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策略
2015-07-13张海龙
张海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代表了个人不同潜力的八种智能,其理论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然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从这个理论出发,语文教学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力求改善学生的语文生存状态,提高语文生活质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存在感,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一、强化角色认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让出课堂交往中的权力位置。有学者指出,教师领导力与学生自主程度呈反比。在以学生主体性为发展方向的语文课堂交往中,教师的权力意识必须发生转变,与学生共享话语权、知识权等。教师不应再是教学中“导演与演员角色一肩挑”,而应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辅助、协调、引导的配角位置上,在教学中仔细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保留一定的学习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在空间内尽情“表演”,引导学生主动走入语文世界。
例如在学习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时,文中写“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就这一点,结合学生与父母矛盾等问题,在班级内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保持中立,倾听学生的感情。
二、建立伙伴小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依据马斯洛的“爱和归属感”需求层次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伙伴小组,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伙伴关系”,即强调共同参与、彼此激励、分工协作。小组由4~6名学生按照性别、能力、个性等特点组成,尽力让每个小组都有获得成功或奖励的机会。小组内具有异质性,组间具有同质性,塑造公正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允许小组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在学习一篇新文章时,教师可以布置小组任务,发挥不同伙伴的长处搜集语文教学内容资料,分析文本特点与思想,提出观点。在伙伴小组学习方式中,既增进了组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教师将杜甫生平、杜甫诗歌名句、《登高》诗句意思和该诗意象与思想性等内容分配给各个伙伴小组,在课堂教学时让各个小组宣讲,教师总结。这种伙伴小组式的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还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和交流。
三、构建民主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必要环境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氛围,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学生出于被动和观望状态,切断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力求“零距离”,尊重学生情感宣泄,允许学生犯错,及时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积极拓展思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外面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建构“体验”与“对话”的教学体系。
例如在《雷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或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一段即兴表演;在古诗词教学中,师生之间来一次“一站到底”。总之,教学中多点笑声、多点掌声、多点角色互换,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极大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将日渐浓厚。
四、创新教学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只重视结果而漠视过程,只追求选拔性功能而忽略发展性功能。这种教学评价行为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作为人的自然性和创造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当其冲就是要创新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学评价中,我们首先要丰富评价对象与评价者,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者中来,如语文试卷可以让学生出60%的题;其次要扩大评价范围,将学生的知识面、创新观点、主导的语文活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再次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的主体性自然而然得到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价值,要求语文教师建立“主体性”教学思想,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明确教师的引导、辅助与协作角色,帮助学生建立伙伴小组,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说过:“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2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