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地理课堂教学激励机制探讨
2015-07-17谢丹吕殿青
谢丹++吕殿青
[摘要]激励机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农村地区学校的地理教师应结合本地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地区地理课堂教学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18
激励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好比灿烂的阳光,使小树茁壮成长,使人生充满希望。激励机制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本文结合农村地区教学现状来探讨激励机制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及注意事项。
一、农村地区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农村人来说,了解周边地理事物、开展农业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知识的传授关键靠教育,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地理教育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地理学科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比重小,得不到重视;学生没能很好地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缺乏专业地理教师;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等等。值得庆幸的是,亲近自然的教学环境、便于管理的有限人数、淳朴的校园氛围等都有利于教学激励机制的实施。
二、 农村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的采用
1.确定切合农村实际的地理教学目标。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学生视野欠开阔。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目标,并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学习,一旦实现小目标,便给予及时的奖励。 给有进步的学生适当奖励,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使学生感到付出就有回报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时,一位农村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各省所在的位置;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没有拼图的条件下,教师就地取材,让学生手举写有省份名的纸张,当教师说到相应省份时,举着写有相应省份名纸张的学生则按顺序站在一起,最快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组便能获得一定的奖励。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克服了农村教学条件上的缺陷,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相应的鼓励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理的爱好各有不同,教学目标也应相应调整。初一时,学生刚进入新环境,好奇心强,加之初步了解了地球整体环境和各个区域的风土民情,学生感受到世界无奇不有,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此时,采取师生共同编制口诀、歌谣和情景设置等形式加深记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进入初二,由于中考的压力,加上新增学科难度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有所放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家认为地理只是副科,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整教学目标,抓住学生的眼球,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2.培养 “地理小名人”。培养“地理小名人”就是树立地理学科的学习榜样,便于学生模仿,利用榜样的力量营造班级中地理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地理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地理知识竞赛或观察练习中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等途径来选拔“地理小名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名人”的带头作用。
学习贵在质疑,能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大胆提出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尤其是培养“地理小名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给予相应的引导,杜绝“赶鸭子上架”、伤害学生自尊的现象,注重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答问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3.营造农村地理课堂中的赏识氛围。人各有所长,有所短。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使地理课堂中形成一种赏识的氛围。
农村地区的教师多数来自于周边的村落,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较为了解,便于赏识教育的开展。对于顽皮的学生,教师可与家长联合,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将玩耍的劲儿用到学习上来。一旦这类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就应当及时鼓励。
农村地理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了解当地人外出打工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变化对生活、教育、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边农事活动,分析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等。教师在实地考察活动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状态,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乡村接近自然,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身边处处皆知识,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地理事物,因时因地施教,鼓励学生发展,不仅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需要鼓励。在农村任教的地理教师应利用农村学校固有的特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用教育的细节体现大爱,激励学生们在知识的殿堂里采撷硕果。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