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途径
2015-07-16邓爱萍
邓爱萍
摘 要 在新世纪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素养是历史学科培养核心目标之一。我校历史教研组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课题研究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学活动中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本文以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为主题,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分析,结合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体会来阐述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途径,主要从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做起,引导学生对高中历史有主体认识,对历史问题的直接探究,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来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也能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中学生 历史素养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57-03
在新世纪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培养历史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简单来说指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它一定是在长期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历史组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课题研究以来,历史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活动中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因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我们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分析和在教学中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探索实践来阐述历史素养的培养途径。
历史素养依据其内容和层次,可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
一、历史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历史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态度与历史思想、历史意识与历史品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
1.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决定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中包含有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在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甲,这是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体现。
如中国古代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历史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上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不仅仅这四大发明,中国还有多少个世界之最值得后人为之骄傲、为之奋发!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甲,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发生过巨大影响。
2.用科学家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看到: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做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毫迈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俩的话以及他们的行为正是科学家献身人类事业的科学精神。正因为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也激起了科学家对人类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们力求科学发展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随时预防消极后果的出现,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敢于反对法西斯主义。众所周知:居里大人和爱因斯坦都是著名的反法西斯战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居里夫人曾亲赴前线抢救伤员。1939年,爱因斯坦在获悉铀核裂变的消息后,为防止希特勒抢先制出原子弹,他与费米、齐拉特等科学家一道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正是在这一建议下,美国政府组织了“曼哈顿工程”。让科学家的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撑点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这说明科学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可设计一些较有质量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学生形成了存疑的习惯后就会不断地探索形式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中,解放战争中以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为突破口,精心设问,环环紧扣、层层推进。“解放战争第一年我解放军连连获胜为什么却要后撤?”“青化砭战役胜利后,彭德怀为什么致电毛泽东要求改三面埋伏战术为分散敌人兵力的战术?”“毛泽东是否会同意这份电报的要求?”运用一系列问题,把我党军事作战方针讲得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其次,学习历史中培养学生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方法。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把握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规律性的认知,这种方法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怎样做呢?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对知识点的分析都变成史论结合的示范点,把课堂变成史论结合的示范课,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方法引导,使学生能使用基本的重要的史论观点、概念、方法、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按史实发展的或某种史学逻辑组成一个平面的或连续的或立体的历史单位体,并据此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如必修一政治史中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原有的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兴起的资产阶级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革命的要求,要求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键适应生产力”的原理。这样的革命要求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出来,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思想文化运动,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科学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对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在时空动态.整体方面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科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途径
1.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知识。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编写,但作为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素材形式多样,信息量较大。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首先要紧扣课本,用好课本,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布点连线,纵贯横联,立体构建起充实丰满、有血有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基本历史知识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2.转变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点目标。对老师而言,这就要求老师有科学的计划、引领、点拨;对学生而言,即重在主动体验历史知识素养培养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总结一般性规律。这样的引导可使学生的学习由传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独创性思维,让学生亲身感受追求真理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使知识内化并提升学习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人格及潜力,所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3.强化训练是历史知识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搞素质教育就不能强化训练,这也是误区,因为强化训练是知识积累、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但强化练习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要针对性地练习,紧扣知识重点难点精练,不然学生任务重,就会出现完不成或应付作业,没有实效,时间长了还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还要注意练习方式,在课堂练习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谈话、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辩论、题目检测等形式开展;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开展阅读、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活动实施。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搜集资料,进行科学整合,针对性地、科学地设计题目强化训练,实现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多元科学史观、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等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
4.及时科学地评价学生。老师要根据课堂内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握学习实施过程的推进和目标的变化,也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感,从而稳步推进历史知识素养培养的有效开展。
三、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1.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具备“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文立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竭力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学”,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
2.结合教材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素材,但又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中要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中要突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和自信感、爱国主义情感、理智感、主体观、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及如何客观看待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必修二“经济史”的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竞争观、合作观、科技观、发展观、全局观、环保意识、忧忠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必修三“思想文化和科技史”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观、文化观、道德观、科技观、文学修养、音乐美术等艺术情趣;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应着重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韧不屈的意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精神,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并进一步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等。
3.利用乡土史实,开展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理论性的东西,我们还利用家乡丰富的历史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课时,我们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调查研究,使学生通过走访、查找家乡为响应武昌起义爆发的辛亥临安起义的资料,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辛亥临安起义和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共同构成了云南辛亥革命的光辉篇章,从而在中国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还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们还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领略本地的人文景观文庙、学政考棚等,感受儒家文化对我们家乡的影响,了解家乡成为“滇南邹鲁”的深厚文化底蕴及感受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既让学生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又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来学习历史,拓展了历史学习的空间,学到了在历史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探求,在感悟中提高了自己的历史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
总之,通过我们历史教师的研究和从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实践活动得出认识: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既可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又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