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传统农宅低碳技术研究

2015-07-13罗二平

城市地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陕南

罗二平

摘要: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开始改变,传统住宅空间模式即将或者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本文以陕南传统农宅的院落空间和建筑空间作为切入点,对其平面形式、空间形态、生态策略等方面分析论述,挖掘陕南传统农宅的营造手段和建造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些低碳技术运用于陕南现代农宅的建设中,解决现代陕南农宅高耗能的问题。

关键词:陕南 传统农宅 低碳技术

1.引言

建筑的发展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一定的建筑形式。历史环境和建筑形式两者互为一体,历史环境影响着建筑形式和建筑元素,同时建筑本身也传达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程度的信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建筑也丰富多样,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以其地域性、时代性、多样性的特征反映着特定地域的建筑文化。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可以从挖掘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开始,还原特定时期的历史场景。

陕南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小流域建筑形式,其发展过程不仅受中国大的历史环境的影响,陕南本地的自然、社会环境也影响其发展。陕南传统民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陕南居民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总结出一套适合陕南地域特点的低碳农宅技术和营造手段。现代的不一定是“先进”的,传统的也不一定是“落后”的,对传统低碳技术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找出一条既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适应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并且节能、节地、节约资源的乡村低碳住宅建筑设计道路。

2 陕南传统农宅研究

2.1陕南的地域特点

陕南位于陕西南部,泛指一个区域,而不是特定的区域。在区域划分上,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但在中华民居研究中,陕南主要包括汉中和安康两个地区。陕南北部为秦岭,南部为巴山,汉中和安康位于秦岭和巴山形成的峡谷地带,并有汉河横亘于此,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地貌。在地缘位置上,与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仅隔秦岭一山,南接四川和重庆,东以汉河为纽带连荆楚文化,三大文化圈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形成了包围汉中和安康之势。因此,此地区形成的多元文化,在很多地方也有相似性。

2.2陕南传统农宅低碳分析

2.2.1院落空間

院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较高的人文内涵。

陕南传统院落空间由一个院落构成,沿一条轴线展开,由门房、厅房和左右厢房围和而成,进深约40米,面宽约12米,中间庭院宽约5米,左右厢房的挑檐较长,廊宽约为1.2米,院落围合型较强,层次丰富,空间严谨,这种窄院落空间布局形式是典型的传统农宅院落布局模式。陕南院落空间多为坐北朝南,充分利用窄院获取更多的阳光和日照。这种布局形式主要是受陕南“人多地少”的社会因素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自然因素影响。

窄院空间减少了面宽加大了进深,有利于扩大建筑面积,节约用地。同时这种院落较能适应陕南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陕南地区,夏季较为炎热,窄长型的院落发挥了遮阳降温的作用,是陕南居民院落的天然遮阳伞;冬季较为寒冷,窄长型的院落有利于抵御大风侵蚀,减少建筑热损失,形成院落小气候,调节建筑内部热环境,从而节约资源。

院落空间的雨水收集系统也是陕南劳动人民生态智慧的体现。内向院落以及斜坡屋顶都有利于雨水向内院收集,同时院落内部地面也由外向内有一定的坡度,以便将雨水汇集于院落中央的暗沟内,由暗沟有组织的排入院外。夏季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来浇灌院内植物,一部分储存用来灭火。雨水汇集院内,水份蒸发,有利于降低院内气温,净化院内环境,调节院内小气候和内部热量,提高院内环境舒适度。

2.2.2建筑空间

厅房:陕南传统合院农宅有别于北方四合院的一点就是,厅房仅仅作为单纯的家庭公共空间,而不作为居住空间使用。整个厅房是一间较为宽敞的大厅,没有划分空间,所以没有传统建筑空间“一明两暗”的做法。厅房前有作为冬季避寒,夏季避暑之用的檐廊,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

厢房:厢房的间数一般为四间,左右两侧各两间,厢房进深为2.1—3米,檐口高度较高,可达4.5米左右,一方面可以增加室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室内的采光。厢房主要作为居住空间,也可作为厨房和储物空间使用。在屋顶和地面之间设置楼板,把厢房分为上下两部分空间:上部为储物空间,下部为居住空间,即防止了粮食受潮,又节约了空间,同时,储物空间可作为保温隔热层,为下部居住空间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檐廊:檐廊是建筑挑檐所形成的檐下空间,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地带,这也许是中国早期对“灰空间”的理解。檐廊具有遮阳、避雨、组织内部交通的功能,檐廊也丰富了建筑空间层次,形成了建筑内部空间、檐廊空间、室外空间的空间层次。夏季,檐廊发挥遮阳作用,对室外太阳辐射有缓冲作用,避免室外太阳辐射直接进入室内,大大降低了室内温度。

3.结语

本文以陕南传统农宅作为研究对象,在设计层面以陕南农宅的低碳技术构成要素作为切入点,从建筑的庭院空间、建筑空间等方面入手,探讨陕南农宅的低碳技术。农村住宅的低碳建设,不只是陕南的问题,更是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借鉴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以及将这些宝贵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我们建设现代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将普遍存在于居民中的朴素生态环境观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低碳技术为平台,为居民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宅,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闰杰.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5(4):

[2]刘青林.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J].中华民居,2013(6).

[3]肖杰.浅析陕南民居建筑的形成因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

[4]樊令超.适合关中地域特点的低碳农宅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闰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陕南民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陕南
陕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
陕南易地搬迁成精准扶贫样本
基于游客感知的陕南旅游安全研究
陕南某金矿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陕南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