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5-07-13周熔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意美的文本

周熔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审美,有令人得到解放的意味。审美能让人在精神上得到享受、情感上得到陶冶,这种无尽的享受和陶冶与个性的舒张有某些相似之处。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方法的利用则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好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与审美能力相关的周边能力。

一、表达应当充溢诗化的语言

首先,语文学科本身是人文性的、诗意的;其次,汉语文化与诗意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第三,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语言以充满诗意者居多。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试题模式化的特点已经使师生思维被迫标准化,这就让语文课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失语问题。而实际上,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思想性,有其情感内涵,只有利用语言美将其思想与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整个语文课堂才能更具灵性。

比如教师可以使不够自信的学生到讲台上来,让他们闭上眼睛,纵情想象一切与教材文本有关的东西,然后一句一句地大胆表达出来。学生按照这种训练方法说出自己心里面的真实想法,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述说的内容将会越来越有诗意,连学生自己都会感觉到神奇的进步。如果教师可以针对全班学生坚持这样训练,课堂口语表达将会充溢诗化的语言,教学效果也会日益提升。

当遇到特别适合自由表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一定不能错过机会。如《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等篇章的教学,除了给学生提出个性朗读要求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诗意的语言解析诗歌内容,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二、阅读应当选择生动的文本

从审美方法的视角看教材的形象性特点,显然会让教材与学生贴得更近。借助对文本中形象美的提炼,不管是古典诗歌的风流蕴藉,还是现代诗歌的直抒胸臆,不管是中国文学的典雅流畅,还是外国文学的异域风情,都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真切、直观的体会。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极为典型的抒情散文,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用非常饱满的情感完成了对生命的礼赞:作者在寻求不到出路时,进入到了已经荒芜的古园,这古园带给作者的是同病相怜的感受,他便在古园中思考人生的况味,在此过程中,苦闷和消沉慢慢离他而去,最终对生命产生了新的认识。应该说,如果加入足够的审美意识,让审美意识带动整个课堂、整篇文章,会将学生带到情感教育的全新境界。

语文教材是一片纯洁无瑕的领域,这里面所蕴含的是至情至性的心灵表达,教师在“揽情入文”的理念引导下,自己先吃透教材的感情基调,再把这种感情基调在课堂中再现出来,以情带文、以文促教,会让学生的情感更加丰沛,更容易与教材产生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对相同的景物、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作者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而这种感悟上的细微差别,则往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切入点,因此对类似篇章的类比教学不失为审美方法中蕴含情感教育的得力助手。

三、鉴赏应当强调结构的力量

一篇优秀的作品,其结构同样会产生强大的引导力量,结构对作品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品的各个部分比例停匀、布局规范,给学生带来一种节奏之美的享受、建筑之美的感觉。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汉赋大气磅礴,唐诗典雅庄重,宋词流畅细腻,而无论哪种形式、哪种特点,实际上都表现出或整齐或错落的结构之美。

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感受到汉字韵律之美,这是结构之美的基础。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汉语之美并非简单的语法规则所能限定,语法之外的节奏音乐美才更能代表汉语的特色。比如在学习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时,便可以指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汉字韵律的妙处,“锦瑟无端五十弦”,平平道来,其中的味道实是隽永无穷的,一直到最后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有说不尽的味道尽从一字一句中来。

其次,教师应使学生感受到词语之间、句子之间自由组合的妙处,这是结构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和文本结构有关的小组竞赛,当学习完某篇文章之后,教师从文章中随意抽取某个段落、某些句子,让学生重新灵活造句、组段,完成造句、组段任务之后,教师再与学生一道分析自己的作品与原文作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对这种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情感教育的目标也极容易实现。此外,对于一些陌生字词不多的文章来说,这种强调结构力量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是可以随时加以采用的。

审美的目的在于可以更加诗意地生存,这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人应该像诗歌一样生存在世界之上,那样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而如果我们将世界的范围缩小,将课堂当成一个世界,这句话也是同样适用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语文审美方法的应用,从语文诗化、文本生动、结构贯穿等几个角度增进学生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课堂的语言之美、知识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41)

猜你喜欢

诗意美的文本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被耽搁的诗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