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山乡好图景——记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党支部书记毕学军
2015-07-13王永生
■本刊记者 王永生
走进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不禁被眼前的好图景所吸引,整齐划一的仿古墙傲然挺立,一棵棵金叶榆摇曳生姿,一条条水泥路延绵而至……毕学军就是这美好山乡图景的描绘者,也是这个十星级村落的当家人。从2006年起,毕学军开始担任团山子村党支部书记,9年来,他带领团山子村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使团山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学军本人也先后荣获四平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吉林省劳动模范、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多项殊荣。
急群众之所急
从当上团山子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起,毕学军就竭心尽力地为团山子村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他的宗旨是,村里要发展,要让团山子村变得越来越美好,必须得为百姓多做实事、好事。毕学军常说:“只要我当一天书记,我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早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对得起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重托。”村里要发展,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就不仅要增加村民的收入,更要全力进行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争取在提高村民收入指标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要将困扰村民多年的路面、厕所、饮水、垃圾等问题解决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来一场乡村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团山子村6社老党员王文忠说:“前些年多数屯都是一条很狭窄的黄泥路,也只是通到村口,到社里和农户家都是羊肠小道。几年间变化太大了,村村社社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口全是水泥硬化路,过去的泥巴院子全成水泥地面了,外地的亲戚来,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说到道路的变化,村民们乐得合不上嘴。为了让老百姓告别“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窘态,2007年,毕学军开始着手修建水泥硬化路。为了筹集资金,他多次找到各级帮扶部门和驻村企业,磨破了鞋,说破了嘴;为了组织人力,他苦口婆心劝说村民出工出劳,十遍百遍,不厌其烦;老百姓不理解,他耐心细致地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串地移界。他每天清晨6点多就走出家门,晚上回来经常披星戴月。功夫不负苦心人。利用2年时间,他带领一班人硬化村屯道路18.5公里,水泥路通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全区农村第一个实现了户户通。
团山子村2社与9社交界处通往任家村有座桥年久失修,地势低洼,每到雨季,从庄稼地里下来的雨水集聚到这里,小雨时泥泞不堪,大雨时汪洋一片,冬季更是冰雪覆盖,路面很滑,非常危险。毕学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与村民商量,自筹资金10万元,1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这座桥修好了,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更有效解决了每到雨季下游任家村150亩庄稼地被淹的问题。
团山子村原来的村部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造的,面积比较小,一到冬天冷得待不了人,来村里办事的村民经常抱怨。2010年,毕学军带领村民花费20余万元,在原来的村部上又加盖了一层,使办公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并建立了一站式办公大厅、图书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代理室、会议室等,建起了村办食堂,统一安装了地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更暖了百姓心。
想群众之所想
过去的团山子村,垃圾到处扔,脏水随处倒,柴草随便垛,杂草没人管。如何改善这“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成了毕学军和村班子成员的一块心病。2009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毕学军带领村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彻底整治,通过不懈的努力,2012年,团山子村升级为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如今的团山子村,已经成为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头几年下雨,我家的院子里漫的全是水,流不出去,想要出去就得挽起裤脚淌过去。现在可好了,下多大雨都不怕了。”住在5社的村民李孝堂激动地说。自团山子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省级推进村以来,毕学军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要求,以区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三区一建”思路为统领,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高标准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对102线通往村部两侧的6个屯进行集中整治,做到了统一院墙、统一粉刷、统一边沟、统一花草、统一灶台“五统一”,达到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气化“六化”标准。
为了能让所有村民都有休闲娱乐的去处,去年7月份,毕学军通过积极争取,依靠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村2社和9社修建了健身广场。完善的体育器材和基础设施,使农民的业余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百姓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社会秩序明显好转。“这回我们再也不用去5社的广场扭秧歌了,家门口的小广场照样热闹得很咧。”2社村民李秀珍说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除此之外,为了让留守在家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毕学军在团山子村村部为老年人提供了3间2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30平方米的娱乐活动室,使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在毕学军的争取和协调下,团山子村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修整院墙6000延长米,粉刷墙体1.5万平方米,新开路边沟10公里,栽种风景树3万株,种植花草5万平方米,更换白钢式灶台47个,新建1500平方米垃圾集中堆放场1处,粪尿分集式厕所450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8个,建设沼气池180座,成立了专业的保洁队伍,设立了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对秸秆、垃圾、粪便、杂物实行定点堆放,定期清运,日产日清。
“现在,我家的房子,就是谁拿楼房跟我换啊,我都不换,这环境多美啊,空气又新鲜。”村民王文富喜上眉梢地说。
村里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村民们在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生活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大家不论是柴草堆还是生活垃圾,能堆则堆,能扔则扔,饲养的家禽、家畜到处乱跑,村民们对于哪里有垃圾、哪里有水沟也基本上都是视而不见。可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随着乡村整体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美化,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把村里的环境卫生当做自己家那样去保持,有外来的车辆和人员,大家都会留意是否对村里的环境卫生有所破坏,凡是看到有张贴小广告的,便会立刻阻止。毕学军和村班子成员更是以身作则,无论是谁,看到哪里的杂草长了出来,顺手就会拔掉,看到哪里有垃圾,随手就会捡起来。时间久了,村里还涌现出一批长期坚持致力于环境美化和维护的村民。村里一名身有残疾的70多岁老人,常年义务栽种花卉,形成了团山子村长达8公里的花卉地带。看到老人的举动,村里其他村民也被带动起来,纷纷加入到义务栽种花草的队伍当中,目前这支义务团队已经包括10余名村民,他们长期义务锄草、种花、采摘花籽、绿化村街……毕学军还在团山子村发起了评选“团山子好人”的活动,激励村民提升素质,鼓励村民争做好人,如今的团山子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村民互敬互爱,相处和谐。
盼群众之所盼
“把老百姓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认真去解决。”这是毕学军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团山子村8社低保户李和,患脑血栓多年,常年依靠药物维持身体,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家里的泥草房更是夏天漏雨、冬天漏风,非常危险。毕学军结合农村泥草房改造项目,多次找到民政、残联等部门,为其争取了泥草房改造资金,又通过个人关系协调了水泥、沙子、红砖等建筑物资,不到20天的时间就盖好了新房,解决了李和家的燃眉之急,圆了他的新家梦。
有村民开玩笑地问毕学军:“书记,老杨家借你的钱好几年了,还能不能还你了?”他笑笑说,能还能还。这件事还要从5年前说起。3队的杨清国孩子上学,缺2000元学费,急得团团转,毕学军知道后,自掏腰包拿出2000元钱给了杨清国并说:“这钱你先拿着用,以后有什么困难再吱声,尽管来找我。”后来,杨清国又缺钱的时候,不好意思再向毕书记开口,便来到村部向村上借,毕书记耐心地劝导说:“村部的钱是公家的,公家的一草一木都不允许咱们动。”后来,毕学军又从家里拿出了3000元钱给老杨,这5000元钱毕学军从来都没有跟老杨提起过。
毕学军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小抠儿”,然而他对老百姓却是相当的大方。不管哪级领导来检查,几乎不招待、不留饭,即使特殊情况也都一律安排在食堂。团山子村共有村民486户,哪家最穷、哪家最困难,他都记在心里、挂在心上,每到节前、年前,不论工作有多忙,他都忘不了登门问寒问暖,每年他还出资上千元资助抗美援朝老兵、贫困户和贫困学生。
看着家乡的变化,村民们总是笑着说:“咱们团山子村多亏有了毕书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人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