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

2015-07-20郭鹏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验班负荷学习动机

郭鹏飞

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

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包括学业成绩、男女比例等)。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

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二)》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

数据结果表明,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平均数分别为3.84和3.89。经过t检验,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水平相同;后测数据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3.68,p<.05),实验班学生学习动机平均数高于对照班学生,这说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效果显著。

翻转课堂中的课前微视频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平台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反馈,且给予及时的评价。同时,在设置课内学习活动、控制动机水平等方面优于传统课堂。

2.实现自定步调学习,学习成效明显提升

学习成效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对数学内容的精熟度。本研究中所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资料主要参考于学生阶段测验的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学习成效越好(如表2)。本研究学习成效前测为学生在接受实验前学期测试的平均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2.76和82.78,t检验显示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效前测分数上并无显著差异,表示两班学生在学习数学领域的起点没有显著差异。由测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7.82和83.84,相差接近4分。经t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学习成效后测分数的显著差异,表明实验班学生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后,学习成效后测表现优于对照班学生。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得到提升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分组研究,主要做法是按照实验班学生前测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尚努力”三组,每组15人,对三组学生的后测成绩再次进行观察比较。三组学生前、后测平均成绩变化情况如右上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到,良好和尚努力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可见,翻转课堂对于良好和尚努力的学生影响较大。后续访谈当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良好组的学生反馈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环节可以让自己的基础变得更牢固,接着在课堂学习环节比较快速地进入状态。尚努力组的学生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环节,自己可以反复观看教学微视频直到弄懂为止,同时课前自学也使得自身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开展自主学习,在没有教师催问、家长责备的环境下,增加了自信;在课堂教学环节,也开始尝试大胆地提出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3.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认知负荷有所降低

认知负荷是将特定任务加诸学习者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本研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学习本单元内容所产生的认知负荷进行了测量比较。对于认知负荷的测量,同样采用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表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越高。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完成了本单元学习之后,对其认知负荷进行测量。数据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负荷平均值分别为1.82和2.04,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负荷略低于对照班学生,但经过t检验,并未达到显著差别(t=0.81,p>.05)。这说明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但可能由于研究所持续时间的原因,尚未达到显著级别。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被称为“数字一代”的小学生们对基于微视频的在线学习非常感兴趣,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经非常熟练。在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学生获得更多交流讨论和合作互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来自学生访谈的启示

1.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进一步满足

在访谈过程中,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明显增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类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习进度比较快的同学希望补充一些拓展材料,增加学习内容;而学习进度比较慢的同学希望学习的节奏再放慢一些,以便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对课前微视频的形式与内容也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有的学生希望课前微视频的讲解可以更详细一些,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希望针对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推送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多方面的反馈与诉求,进一步印证了信息化进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不断努力的目标。

2.翻转课堂的全面实施需要进一步考量

对翻转课堂的看法和意见,学生也做了积极的回应。在问及是否想要一直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希望一直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有的同学也希望不要一直都是翻转的形式,一段时间使用几次就可以。传统的面对面教学需要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给出的回答,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进一步说明翻转课堂的出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全面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如上所述,来自一线的教学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成效的取得,同样带给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翻转课堂的效果究竟怎么样?也许就像孩子们在接受访谈过程中真诚纯粹的回答带给我们恍然大悟的启示那样,真正的答案在学生心里。

猜你喜欢

实验班负荷学习动机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生如夏花
商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