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萧绎具名诗

2015-07-19李柴菁菁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5年23期
关键词:题材诗歌文学

⊙李柴菁菁[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浅析萧绎具名诗

⊙李柴菁菁[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萧绎所作的16首具名诗历来不为学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分类及赏析得出结论:萧绎的16首具名诗并非全无意义,它们同样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萧绎整体诗歌作品的一些倾向,如不太关注现实题材、多用华丽辞藻、讲究诗句的对仗等。

萧绎 具名诗

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存的123首诗歌中,有16首具名诗历来不为学者所重视。所谓具名诗,即是以某类具体物的名称为题材的诗歌。这16首具名诗分别为《鸟名诗》《兽名诗》《车名诗》《船名诗》《屋名诗》《宫殿名诗》《针穴名诗》《龟兆名诗》《相名诗》《树名诗》《草名诗》《姓名诗》《将军名诗》《歌曲名诗》《县名诗》《药名诗》,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无甚寄托”,即思想内容不高,止于“体物赋形”;是一类极具技艺化,以达到作者逞才与娱情目的的游戏之作。

萧绎的这16首具名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纷繁杂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分类。按照诗歌的题材与内容,可将其大致分为宫体、军旅、游宴、求仙等几大类。当然,不是每首诗都能区分出清晰的题材界限,在具名诗中题材交叉的现象时有存在,如《屋名诗》兼有游宴与宫体两种题材,《兽名诗》既言军旅又兼游宴。由于萧绎是齐梁宫体诗创作思潮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所创作的具名诗中,宫体诗所占比例最大,有《树名诗》《草名诗》《县名诗》《车名诗》《船名诗》《歌曲名诗》6首。这些诗歌多写女子外貌衣饰及思想情感,风格绮丽柔美,如《树名诗》:“赵李竞追随,轻衫露弱枝。杏梁始东照,柘火未西驰。香因玉钏动,逐金衣移。柳叶生眉上,珠摇鬓垂。逢君桂枝马,车下觅新知。”诗中对于女子的衣着、配饰、外貌及体态均进行了详细的描画,其中“枝”字双关肢体的“肢”,构思精巧。在宫体类具名诗的创作中,萧绎对“香”尤为钟情,这正体现出了宫体诗“香艳”的特点。诗中有两种对“香”的表现手法:一种是诗句中直接出现“香”字,如:“香车迎董贤”(《宫殿名诗》)、“衣香遥出群”(《车名诗》);更多的则是通过带有香气的物体,如香草、香花等委婉含蓄地把“香”表现出来,如“椒壁杂风吹”(《县名诗》)、“佳人坐椒屋,接膝对兰熏”(《车名诗》)、“扇拂玉堂梅”(《针穴名诗》)、“折梅还插鬓”(《龟兆名诗》)、“果下新花落,桃枝芳树春”(《兽名诗》)、“金灯飘落花”(《歌曲名诗》)、“蜡烛凝花影”(《药名诗》)。由于较少对“香”作直接描写,因此萧绎的诗歌更偏向于“香而少艳”“丽而不淫”,在此可与另一位宫体诗代表作家——梁简文帝萧刚的诗进行比较:“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重台荡子妾,黄昏独自伤。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徒令惜萱草,蔓延满空房。”(《药名诗》)与萧刚的直露绮艳相比,萧绎的诗歌中更多的是一种清新典雅的气质。尽管学者们多将萧刚与萧绎二人共同归类为宫体一派,实际上,不论是从宫体诗的创作数量还是风格上的绮艳轻靡来看,萧绎都远不及他的兄弟萧刚。

在军旅类具名诗上,擅长宫体诗写作的萧绎也并没有表现出生涩或是不适,《姓名诗》《将军名诗》《兽名诗》《药名诗》《龟兆名诗》即属此类。萧绎对于军旅题材的处理十分灵活,既有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也有对“征人”与“思妇”因久不得见而思念满怀的深情描述,二者风格迥异。前者如《姓名诗》:“征人习水战,辛苦配戈船。夜城随偃月,朝军逐避年。龙吟澈水渡,虹光入夜圆。涛来如阵起,星上似烽然。经时事南越,还复讨朝鲜。”在这首诗中,萧绎一改其作为宫体派诗人柔弱婉约的风格,尽显雄健豪迈的气度。“龙吟澈水渡,虹光入夜圆。涛来如阵起,星上似烽然。”对仗工整,词意清新明快,不失为佳句。据考证,此诗约作于中大通元年(529),所描述的水战应是时年4月梁军攻破北魏考城的情景。后者如《药名诗》:“戍客恒山下,常思衣锦归。况看春草歇,还见雁南飞。蜡烛凝花影,重台闭绮扉。风吹竹叶袖,网缀流黄机。讵信金城里,繁露晓沾衣。”其中“蜡烛凝花影,重台闭绮扉。风吹竹叶袖,网缀流黄机”句为戍边之人对于家中之妻的想象,虽皆为景句,无一字提及情,然而征人对妻子想念之深已是不言而喻的了。陈祚明评价此诗“写两地萧索,两不相知”“有情但未见”。

游宴题材同样也是宫体诗人偏爱的诗歌题材之一,萧绎的《宫殿名诗》《屋名诗》《针穴名诗》《鸟名诗》即属此类,描写了游乐宴饮场景及宫殿情景。试看《屋名诗》:“梁园气色和,斗酒共相过。玉柱调新曲,画扇掩余歌。深潭影菱菜,绝壁挂轻萝。木莲恨花晚,蔷薇嫌刺多。含情戏芳节,徐步待金波。”

梁园即汉代梁孝王刘武所营建的兔园,为招待宾客之所。汉代辞赋家枚乘、司马相如都曾为梁园宾客,因此梁园也就成为了后世游赏宴饮作品中一个经常引用的意象。《屋名诗》借门梁、斗拱、房柱、屏风(扇)、影壁、节(斗拱的一种)等房屋构件的双关含义,记述宾客在梁园游宴之事,几乎句句写景。这也是萧绎诗作的一大特点,此或与元嘉山水诗的兴盛有关。自谢灵运将山水诗这一诗歌体式发扬光大以来,山水诗中对景物纤毫毕现的描写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萧绎对于文笔的分辨历来为人所关注。《金楼子·立言》中云:“至如文者,唯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其源又异。”可见,萧绎对于文笔的区分与其他同期作家不同。他并不以有韵无韵为标准,而是更注重文体本身的特质,如作品是否反映作者本身的情感、对仗是否工整、语言是否富有文学性等;换言之,“他提出的不是划分文体的界限,而是文学作品的要求和境界。”(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也因此,萧绎的文学观念更具有进步意义,他的诗歌也更能体现出文学的自觉性。据此来看萧绎的具名诗,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为写而写,无甚寄托”

前文已经提到,萧绎所作之具名诗是一种游戏性质较强的诗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遣性娱情,而不是要反映现实生活或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常被人看作是无聊之作。究其原因,在于梁朝文学是一种由统治者所倡导与掌控的贵族文学,“曹氏父子而下,六代人主,世有文辞者,梁武、昭明、简文,差足继轨。”不仅是梁朝,纵观整个南朝文学,亦是如此。南朝贵族文学的个性化特征在于强调文学的装饰与休闲功能,以往的“经国之大业”在南朝统治者的手里成为了一种消遣现实生活的娱乐手段,这一点十分重要。再加上萧绎出生于王室,物质生活条件之优厚不言自明,且长期居住宫中,生活环境比较单调,这也是萧绎大量创作游戏类诗歌的原因之一。

(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是南朝萧子显提出的文学观点,这一观点代表了整个南朝文学的一大特色,那就是文学上的诸多“变”:既有文学观念上的变化,也有文学体例上的变化。反映到萧绎的具名诗中,就是他在已有具名诗形式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许多新题材,如《宫殿名诗》《车船名诗》《歌曲名诗》《鸟兽名诗》等。部分题材在后世仍有续作,如南朝陈人祖孙登的《宫殿名登高台名诗》、唐朝李商隐的《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而明清时期的《曲牌名诗》《虞美人》(集调名)诗也可看作是萧绎《歌曲名诗》的变体,特别是在宋朝出现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式后,相应的《集曲名词》《集曲调词》也被创作出来。萧绎之所以热衷于具名诗的新变创作,首先是受到当时人们崇尚奇异华丽的文风的影响。其次,作者的兴趣与主观创作动机同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萧绎天资聪慧,超乎常人,《金楼子·杂记篇》云:“余好为诗赋及著书……余六岁能为诗,其后著书之中,唯《玉韬》最善。”此外,《南史》中说萧绎“性好矫饰,多猜忌”“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坏”,这种争强好胜的个性与他喜好创作新奇的诗歌题材恐怕也不无关系。

(三)颜色绮丽,对仗工整

“声色大开”是齐梁文风的一大特征,萧绎的具名诗中亦多见颜色绮丽的诗句。例如“风吹竹叶袖,网缀流黄机”,“流黄”即指黄色的绢,用青绿的“竹叶袖”搭配黄绢,一个恬淡娴静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又如“银烛含朱火,金炉对宝笙”,其中以“银”“金”“朱”这三种闪耀的颜色来描写宫殿的富丽堂皇,表现出思妇想象丈夫立功还朝、得见君主的喜悦心情。萧绎画工极佳,颜之推云:“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萧绎将他所擅长的绘画技巧运用到了诗歌创作当中,十分注意作品的颜色对比和色彩搭配,力图使诗境具有画面的质感。

对仗工整是萧绎诗作的另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同样体现在他的具名诗中。《鸟名诗》《兽名诗》几乎是全诗对仗,其余如“毂衫回广袖,团扇掩轻纱”“雀钗照轻幌,翠的绕纤腰”等都不失为精巧的佳对。

至此,对萧绎具名诗的简单分类与赏析已基本完成。这16首小小的诗歌尽管是作者漫不经心的游戏之作,但它们均属于齐梁文学自觉的产物,同样具有齐梁文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对齐梁文学的研究中也该受到重视。

[1]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康熙四十五年刊本.

[2] 萧绎.金楼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林大志.四萧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韩宁.娱情游戏纤巧圆润——试论萧绎诗歌的社会功能及艺术特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

作 者:李柴菁菁,暨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题材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我们需要文学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岛·八面来风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我与文学三十年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