APP下载

苗晓天:只有合拍片,才能走出去

2015-07-21覃柳笛康莹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合拍片

覃柳笛+康莹

电影《狼图腾》拍摄片场

1997年,一部香港动作导演元奎的作品《马永贞》集合了台湾“男神”金城武,香港“七小福”元彪、元华在内的两岸三地阵容,第一次将马永贞的形象带入内地。由此这位清末武师,逐渐成为与黄飞鸿、方世玉齐名的武术明星。

不过,制作人苗晓天当时并没有想到,“合拍片”从那以后会成为他的基本工作模式,并彻底改变中国电影的产业格局。

“内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得益于30多年的中外合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境外电影制作的理念、方法。过去我们多是艺术片,通过和香港合作有了商业片概念,学习怎么让观众喜欢我们的电影。现在与好莱坞为首的西方电影业合拍,是中国电影下一阶段的战略路线。”如今身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的苗晓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谁投的钱多谁说了算

虽然坊间流传有“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尽是合拍片”的笑谈,实际上“合拍”这个概念比人们想象的要久远得多。

电影《道士下山》开机仪式上王宝强为林志玲送花

苗晓天说,“合拍”的史前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与奥地利著名导演弗莱克夫妇合作拍摄了《世界儿女》。1949年后,中国陆续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家合作了9部纪录片。

不过,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是1982年与日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制作的史诗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从制作资金、制作设施和演职人员方面,两国均为对等投入。

嗣后,《末代皇帝》《敦煌》等一系列合拍片取得了国际性的影响,但所有这些影片均由外方主导,“我们有点钱在里面,但制作上完全是国外来控制,中方工作人员听他们指挥。”苗晓天回忆。

第一部由中方主导的合拍片是2001年华谊兄弟和哥伦比亚公司合作的《大腕》,“经历了艰难的谈判过程,因为哥伦比亚是主要投资方。”苗晓天解释说,“合作一般是这样,谁出钱多,谁就有话语权。如果只投10%,不可能有话语权,所以后来我们投资越来越多。”

那时影响一部合拍片的首要条件就是政策导向,所谓的资本、创意以及专业水准都只能算服从。之后中方在合拍片地位的逆袭,以及合拍片迎来繁华景象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合拍片在中国的门槛很低

“我们票房增长太快了,2009年才突破60亿元,2014年就突破300亿元了。”苗晓天说,市场是最大驱动力,“对于美国特别是六大电影公司来说,中国就是另外一个北美市场。”

他对本刊记者回忆,“近10年中美合拍都是每年一两部,最多时候3部,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来合拍公司立项的有所增加,2014年以来送到我们这里的中美合拍项目,已经有10多部了。”

合拍片数量从2003年前后开始急剧增加:在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备案的项目,2001年只有10部,2002年20部,2003年已经达到40部。“如果说2002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元年,那么2003年可以说是中外合拍片的新纪年。”

两个关键因素是:中国加入WTO,以及电影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03年出台《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即后来人们常说的“20号令”,其中规定只要中方控股超过50%,可以建立中外合资制片公司。

次年的《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43号令”则进一步允许民营资本在上述条件下也成立合资公司。

由此也直接促成了国内电影产业的新格局:上海永乐影视集团公司、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等民营企业借势上位,依靠合资公司、合拍片开始与国资企业分庭抗礼。

按苗晓天的形容,这些政策“放低了电影制作公司的门槛,允许更多的民营公司来拍电影;放低了电影院院线经营的门槛,民营公司都可以做院线,都可以做电影投资电影”。

事实上,直到今天在电视行业民营资本还没有独立投资制作内容的资格。

苗晓天认为目前认定合拍片的标准也并不高:“只要具备中国元素,有中国演员参演”的电影就算是合拍片。

而在其他许多国家,还有对投资比例、主创比例等细化要求,“我们很多中外合拍片反而没有取得外方承认。”然而,经历2003年前后的井喷后,在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备案的项目稳定在每年40部左右,最多时有50部。

苗晓天的回忆中,那时甚至有中方公司因外汇申办而延误合同、栽了跟头弄得狼狈不堪。

“借船出海”与“变脸”隐患

在苗晓天看来,合拍片几乎是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中国电影几乎在国外寸步难行。”

比如发行渠道,合拍片是一种“借船出海”,是提高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即使到今天,只有中影集团成立海推公司致力于海外发行,民营公司的海外发行仍是空白。

苗晓天认为:“想要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发行渠道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仅如此,国内公司还缺乏海外电影市场的监管能力,以致即使通过合拍方式,拥有了海外发行渠道,我们也很难实现全球分账模式收益,只能按地区或者卖断内容版权实现收益。”

“陈凯歌的《道士下山》跟好莱坞巨头哥伦比亚公司合作,实际上就意在‘出海。哥伦比亚投资了《道士下山》,在合作之初,海外发行已经有着落了。”他说。

从《卧虎藏龙》《英雄》到《功夫》《十面埋伏》,合拍片得以规模化进入海外主流影院。2006年至2010 年间,合拍片在中国电影海外收入中的份额惊人提升。

以海外收入创纪录的2010年为例,仅《功夫梦》就取得了23.63亿元人民币的海外票房。当年海外销售影片47部,46部是合拍片。2011年,虽然国产电影海外票房收入有所下滑,但51部海外发行影片中仍有50部是合拍片。

在问题的另一面,外国电影产业期望通过合拍片蚕食中国市场。原因在于,限于产业保护策略,每年中国仅有数十部引进片配额。一旦获得了“合拍片”头衔,在国内便享有国产电影一样的待遇。

而且,进口片片方分账比例仅为25%,合拍片与国产片一样可达43%。

于是,不少电影完全是一个美国故事,塞入两个中国演员和一点点儿投资就成了合拍片。

去外国生孩子的话题国外没兴趣

“在创意阶段我们就要想好市场定位和海外发行。”如果合拍片在哪个市场看起来都像外语片,多半会失败。苗晓天理想中的状态是“更多的合拍片能走出去,在更大的市场里面发行”。

然而现实是,“我们大部分合拍片只是在周边,东南亚、香港、港澳台发一发”。

“很多中国制片公司总是拿一个中国故事去和外国制片公司合作,肯定在有些国家是要碰钉子的。他们不认定是合拍片,要求有他们的文化元素。”苗晓天说,当然首先是故事要具备国际性,不能只是中国人关心的故事。

“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小三、中国女人在外国生孩子的话题,国外并不感兴趣。”他说,“《狼图腾》聚焦人与自然的主题,这是世界通行的,据我所知,这个片在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发行都很不错。”

但苗晓天搜索自己的记忆,直到目前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合拍片依然是10多年前的《英雄》——在美国2000多家院线上映,进入主流市场,并在欧洲国家全线上映——而这样的盛景已经久未出现了。

至于放开进口片配额以后中国电影怎么办?他认为不必太悲观,“国产片能占到中国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就不错,现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有的国家只占到10%左右,占到30%的都很少。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要苦练内功。”

猜你喜欢

合拍片
繁华褪去,生机何在
“合拍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香港电视剧的创新之路
论香港电影发展的新格局
浅谈中韩合拍电影《重返20岁》的本土化移植之路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合拍片中“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