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在中国的传播

2015-07-24李涵瑜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名作欣赏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本

⊙李涵瑜[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心》在中国的传播

⊙李涵瑜[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在世界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梳理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是做文学研究尤其是传播学的应有之义。本文将对夏目漱石先生的《心》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做一个清晰明了的分析,以此来研究其作品几十年来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研究、读者接受情况。

《心》 夏目漱石 中国 传播

长篇小说《心》发表于大正三年(1941)4月,是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之一,也可以说是其最引人入胜的作品,他用平静淡然的笔触描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复杂彷徨的精神世界。《心》作为夏目漱石内省型的代表作,于缓和平静中暗藏风雨,于推理悬念中寄寓人性关怀。主人公“先生”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他超然于世的外表下,却蕴含了近代人的不安、无奈和孤独。先生和好友K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K毫无顾忌地在先生面前袒露心迹,先生一语击中要害,K无法向小姐表达爱意,先生捷足先登。在得知小姐和先生的婚约后,K自杀身亡,为此先生陷入了终生的悔恨和不安中,在明治时代终结的钟声敲响时,先生留下了一封长长的遗书,随K而去。

《心》位列日本国民最喜爱的十部作品之首,也是除《我是猫》外在中国译介较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夏目漱石的作品。由此看来,整理《心》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情况是中日文学交流的应有之义。

一、翻译出版情况

从相关的文献看,《心》在中国最早的翻译是1938年。孙宁的《民国时期夏目漱石文学中文译本稽考》提出:“1937年至1949年底的12年间,抗战加之内战,中国的翻译文学译本只有五十来本,夏目漱石的更少。有据可查的仅有在敌伪的沦陷区出版过夏目漱石文学的译本,是其后期代表作《心》,译者为古丁。”王向远老师在其著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后记《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译本目录》中清晰地写到:《心》,古丁译,新京(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8。

之后,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周大勇译本的《心》,以单行本形式发行。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夏目漱石小说选·下卷》,由张立正、赵德远、李致中译,收录了《春风之后》《使者》《心》三部小说。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周大勇翻译的《心》和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合为一集,题名《心·路边草》。80到90年代夏目漱石作品的翻译,除《我是猫》《哥儿》《草枕》等译本的复译外,选题重点还延伸到了他中后期的作品。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心》的翻译版本(包括再版)二十余种,列表如下:

序号 译名 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列入丛书 备注1 《心》 古丁 “满日文化协会” 1938年2 《心》 董学昌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3 《心》 周大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年4 《心》 周炎辉 漓江出版社 1983年5 《心》(《夏目漱石小说选·下卷》)张正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 《夏目漱石小说选》6 《心·路边草》 周大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7 《心》 于畅泳 南方出版社 1999年 《外国文学名著大系》8 《心》 林少华 花城出版社 2000年9 《心》 陈宝莲 先觉出版社 2000年 台版图书10 《心》 陈莞瑜 小知堂文化有限公司 2001年11 《心》 林少华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8年 《林少华日本经典名著译丛》12 《心》 林少华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年 《林少华日本经典名著译丛》13 《心》 林少华 青岛出版社 2009年

14 《心》 林少华 花城出版社 2009年15 《心》 陈菀瑜 立村文化出版社 2010年 台版16 《心》 林少华 青岛出版社 2011年17 《心》 林少华 青岛出版社 2012年18 《心》 林少华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3年19 《心》 竺家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 “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20 《心》 林少华 青岛出版社 2014年21 《心》 林皎碧 大牌出版社 2014年 台版(通行本)

由上表可以看出,《心》在中国的中译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周大勇、林少华、竺家荣的译本。几位翻译家都精通日语,而且具有很深厚的中文功底。

从第一段来看,周大勇、竺家荣、林少华、董学昌、周炎辉等翻译家的译作各有千秋:

1.周大勇

我一向把那个人称为“先生”。所以在这里也就写作“先生”,不把他的真姓名公开了。那倒不见得就可以说我对社会有什么顾虑,而是因为这样做,在我是很自然的。我每逢回忆起那个人,立马就要说“先生”。在我提笔写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是一样。至于看起来不大亲切的大写字母之类,我实在不高兴使用。

2.竺家荣

我一向叫他“先生”,所以此文也这般称呼,而不公开他的姓名。这样对我来说更自然些,而非顾忌人言。每当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便情不自禁地想叫一声“先生”。拿起笔来,心情亦然。我实在不愿使用那种生分的姓氏缩写。

3.林少华

我经常称他为先生,所以在这里也只以先生相称,隐去真实姓名。这并非出于我对世人的顾忌,而是因为对我来说,如此称呼才是自然的。每当我从回忆中唤起他时,未尝不想叫一声“先生”。提笔也是同一种心情,无论如何也不想使用生分的套话。

4.董学昌

我常常把他称为先生,因此在这里也只写作先生,而不公开他的姓名。与其说这是顾忌人言可畏,不如说这样对我说更自然一些。每当我唤起对他的记忆时,马上就想叫先生,拿起笔来心情也是一样。我不愿使用那种冷冰冰的缩写字头。

5.周炎辉

每当我回忆起他的时候,立马就想叫一声“先生”。拿起笔来心情也是一样,无论如何也不想冠上那种有见外感觉的姓氏。

从第一段的翻译来看,周大勇的翻译最长,也最为详细,但这种逐字翻译会给人一种拖沓呆板的感觉。周炎辉的译本最为简洁,但在传情达意上却有很明显的缺陷,在语言色彩上与原文也有一定的出入。竺家荣、林少华、董学昌在翻译上整体与原文接近,又能反映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表现力和感受性更强。就笔者个人而言,林少华先生的译作更加朴实易懂,略胜一筹。

二、学者、翻译家、编辑的介绍与研究

《心》在中国的传播由来已久,大量中译本的出版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专家、翻译家、编辑的介绍研究是推动《心》传播的主要动力。在夏目漱石作品的介绍中,大都会提及这部作品,现将中译本《心》中有关作品的介绍研究列表如下:

译者 版本 介绍文字 作者周大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心·路边草》) 序言 何乃英陈宝莲 先觉出版社2000年版 导读 李永炽林少华 花城出版社2009版 译者的话 林少华林少华 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译者的话 林少华竺家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 序言 竺家荣林皎碧 大牌出版(台版)2014版 译后记 林皎碧

林少华的序言,介绍了夏目漱石的创作道路,认为“以行文风格和主要思想倾向划线,作品可分为明快、‘外向’型和沉郁‘内向’型两类”,并简单介绍了《心》的故事内容及其社会意义。

林皎碧译本的序言“念兹在兹,非心之心”,从三个方面来写——利己主义与孤独感,漱石的思想脉络,非心之心,集中分析了《心》对人性的探求。

何乃英的序言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并对其文学创作的分期进行了梳理。

三、课堂

中文和日文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中,在介绍日本现代文学时都会介绍到夏目漱石的作品,但主要把《我是猫》作为分析对象,对其他的小说篇目只做简单的分析介绍。《心》主要是被当作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来剖析现代人的心理。

四、网络

《心》没有专门的百度贴吧,但在夏目漱石贴吧中不乏对《心》的讨论。网友交流最多的是关于《心》的故事内容、最新版本以及改编的动漫。

在豆瓣读书里,众多网友写出了自己对《心》的理解,最集中分析的是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私和自省意识,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读后感或者对于译本的看法。

五、非文字媒介的传播

市川昆执导、拍摄了夏目漱石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心》,由森雅之、新珠三千代主演;本奈利子依据《心》改编了同名动漫;日本青之文学系列动画,收录有《人间失格》《盛开的樱花树下》《心》《跑吧!美乐斯》《蜘蛛之丝》《地狱变》。

由此看来,《心》作为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受到了中国翻译家、学者以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各个中译本都各有千秋,为《心》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我是猫》相比,《心》的关注度和研究度仍是不够的,依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此外,作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著述很多,但在中国至今都没有一套完整的夏目漱石全集,这一点值得广大翻译家、出版社关注,希望之后的学界和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可以对夏目漱石前后期作品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让这位饱经时代检验的作家在中国走得更远。

[1]王向远.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日]夏日漱石.心[M].张正立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日]夏日漱石.心·路边草[M].周大勇,柯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日]夏日漱石.心[M].林少华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5][日]夏日漱石.心[M].竺家荣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作 者:李涵瑜,天津师范大学201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夏目漱石与中国,项目批准编号:IOYJA752013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本
一个人的好天气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From the plots to analyzesymbolic meanings of rope in 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