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大势下传统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

2015-07-14赵伟刘晓飒

时代金融 2015年17期
关键词: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赵伟 刘晓飒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鉴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殊性和政府介入的不断加强,短时间内,互联网金融还无法撼动和颠覆商业银行,面对来势汹汹的浪潮,传统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借鉴互联网思维模式,聚焦大数据信息处理和产品服务创新,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顺势再起的同时,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金融脱媒 大数据

一、引言

回顾金融业近几年的行业热词,从2011年银行理财秒杀,到2012年影子银行、泛资产管理,到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再到2014年中国众筹元年,无一不表明银行正经历着深刻的业态演变,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由其引发的资金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传统商业银行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大大被削弱。

“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频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试水、跑马圈地,使得金融战场一片硝烟弥漫,出身民营、上市公司、国资等背景的阵营纷纷涌入:酷派手机牵手我来贷(We Lab)高调进军互联网金融界;由任泉、黄晓明、李冰冰发起的明星投资组合Star VC推出“财加”入资互联网金融;在网贷大军中,业已形成国资系、银行系、保险系、民营系四大阵营,包括搜狐旗下搜易贷和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招财宝等。

然业界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知名学者吴晓波曾质问道:互联网金融是闯入原本秩序井然金融业“瓷器店”的公牛?还是欲火重生的凤凰?搜狐掌门人张朝阳曾言到“只要合理放开互联网金融,将会产生中国的高盛。”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讲到: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大浪淘沙的全面洗牌,还是势不可挡的资本盛宴?传统商业银行又将在互联网大势下价何去何从呢?本文就互联网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背后深层次原因,然后以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为切合点,通过比较分析说明两者的相对优势,最后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布局做系统分析。

二、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及兴起的原因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厘定

谢平、邹传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1]。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新生互联网技术将传统金融业进行在线网络化的拓展延伸,将社会融资从传统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二维模式延伸至同样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且高效便捷的第三种融资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1.互联网技术渗透引发金融行业融合。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智能终端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提高了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拓展交易可能性边界,使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交易,从而影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实体经济已经积累海量的数据,建立了新型的金融工具应用场景。相关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近几年内产生的,2010年,人类信息量约1.2ZB(相当于12亿个TB),2011年全球数据量达到1.8ZB,数据量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整个社会走向数字化[2]。以电子商务、众筹、众包等新的业态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现象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应用场景,也其打下数据基础和客户基础,体现了实体经济与传统金融在互联网上融合。

3.互联网金融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成功实现交易的网络化、去中心化、脱媒化,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弱化了交易中介的作用,摆脱了对大量专业人员和物理网点的依赖,可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诸如网点建设、人员开支、日常运营以及签约成本等显性成本,信息采集处理、客户信用评级、风险管理等隐性成本。

4.互联网金融构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3]。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揭示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目前从其业务范围来看已基本涵盖支付类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等;融资类如阿里小贷、拍拍贷、红岭创投、众筹等;理财类如余额宝、众安在线、融360等;虚拟货币类如Q币等种类,且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接触到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构成对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良性补充。以阿里小贷为例,相关数据显示,仅从2010年6月发布淘宝贷款,到2014年2月,其累计投放贷款已经超过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超过70万家,不良率小于1%,而仅就2013年新增贷款近1000亿元。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商业银行除支付中介、融资格局、客户渠道、传统经营服务模式等受互联网金融冲击之外,还主要有下面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

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应用技术使得在无金融媒介参与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借贷。以P2P网贷为例,它不受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且门槛低、成本低、风险分散、收益高,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并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的流失和利差收入的减少,商业银行以往长期享受低成本吸收资金的制度优势已受到冲击。

(二)传统商业银行存款受到蚕食

短期理财产品、信托理财、券商资管、余额宝等正在撬动银行存款:以余额宝为例,据报告显示,到2014底其规模为已达到5789.36亿元,用户数增加到1.85亿人,2014年全年,余额宝创造了240亿元的收益,相当于请全国人民每人一份汉堡和啤酒。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大资管”推动的金融脱媒趋势不可逆转,社会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各类机构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意味着利率管制条件下银行通过存款特许权垄断低成本资金来源的格局将被打破,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将会不断被蚕食。

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时比较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

1.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具备以下三个优势。发展模式上符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较低客户的准入门槛,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更高效地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供给,推动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改进;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符合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2.巨大的网络用户群和及由此而生的海量交易信息与信用数据。根据CNNIC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为6.5亿,居世界第一,网民渗透率为48%,5亿为智能手机用户,网购人群已达到3.61亿,超过英法德意四国总人口[4],这其中积累了大龄的客户掌握了其交易记录、评价信息、信用记录,便于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进而消除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3.强大的网络支付功能。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以及跨境支付等全方位支付方式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不断增大,而网络支付的发展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功能被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

4.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操作流程更加。如网络借贷的流程大大简化,从申请到获批,不受工作日等时间限制,比传统的线下贷款节约大量时间,而且产品类型丰富多样。

(二)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1.庞大的资金实力。银监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1万亿元,比2003年的27.66万亿元增长了122.34万亿元,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笔数超1000亿笔,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超900万亿。互联网企业金融的资产规模、交易规模等各项指标都无法与商业银行抗衡。

2.有着互联网金融无法比拟的风险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犯罪风险等类型,具有传播性强、瞬时性快、虚拟性高、冲击性强等特点。鉴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2015年银监会开始调整架构,新设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牵头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负责监管P2P平台的发展。而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严格管控各类风险。

五、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

面对互联网金融侵蚀势态,传统商行应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主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产品创新、业务流程、数据技术、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提升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在适应调整中以竞争求发展。

第一、以金融服务为核心。

商业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仍在于能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综合服务的能力,以及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专业能力,故要即时提供结算、融资、投资、商机等各类泛金融服务,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需求的流程设计、商业规划以及模式创新。

第二、借鉴互联网思维,培养客户黏性

传统银行的服务意识已跟不上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变化速度,应试机借鉴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细分客户需求,提供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终端的个性定向化需求,并进一步分析优化客户服务,培养并提高用户黏性,实现传统网点产品推荐与移动互联用户体验的有机结合。

第三、运用互联网技术及其创新加强大数据管理

客户端数据、资金流数、客户行为数、业务交易数据等资源是连接平台、用户、金融的重要资产,一方面进行专业数据仓库建设,除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协议签约等信息,还应拓展信息渠道,广泛搜集用户商品在线订购、商户经营、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非金融信息,进行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分析、挖掘,并建立风险量化和风险定价模型,建立专业化的数据仓储库,为持续开展批量获客、经营客户和迭代创新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提高信息融合水平,根据客户消费习惯与金融诉求建立涵盖客户条件与产品条件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并以此作为数据模型的参考体系,提高目标客户属性与产品特征要素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5-26.

[2]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第43期,总第758期.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总第379期.

[4]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互联网+”——中国经济新引擎》. [2015-03-2510:14].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324.html.

作者简介:赵伟(1992-)汉族,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金融学专业;刘晓飒(1993-)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保险学专业。

猜你喜欢

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谈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