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探索
2015-07-13蔡晶
蔡晶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它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活动当中,把知识落实到语言的实践当中,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创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检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进而将其转变为相应的职业能力。
一、课前演讲培养表达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将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长期坚持进行“课前演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项语文课堂活动看似没有新意,但实际上却是很实用有效的方法。
笔者在每个班级讲课前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前演讲。每次2人,每人演讲3分钟,互评、自评2分钟,内容自定,可以是社会新闻、身边故事或是读书心得,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语言准确、流畅、生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不会演讲,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讲,但只要教师认真,学生就认真;教师要求高,学生就会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当学生看到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学生演讲,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师生认真点评,而且每个学生都会从教师这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就会被激发出来。演讲好的学生,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告诉他“你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演讲一般的学生,也要肯定他态度很认真,表现很努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次一定会更好。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不但能够大胆地进行口语表达,还能够恰当地点评别人,客观评价自己。通过评价别人,学生自己演讲的时候就会扬长避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演讲完了,大家评价完了以后,这个学生举手要求自我评价,他会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不足,也会肯定自己的长处。这是教师最乐于看到的。一些以前上课爱讲话、玩手机、睡觉的学生,在演讲时得到鼓励和肯定之后都成了语文课上的“积极分子”,他们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学习语文。
二、课本剧表演加深文本感悟
作为一种校园文化艺术,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文本的一种生活化、艺术化的处理,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和延伸。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能够起到寓教于戏,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课本剧表演是为了配合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演而演。那么,在教学中,怎么才能让这种教学形式发挥作用并体现出创新性呢?
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课文讲完后就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但是重点不在“演”,而在演之后。因为毕竟时间有限,学生表演的水平、能力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演”不能做过多要求,只要他们尽自己所能认真投入去演就行,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有所得。学生演完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参加表演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分析自己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演刘邦的学生,在和项伯的交往中他看到了刘邦的狡诈多谋,在和项羽的交锋中他看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巧于应对,在和张良的对话中他看到了刘邦的知人善任。这样,学生通过角色体验,通过对表演中每句话、每个细节的回味感悟,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种经验和认识远远比教师讲授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包括对促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以及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上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比如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和课本剧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教师还可结合相关专业采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学生通过进入职业情境进行体验式学习,可以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语文学习中,进而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交叉运用讨论法、竞赛法、角色扮演法来进行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沟通、交流来共同探究知识,在竞赛中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提高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能力培养的过程。
总之,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多种可能和更大的空间,只要我们组织得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能打造一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轻工业学校(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