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香港电影发展的新格局

2018-12-10姚诚

戏剧之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合拍片香港电影

姚诚

【摘 要】作为曾经的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它代表了一种情结,更是很多人青春的一段记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在政治和社会大环境下,凭借着香港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以及香港特区政府文化管理政策的大力扶持,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给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这一利好政策,香港电影一方面自觉紧扣本土市场的脉络,另一方面依托着内地广阔的电影市场,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新格局。本文从香港电影的发展现状入手,围绕合拍片、传统港片以及香港新生导演作品创作,探析香港电影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新格局、新面貌。

【关键词】香港电影;合拍片;传统港片;新一代香港导演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078-02

一、香港电影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迎来本土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但1997年全球金融风暴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香港電影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再加上过度商业化导致市场行为短视,电影制作公司不重视电影质量和创新,一再炒冷饭,热门类型片滥拍,让港产片走向了粗制滥造的道路,同时盗版横行,让香港电影发展一度跌到谷底。直到2003年中央政府出手,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签订CEPA,香港电影从此可以不限配额进入内地影院,合拍片限制也放宽,庞大的华语电影市场向香港电影敞开大门。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香港和内地合拍片的发展,也让更多的香港电影人北上寻找市场和机会,对振兴香港电影、繁荣华语电影市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自此开启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内地市场的放开和香港电影人的北上,香港电影的创作和生存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一种是香港本土制作模式,如《黄金花》扎根于香港本地,讲述香港社会的故事,主旨在于培养新人导演,低成本、尽力去选用明星、讲述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从《黄金花》回溯,《一念无明》、《幸运是我》都是这样的类型。还有专注于讲述香港普通人的生活百态,讲述年代记忆,诸如《岁月神偷》、《春娇与志明》系列、《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这些影片体现了香港电影人对传统香港电影文化的坚守。第二种生存模式就是与内地合作拍片,这种合拍片大多是高成本电影。除了《明月几时有》,《追龙》《美人鱼》《西游伏妖篇》《红海行动》等多不胜数,这些电影有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公司资本注入,导演以香港人为主,不过影片可能更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其中《追龙》虽然是讲述香港的故事,但这样高的成本,必须寻求内地资金支持。更直白一些,目前合拍片更多是香港公司提供技术(导演或幕后团队),内地公司提供大量资金,选用两岸三地的流量明星,最后制作出一部票房有保证的大制作电影。

如今的香港电影人有些坚守本土精耕细作,有些北上合拍开拓进取,产生了不少票房与口碑双赢的华语力作。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在坚守本土电影文化的同时,正在一步步北上,与内地团队展开合作,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在升级换代中两地之间差别将会越来越小,香港电影人的创作风格、人文理念也正在与内地电影深度融合。

二、合作拍片,香港电影发展的未来与趋势

纵观近年来的高票房影片,往往是香港导演和内地团队合作拍摄的大制作商业片,如吴宇森导演的《赤壁》系列、麦兆辉与庄文强联合导演的《窃听风云》、以及今年年初上映的《红海行动》等,这说明香港导演在两地商业片市场中优势不减当年。两地电影节的互相开放包容也加快了两地电影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合拍片一步步走向精良。近年来,被誉为“华语三大电影奖”之一的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内地电影人的身影越来越多。2016年,年轻演员春夏凭借《踏雪孙梅》成为首位90后金像影后;而章子怡、赵薇也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获得金像奖影后和最佳女主角。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香港影人也开始出现在内地电影节上,并获得不俗的成绩。

随着内地对外合拍政策进一步开放,很多香港电影人不断北上,未来两地合拍仍然是主流。2018年《捉妖记2》回归,再一次掀起了全民观影的热潮。从好莱坞梦工厂回归的导演许诚毅,在电影里提供了一组标准的中国元素——剪纸小人,它的形象接近京剧舞台上的武生扮相。浓浓的中国传统元素加上港式幽默,以及好莱坞电影模式打造的视听效果,让影片的整体风格不但不突兀,更让世界电影人看到中国电影题材的丰富和类型片创作的日臻成熟。

香港电影人北上融合是大势所趋,香港电影工业的基础扎实,尤其是拍摄商业片的经验丰富,这都是内地电影工业值得借鉴和汲取的营养。香港电影行业同时也渐渐成为向内地输送人才的基地。未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将进一步融合发展,共同为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起到重要作用。

三、传统港片的坚守与创新

呈现传统香港人的文化与生活理念,一直是很多香港电影人的创作情结,即使是在华语片融合的大环境下,一部分人也始终坚守着这份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缓慢记录。《岁月神偷》《桃姐》《幸运是我》《天水围的日与夜》聚焦普通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给人以温暖心灵的感动;《志明与春娇》系列经久不衰,成为两岸青年人心中的爱情经典;警匪片、功夫片、悬疑动作片等传统港片类型,彰显出的是香港影人对过去经典创作坚定的自我认同。今年年初电影《红海行动》在内地和香港电影市场大获全胜,精于枪械动作片的香港中生代导演林超贤,在《激战》《证人》《湄公河行动》等作品中建立了自己的动作标签。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背景下,林超贤的做法实际上代表了香港电影工业在华语电影上的良好实践。这样的创作模式不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香港警匪片生产和消费的格局,更让香港影人在创作时将主流的精神层面与内地寻求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打造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

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期,无厘头喜剧片更是撑起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半边天。尤其是周星驰、刘镇伟、王晶炮制的一系列疯狂搞笑的,完全称得上“尽皆癫狂、尽是过火”的“无厘头”喜剧伴随了70、80年代影迷的整个青春岁月。有着如此成熟的喜剧片生产基础和庞大受众,有些香港电影人则努力将传统的港式喜剧重新加工搬到银幕前,来唤醒大众对经典港产类型片的记忆。这种类型代表是2017年年底在全国上映,由陈可辛监制、开心麻花联合出品、吴君如执导的影片《妖铃铃》。影片虽然由很多内地演员来主演和客串,但却还原了原汁原味的港片味道,同时融入了内地喜剧风格和流派,兼顾网红papi酱的网络流行文化符号,致敬了传统港产恐怖喜剧甚至是《古惑仔》,有老港片味道的段子,有开心麻花式的段子,有沈腾说相声,沈腾岳云鹏演小品,组成了贯穿全片的喜剧搞笑情节,它是喜剧电影,但同时又是糅合了多种元素的惊悚喜剧片。虽然影片整体口碑和票房都不尽如人意,但不得不说,它体现了一代香港电影人对传统港片的坚守和大胆创新。因为《桃姐》《岁月神偷》《春娇与志明》《天水围的日与夜》等极具港味的港产片存在,会让香港本土电影这张名片继续留存,并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而存在。

四、新一代香港导演的创作转型与突破

作为华语电影的先驱者,老一代优秀导演的隐退,让香港电影经历了从繁荣期到现在的多元共生。随着港式电影依托内地市场的革新之旅,大家都在猜测新一代的电影人会不会身处困顿却不知如何突围。《春娇与志明》系列、《西游降魔转》、《闺蜜》、《踏雪寻梅》、《七月与安生》等影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生代香港导演的智慧与魄力。他們保持着创作的活力,顺着前辈的“北上”步伐,在努力立足本土的同时逐渐融合到成熟的华语片大时代中。这些电影人,包括彭浩翔、郭子健、黄真真、毕国智、黄精甫、翁子光、黄修平等。纵观过去十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我们可以看到,这批青年导演,正在逐渐接过香港电影的大旗。在他们的作品中,既能看到对经典港产片和文化的致敬,这体现出浓浓的怀旧气氛,同时更能发现在迎合内地华语观众所作的题材创新和文化思辨。

接棒彭浩翔一代香港电影人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新生代香港导演,他们结合个人经历,保持着对内地电影市场的敏锐嗅觉,创作出一些贴近年轻人感情和生活的影片,开始在香港和内地电影市场崭露头角,以曾国祥和许宏宇等年轻导演为代表。近两年,新生代导演曾国祥、许宏宇各自凭借导演的处女作在中国电影界赢得漂亮的开门红。2016年,由曾国祥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上映后,不但收获了上亿票房,曾国祥还凭借《七月与安生》首次提名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收获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港台导演奖以及香港导演会年度最佳导演奖。而在这之前,曾国祥只是作为年轻演员在上一辈电影人的作品中担任小角色。同样的,作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年轻的剪辑提名者,徐宏宇执导的《喜欢你》在香港和内地也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

纵观香港新一代导演,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在华语导演界的资历虽然远不如前辈,但是凭借对市场的敏锐眼光和努力创新,他们很快在华语电影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影像活力与创造空间。新一代导演的厚积薄发,为香港电影的薪火相传累积了惊人的能量。

自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香港电影经历了从兴盛、到逐渐没落,再到北上融合寻求多元化发展,香港影人也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坚守着对电影的热爱和创作激情。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出台落实,以及整个华语电影市场的繁荣,让更多的香港影人开始大展拳脚,创作出一批制作精良、票房和口碑都有保证的优秀作品。未来,香港电影和香港影人也会作为中国电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助推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杨莲洁.电影产业硬币的两面——走向国际VS深入内地[J].北京晨报,2016.3.18.

[2]孙佳山.香港电影的“北上”答卷(文化只眼)[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5.8.

猜你喜欢

合拍片香港电影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香港影人内地捞金10年记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2013香港合拍片创作综论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