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初探
2015-07-17苏小琴
苏小琴
[摘要]在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下,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纪录片资源,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探究。同时,教师应结合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进行多方面交流,使历史课堂更有活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纪录片跨学科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11
历史纪录片是易于开发又非常优质的课程资源,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所没有的优势。近年来我国在纪录片领域不断进行拓展和引进,使我们不必拘泥于文字资料这单一素材。笔者所在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教研组中年轻教师比较多,对于将纪录片运用于教学辅助的想法层出不穷,笔者也投身其中,苦乐参半。现将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做如下探讨,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
一、选择好纪录片的题材资源
相比教科书,历史纪录片有影像独有的魅力,对人感官的冲击力和内心的感染力都是文字资料所无法比拟的。近年国外一些高科技摄影技术的应用,让纪录片更是生动精彩。学生在欣赏一个个精美镜头的同时,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幻。但是我们一定要以历史事实说话,慎重选择素材。在讲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笔者和一名年轻教师就因该使用《抗战八年》还是《一寸山河一寸血》起了争执。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服从于教材,服从于大纲,并据此指导学生。但笔者在一些本专业学术期刊中清楚地看到对抗战中国民党所起作用有新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学术观点而一味地照本宣科。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理论,运用信息技术的确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但资料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如不谨慎选材,很容易误导学生。
二、利用纪录片展开跨学科教学与讨论
笔者一向认为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有共通之处,通过纪录片的辅助能引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实现跨界讨论。其中有几个案例可圈可点。
一是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教学中,笔者课前与政治学科同事合作,将政治经济学中的知识点做一回顾,结合CCTV拍摄的《货币》和BBC的《货币大师》中的一些片段,并引用政治学中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指导学生深入讨论。学生们甚至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纸币“交子”与 银票。然后笔者又播放了《历史转折中的选择》片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经济危机中,美国会启动新政,而德国却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学生利用他们能接触到的资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节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各个学科的教学却能互相渗透,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获益匪浅。
二是对美国历史频道和BBC纪录片系列素材的利用。美国历史频道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关注各式各样的题材,并提供独特新颖的视角。其平实简朴的纪实风格、捕捉热点的敏锐性、轻松的叙述方式和详尽生动的影音使它被誉为“历史博物馆”。BBC纪录片系列在我国也受到广泛喜爱。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这两个系列纪录片,都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播放,甚至在一些单词较简单语速较缓慢的材料中,播放时只使用英文字幕。此举在初行时争议颇多,但是在笔者邀请了英语教师加入其中后,学生慢慢能接受,现在甚至有的英语教师会要求我们剪辑一些音频作为英语课的听力与朗诵练习资料。学科之间相得益彰,不亦乐乎?
三、利用纪录片教学但不能减少师生的互动
同样在讲述抗日战争的时候,一个同事引用了日本NHK电视台《映象的世纪》的一个片段。纪录片中有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之后的惨烈情况,并有如下一段解说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约为六千五百万人,其中的四千万是手无寸铁的市民。屠杀无抵抗的市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笔者没有料到的是有学生询问教师这部纪录片中有没有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表示愤怒:日本人只知道自己遭了苦难,怎么不反思悔过?亦有一些学生表示日本活该。而教师只与学生进行了简单交流后就转入下一环节。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丧失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教育的契机。
二战末期的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事件,从价值评判上有一定的复杂性。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确实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对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果。这里需要思考的是:是不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所有“反”法西斯的行为都值得完全肯定?教师在这一环节,不仅应播放纪录片片段,还应出示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完整地思考问题,这样纪录片的使用效益才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叶永广.历史·影视·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赵惠.影像时代的历史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09(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