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成熟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

2015-07-13王凡一

新长征 2015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制度改革

■王凡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建设问题有很多重要论述。比如党的十八大后,他第一次到地方调研时就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这些重要论述,不只是对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全局性把握,更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积极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型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一、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全局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体制改革事关改革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动,思想观念错综复杂,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知情范围和表达空间也需要不断拓展。人民要求更深入、更平等地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这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想继续保持政治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首先应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其次应当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再次应当推进各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时俱进,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最后应当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步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民生改善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使得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在当代中国,必须坚定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首先,要更好地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柱作用,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秩序。再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步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打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必须不断丰富大众文化内涵,推动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切实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文化的智力支持。再次,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和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市场的导向作用,发现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和漏洞,倒逼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同时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中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就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通过民生制度建设,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健康权利和受教育权利等得到保障。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五、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永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制度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具体来说,对于生态资源,我们要积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我们要积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生态补偿制度,绝不能触碰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必须建立有利于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机制,鼓励广大公民和企业主动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六、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党的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从管党治党、执政治国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都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三个方面做出了部署:一是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二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体来说,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目标,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猜你喜欢

总书记制度改革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