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缱绻在味蕾间的东方况味
——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生活美学价值

2015-07-13吴芬芬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25035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味蕾舌尖

吴芬芬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

缱绻在味蕾间的东方况味
——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生活美学价值

吴芬芬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

《舌尖上的中国》由食物这一媒介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融入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亲情的体悟,是味蕾后的精神升华。其生活美学价值就在于用味觉审美来观照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从而创造出极富有情趣的意象世界。

《舌尖上的中国》;生活美学;审美经济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全民收视狂潮以及互联网热议在中国纪录片中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然而这“饕餮大餐”不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上,更多的是揭示了中国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并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融入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家庭的体悟,是味蕾后的精神升华。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不乏挑动舌尖的各种美食,但其精妙之处就是把美食的呈现自然地依托于一个个普通家庭中,让观众随镜头的变换看到了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其蕴含的生活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究。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审美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也深藏着审美的意蕴。恰如现代社会思想大师鲍德里亚所说的“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已经为现实的审美光晕所笼罩。”事实上,《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者正是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中国老百姓的饮食活动,为观众呈现了一副副因“吃”带来的极大愉悦的生活图景,没有昂贵而高档的食物,更多是由自然的馈赠而采掘来的天然食材;没有太多美食名家的精美菜肴,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的家常厨艺;没有豪华大酒店精致宴席的奢华气派,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围坐于一桌畅饮的闲适惬意……亲人团聚,友邻来访,把酒言欢,边饮边谈,那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氛围,也感染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英国哲学家摩尔曾论述道:“生活中最伟大的商品是由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享受构成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使观众被那些返璞归真的美食所吸引,还由美食遥想到故乡那头的乡人故土,一时间,垂涎的口水与感动的泪水齐飞,它所制造的由生理体验到心理体验的身心反应,实际上正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大审美经济”的本质反映,即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在于脱离了对中华美食的简单表述,而抓住了观众寻求审美体验的心理,着眼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的深山处,从传统的劳作到菜肴的创新,从腌制诺邓火腿的黄氏父子到制作米糕的阿公阿婆……以大众化的视角和平民化的立场展现了中国人的饮食、处事方式,以及逐渐被淡忘了的生活习性,把审美的态度引进老百姓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赋予饮食活动以审美的特征,用味觉审美来观照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超越了饮食的具体行为,进入了自由的审美境界,从而创造出富有情趣的意象世界,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极大地提高了该纪录片的高情感附加值,其风靡全国也不难想象。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就是吃喝,故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隔着荧屏能闻到香气”的美食纪录片,它带给观众的不只是一种视听享受,同时也深深地刺激了观众的味蕾。当屏幕中出现炸乳扇、奶豆腐、鱼头泡饼、氽乌鱼子、醉湖蟹等画面时,那些在或虚或实、或快或慢的镜头下所呈现的明艳色泽仿佛使观众闻到了飘散在空气中的香味,而那些光是听菜名就能令人浮想联翩的菜肴,更是令人禁不止垂涎欲滴。

然而《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止于满足观众口腹上的快感,而更多地把镜头聚焦于劳动者如何采集、捕捞、加工、制作自然食材上,使观众通过食材这个窗口看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生存关系。在《自然的馈赠》中,开篇就以延时摄影的手法展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快速翻滚的流云下一望无垠的高原山林、壮美的湖泊以及绵长的海岸线,紧接着又以微距摄像的手法凸显了竹笋破土而出的唯美画面,从南方的梯田到北方的稻谷,一幅幅自然美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不禁惊叹于万物的生长,感动于自然的慷慨馈赠。当镜头转向正在采集松茸的单珍卓玛,观众看到她小心翼翼地把松茸取出,然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以保护菌丝不被破坏。其实,这样的画面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俯拾即是:浙江的老包在挖笋时,轻刨轻取,不伤其根,笋取出后盖好土;查干湖的渔民冬捕时,用的是六寸网眼的鱼网,只捕捉5年以上的大鱼;在贵州下尧村的田地里,村民们在种着水稻的同时还养着鲤鱼和鸭子,而鱼和鸭子不仅能帮助糯稻清除虫害,还为稻禾提供了充分的养分……中国劳动人民在享受自然的恩赐时,也不约而同地遵守着延续自然馈赠的准则,恰如影片中的旁白所说的“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除了对人与自然的关注外,人情味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关注的另一焦点。影片中划着船唱着歌向自家垛田而去的种芋头的夫妇,怡然自乐间尽显相濡以沫的温情;与母亲一起上山采松茸的藏族姑娘,因怕母亲体力不支而担忧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对母亲的关爱,还有为了庆祝新米节相聚于一堂的邻里乡亲,他们的欢声笑语是对乡情的最美诠释……这些朴实的镜头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深眷恋,而他们苦中作乐的生活姿态及其蕴含着亲情乡情的质朴情感极富感染力。在中国,最能够把人的情感联络在一起的莫过于美食,亲朋好友围在圆桌旁话家常更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就好比在呼兰河边的朝鲜族人民,泡菜成为他们维系情感的最好纽带,每当一家要制作泡菜时,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邻里间一边做着泡菜一边说着家常里短,然后晚上一起吃饭、唱歌、跳舞……欢快的氛围不亚于逢年过节,泡菜也成为了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的金顺姬魂牵梦系的故乡的味道。而对于五岁的宁宁,或许长大后会忘了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以及一家四代人围坐在一起的画面,会一直留存在她的记忆里。《舌尖上的中国》以舌尖上活跃的味蕾,触动了中国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其间洋溢着温馨、祥和的家庭场面更是让人无法挪开视线。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食物这一媒介,不失时机地把一个个温馨动人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念贯穿全片,不仅找寻到了与中国人内心深处浓郁的“乡土情”的共通点,唤起了中国人对乡土故人的回忆,使“形而下”的物质享受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感受,还体悟到了东方文化中温润、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而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感。

[1]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

吴芬芬(1991—),广西北海人,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3级文化创意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创意研究。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舌尖
味蕾大作战
退化的“味蕾”
味蕾贵州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八月,跟着味蕾去旅行!
舌尖上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