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学提示”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2015-07-17蔡慧华
蔡慧华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在教学实施中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有的老师仍是自己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自己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还是“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关键词】自学提示 师生和谐发展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16-02
通过参与我校数学课题组开展的《农村小学数学自学提示个案设计研究》的学习,我发现在课堂上有效的运用“自学提示”,能较好的打破教师角色难以转化的瓶颈,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學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
“自学提示”其实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课堂活起来。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运用“自学提示”,促进师生的共同和谐发展呢?
一、巧用“自学提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用“自学提示”创设学生自主参与的空间,实现教学“操控者”向“引导者”的转化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关于数学的信息,因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被动摇、弱化,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运用“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快乐探究。出示自学提示:1、在年历卡上圈出你知道的重要节日。2、在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和你知道的亲戚朋友的生日。3、观察每个月的天数,请你给一年的所有月份分分类。4、这一年共有多少天?算式: 。5、圈出小明的生日:2月29日,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说说。学生通过找节日、找生日、分类、计算、比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掌握了一年12个月的特点,建立了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概念。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地牢固,老师也空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实现了教学的“操控者”向教学的“引导者”的转化。
(二)用“自学提示”促进教师潜心教学的能动性,实现“知识的拥有者”向“学习者”的转化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教师要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创造性使用教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自学提示”中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这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习得促使老师潜心钻研教材,细心观察生活,认真了解学生,从而实现“知识的拥有者”向“学习者”的转化。
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坚持和反复的应用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会不断的得到更新和改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更好的促进。
二、巧用“自学提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而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自学提示”,能较好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用“自学提示”为学生的自学导航,找准学习目标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特别是数学,学生会认为只要把题目做一做就行了。至于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学到了什么类型的数学知识,都是模糊的。而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份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去自学,则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次学习中要学什么,带着任务和目标去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学习,最终走上自学的道路。
(二)用“自学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创设更多的学习方式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自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在教学中,以“自学提示”去引导学生“看、想、议、说”,能够较好的落实自学的方法运用。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的限制或性格特征的影响,通过自学可能还达不到学习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在“自学提示”中,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并引导学生分好组,进行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带给自己的不同收获。特别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会自学、合作,还可鼓励他们走入社会进行调查,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尝试更多的学习方式,学到更多的课内外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自学提示”,有效运用“自学提示”,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增添新的内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若能长期坚持,定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