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张议潮出行图》中的政治意涵
2015-07-13刘高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刘高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探究《张议潮出行图》中的政治意涵
刘高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张议潮出行图》是敦煌壁画中一幅珍贵的历史画作,它绘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描绘的是唐代后期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欶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这幅作品生动的表现了张议潮出行的具体形制,同时也反映出统治者的归唐思想和与少数民族相处之道。
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政治意涵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将河西地区的驻兵调去平叛,河西兵力亏空,吐蕃乘机而入,占领河西多个重镇,敦煌亦陷入吐蕃统治。直至9世纪中叶,沙州大族张议潮,乘吐蕃王国发生内讧,率领各族人民起义,逐走吐蕃统治者,收复甘、肃、凉州。再次打通河西与中原的通道,奉表归唐。为庆祝河西地区再次回归唐王朝,开凿了莫高窟第156窟,并绘制《张议潮出行图》。
一、张议潮
张议潮出生于沙洲豪族世家,在当地极具势力,但吐蕃政权残暴即使是对当地大族也是如此,张议潮就是在吐蕃族的欺诈、蹂躏的环境中成长。张议潮成年后便着手准备赶走吐蕃侵略者,他以雄厚的家产做军费,秘密招募、训练士兵,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不断蓄积力量。公元848年,吐蕃统治出现内部矛盾,张议潮趁机带兵,收复河西地区,并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唐宣宗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之后唐朝廷在沙州设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掌管河西地区。之后张议潮又被召至长安,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872年,逝于长安。
二、作品的产生
1.作品产生的时间
《张议潮出行图》位于莫高窟156窟的南壁,是一幅与佛经无关的历史人物画,其性质归于供养人画像。目前所见文书几乎没有记载有关156窟的开凿情况,所以缺乏直接资料对开窟的背景及具体时间做更多的研究,最初156窟被认为是张淮深为张议潮修建的功德窟,后经过前贤较多探讨,目前学界基本遵从贺世哲先生的观点,贺先生认为此主室窟主是张议潮,而该窟甬道及前室为张淮深主持绘制;关于建窟时间,他认为“建成156窟主室的时间,早不过咸通二年(861)”而张淮深绘制甬道的时间,“则可能在咸通八年(867)张议潮归阙长安之前(张怀深)任瓜州刺史时期”。因此位于主窟的这幅《张议潮出行图》的绘制时间可推断为公元861—865年,张议潮攻克凉州,受到朝廷封赏后所建。
2.作品产生的背景
归义军的正式设立是在公元851年,绘制这幅画时,张议潮成为河西地区的统治者已经10年之久,对于政权的巩固,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愈加稳定。张议潮在统治时期,妥善处理与周围少数民族关系,对于散军来犯,均以强大的武力打击,保护河西的安定;并大力发展经济,对百姓实施了一系列帮助政策,恢复农业与生产力,使经济稳步发展。同时,其统治思想也愈加成熟,而在公元869年,张议潮突然被朝廷召至长安任职,归义军节度使由其侄张淮深接任,156窟之后亦由张怀深继续主持修建。
三、画面内容分析
《张议潮出行图》全长855厘米,高108厘米,可分为三部分,从西边开始,前半部是仪卫,中间是张议潮坐骑,后半部是射骑列队,全幅绘有人物一百多个,骏马80多匹,气势浩大、壮观。
全图的最前端是横吹队列,横吹是西汉时出现的一种源于西域的军乐队,以鼓、角乐器为主。图中鼓、角手各四人列队左右。唐代仪仗中横吹数目等级明确,不得滥用,具《唐六典》记载:“诸道行军皆给鼓角,三万人以上给大角十四面,大鼓二十面。二万人以上大角八面,大鼓十四面。万人以大角六面,大鼓十面,万人以下临事量给。其镇军则给三分之二。”从图中横吹的部分即可分析出张议潮军容的真实情况。
其次是仪仗队列,鼓、角手后面有武骑两队,每队5 人,分列左右两队,身着披甲,一对大旗在前面。旗上绘有文字和图案,此旗为队旗,引导军队的进退。随后有一队小旗,为五方旗。再后面是文骑五对,左右列队。文官又称衙官,上一骑旁,题“左马步都押衙等”,下排五骑的题字已模糊无法辨别。在两队文骑中间有舞乐一组,共八人分两组对舞,其中有一行着吐蕃装,旁边立乐师12人,大鼓一对,分列左右, 一人背鼓,一人击鼓,另8人分别持拍板、笛、箫、琵琶、箜篌、笙、腰鼓等。
中部主要描绘的是张议潮本尊像,首先是6名执旗者分列左右,每旗飘七带,杆首有一椭圆形物体,具体形态已无法辨别。紧接着又是一对执旗者,和一对执小幡者,题书“门旌”二字,再后跟随着衙前兵马使3骑,步行者4对,戴花毡帽, 穿单色缺胯衫,系革带,穿白毡靴,手持仪刀,题为“银刀官”。此图中银刀官八人,且为步骑,以当时节度使仪刀之制,其与当时唐朝廷四品、五品官员“ 仪刀八(人)”吻合 。最后是引驾押衙2骑,分列大桥两侧,回首顾盼。位于画面正中间的是张议潮,穿圆领红袍,系革带,骑白马,执短鞭。画旁题书“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其后还有部分拥着“信”字大旗的兵士紧跟其后。
图的最后描绘的是射猎、驮运部分有20 余骑。射猎骑队中一部分是弟子列军, 可分为二组,最前面的两个骑士在奋力追逐仓惶逃命的小鹿,其中一人紧追猎物,弯弓欲射,另一人挥鞭长驱。另一部分为少数民族骑队,前后分两组,带白毡帽,类似于唐代昭武九姓少数民族服装。射猎骑队之后,是驮运的马、驴、骆驼等,主要负责军中的后勤运输。
四、政治意涵探究
张议潮作为归义军河西节度使,起初是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而后来渐渐地也开始过问民政,到了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因此,在河西形成割据势力,统治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但是从此图可以看出,张议潮的旌节、仪仗都没有超过唐王朝一品官员的界定,一直是尊崇中原政权,心向统一,且出行图中的射猎骑队,反映的归义军长行官及练兵制度,更体现了敦煌与中原地区在兵制上的密切关系。并且张议潮屡次上表朝廷关于河西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可推测归唐思想在张议潮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尽管归义军政权一直有回归中原王朝的意愿,但中央政权力量薄弱、归义军自身实力不足,使少数民族对归义军政权的各个方面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在此图中,不管是歌舞乐伎还是骑射列队都能看到众多少数民族的身影。张议潮将少数民族编入出行队伍中,甚至还有吐蕃民族的歌舞,这说明张议潮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友好政策,积极鼓励与周边民族结盟,减少矛盾与战争。
张议潮出行图表现的盛大场面,一方面是记录张议潮收复沙洲地区这个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张议潮有一定的政治野心。此图的性质是供养人,供养人一般身形小,且位置位于甬道居多,而此图位于主窟南壁,居主位。且图中欢庆场面,亦可以反映出当地百姓对张议潮的拥护,收复河西后,百姓欢欣鼓舞,迎接张议潮归来。
[1]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A].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刘高阳(1991年-),女,安徽宿州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