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苍林《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赏读

2015-07-24郑秀兰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外语学院宁波大学郭沫若

⊙郑秀兰[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周苍林《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赏读

⊙郑秀兰[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名作欣赏·中旬刊》于2013年第9期和2014年第10期的“师生论道”栏目曾刊登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钱志富副教授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诗评文章,获得较为广泛的好评,《山东诗人》以及相关网站等进行了全文转载,在诗歌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本期刊出的四篇文章是由宁波大学外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郑秀兰在钱志富老师指导下一人完成的,而且赏评对象诗人周苍林的四首作品也是郑秀兰依据自己的眼光选的,应该说,所选作品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的,而诗人周苍林的诗在中国当今诗坛也是有一定成绩和影响的,他也是中国新诗的佼佼者。

借你的地开耕、播种/收获春华秋实的生活/借你的地修房造屋/远离风雨、繁衍子孙/借你的地笑傲江湖/浪迹天涯、追逐梦想/借你的地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景、拿了不少物

只是,借你的地走南闯北/从没有走出你的掌心/借你的地搬东搬西/从没有搬出你的视野/原来,我只是你在尘世中/聘请的一个搬运工/借你的地/搬你的物/搬进搬出/我的手上都是空/最后,我把借你的地/一寸不少、连本带息还给你/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

于人类而言,土地是母亲;对国家而言,土地是尊严;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希望;对诗人而言,土地是生命中不能释怀的体悟和眷念。诗人们对大地咏叹的诗歌不计其数,其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有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据郭沫若自己回忆,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19年12月末的一天,当时留学日本的郭沫若趁着放假去图书馆看书。突然,一阵诗意袭来,他急忙跑到图书馆后面僻静的石子路上,脱下鞋子,赤着双脚踱来踱去,然后又倒在路上与“地球母亲”亲昵。在这种迷狂状态中,《地球,我的母亲》诞生了。诗中,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地球,我的母亲”。不知周苍林这首《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是在什么样的灵感驱动下、什么样的环境酝酿下写成的,想必也和郭沫若一样,是在对土地的极度狂热下所作的。但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基调,郭沫若的诗更加慷慨激昂,周苍林的诗则基调平缓,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

全诗一共两节。第一节写借大地母亲之躯,在上面开展一些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借你的地开耕、播种……借你的地修房造屋”,这是在大地上的物质活动,大地给我们提供了春华秋实的生活,躲避风雨、繁衍子孙的住所,大地总是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我们穿的衣,是大地的头发;我们饮的水,是大地的乳汁;我们住的房,是大地的骨头;我们走的路,是大地的皮肤。“借你的地笑傲江湖/浪迹天涯、追逐梦想/借你的地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景、拿了不少物”,这是在大地母亲上的精神活动,人类光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行得便还不够,人类还得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还得旅行,追梦,增加阅历,陶冶情操,大地母亲又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场所。这一节的特点在于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反复、排比等,收到了条理分明的效果。平铺直叙,全诗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绪均组织在一个层次井然的结构之中,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而且还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第二节写无论我们用的物质有多少和进行的精神活动有多远,我们始终都走不出大地母亲宽广的怀抱。“借你的地走南闯北/从没有走出你的掌心/借你的地搬东搬西/从没搬出你的视野”。我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大地母亲只是敞开怀抱笑而不语,就像游子不论走多久多远,永远跳不出母亲那眺望的眼和牵挂心。然后作者明白,“原来,我只是你在尘世中/聘请的一个搬运工/借你的地/搬你的物/搬进搬出”。而诗人最后发现,“我的手上都是空/最后,我把借你的地/一寸不少、连本带息还给你/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人老了,没有精力春耕秋收,也没有精力远赴他乡追逐梦想,把一切都还给大地,最后寿终正寝入土为安,把身体也还给了大地。诗最后一句“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点睛之笔,照应标题,语言平实,但却意蕴深长,有这样无私奉献的大地母亲,谁不想重新再活一次呢?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说:“我以为,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诗人的文化自觉就尤为重要。无论他是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还是面对他的灵魂和内心世界,真诚和诚实,正直而富有良知仍然是今天诗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周苍林就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以散文似的诗句谱写出强烈的节奏。诗歌具有一种优美流畅的节奏,表达了诗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我们没有感到一丝被号召的力量,而完全是荡漾在抒情之中。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在和地球母亲对话,这就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它摆脱了那些象征性的号召语句,以平静

的语气扣人心弦。“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而是泛指全人类。作者以巧妙的手法让我们自然地觉悟起来,比那些号召性的文字作用更大。作为人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不报答大地母亲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钱志富副教授的指导)

作 者:郑秀兰,宁波大学外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外语学院宁波大学郭沫若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稿约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郭沫若佚诗一首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A Personal Tragedy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tevens
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