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猫的摇篮》的创伤书写
2015-07-13梁庆峰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500
⊙梁庆峰[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论《猫的摇篮》的创伤书写
⊙梁庆峰[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猫的摇篮》是冯内古特第四部小说,被彼得·J.里德称作“冯内古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作品”。本文运用叙事治疗理论对《猫的摇篮》进行评析,文章指出冯内古特运用虚构与想象、创伤书写与语言游戏在文本中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者的精神创伤。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创伤 叙事治疗
叙事疗伤作为文学的功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小说鉴赏》中说,“它使我们想起,小说源于史前年代,体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某些需求和利益”①。原始人夜晚坐在火堆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放松,使白天在狩猎中产生的恐惧得以平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要实现和睦相处,也需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有时,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沮丧和失望之情。文学创作经常是作者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升华。作品出版后,又可以成为读者发泄或寄托情感的对象。根据文学人类学家叶舒宪的观点,“人类作为可以使用语言符号的唯一动物,文学满足了其以下五个方面的高级需求:语言游戏的需求,幻想补偿的需求,排解释放压抑和紧张的需求,自我确证的需求,自我陶醉的需求”②。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创伤’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损伤,尤其是那种由于情感上受到巨大打击而造成的伤害,当事者对这种伤害的记忆仍然处于压抑和未愈合的状态;也指身体内部的伤害,尤其是对大脑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会导致行为紊乱。‘创伤’也指由此而导致的状态或情形”③。冯内古特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重的精神创伤的人,生活的辛酸使他成了悲观主义的代表。曲折的家庭生活经历、二战中的创伤经历、战后工作的不尽如意,还有战后美国社会的紧张环境都造成了冯内古特的精神创伤。正是通过文学创作,冯内古特的精神创伤才得以舒解,他的心理阴影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舒解。
对冯内古特来说,缓解精神创伤的途径就是在虚构的世界里将之消解,在想象的世界里将之超越。通过创伤书写和语言游戏,冯内古特最终消解并超越了自己的精神创伤。
一、虚构与想象
伊瑟尔以人类基本欲望为出发点,认为虚构与想象是联接文化和人类的纽带。它不仅是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本性的需要。尽管冯内古特因家庭生活而悲观沮丧,但他成功地在写作中运用虚构与想像消解和超越了他的精神创伤。托马斯·F·马尔文曾提到,“冯内古特通过把自身经历细节编入小说和在小说中讨论小说的创作过程,把大量关于他的生活和工作关系的线索展现给了读者”④。对冯内古特来说,写作是保持他精神生态平衡不可替代的职业。很多小说都体现了他自我疗伤的情节,《猫的摇篮》便是其中之一。在小说中,他通过虚构一个和自身相似的家庭消解了他的家庭经历创伤,在想象的世界里建立扩大的大家庭进而超越了他的精神创伤。
冯内古特的父母在经济大萧条中对生活的消极态度使得他感到彻骨的悲凉。他的父亲没有承担起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而母亲也消极避世最后选择自杀。对他来说,父亲是那么得难于理解而母亲又是那么得遥不可及。《猫的摇篮》中疏远的父亲形象和缺失的慈母形象就可被看作是他自己家庭的缩影。小说中,科学家费利克斯·霍尼克是一个不关心他人、甚至连自己妻子也不关心的人。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他自己的科学研究,正如牛顿所说的“人不是他的专业”。从文中,读者可以得到关于霍尼克先生的总体印象,这也是作者真实父亲的影子。通过利用小说中人物回忆的手法,作者也表达了他跟自己母亲间的疏远关系。小说中,霍尼克夫人只是在其他人物提及时才会出现。读者也只能间接了解霍尼克夫人——那缺失的母亲形象。这也是作者很难描绘的自己母亲的形象。创伤中的冯内古特在写作中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潜在的病理学因素,他只是在书写中不断吐露自己的痛苦以求一种解脱,通过霍尼克夫妇,冯内古特排解了自己对父母的沮丧之情,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作为一名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冯内古特在想象的世界里获得了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获得的东西。通过创造想象中扩大的大家庭而获得的一种博爱,他最终超越了家庭生活中的创伤。小说中,扩大的大家庭的形式是“卡拉斯”,作者杜撰的一个词。冯内古特试图在小说中运用他所学的人类学思想在原始部族人和现代人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呵,一个在中央公园里昏睡的醉汉,一个在黑暗的丛林中猎狮的捕手,还有一个中国牙科医生和一个英国皇后——他们来到一起相信一个主义。好,好,可真好!这么多各不相同的人相聚一堂,都为一个目标”。文中可见,冯内古特期待的是不同种族的人能够和谐相处,还有现代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小说中这种博爱的获得,缓解了他的精神创伤。
二、创伤书写和语言游戏
心理学家苏珊·C·费德曼指出,“写作是将亲眼目睹到的不可言传的创伤式恐怖诉诸笔端的一种手段。通过写作,作家私人的意象转变为公开的语言——写作就是架起作家与外部世界的桥梁”⑤。
二战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根据作者的自述,在童年时期他曾是乐观主义者。那时,科技被尊崇为圣物,每个人都认为它能带给人们利益和便利。他的哥哥伯纳德曾使他对科学一度痴迷,“我曾认为科学就是要找出每件事的运作规律,然后让它运作得更好”。但他激动的情绪并未持久,最终还是由于科技,他成为了一名悲观主义者。在杂文中他写到,“我二十一岁时真正发生的是在广岛上空投下的科学,我们谋杀了那里的所有人。自那时起,我就是一名悲观主义者了”⑥。
自那时起他就丧失了对科技的信心,而此前却一直将其奉为自己的宗教。二战的巨大精神创伤笼罩在冯内古特心里很长时间,使他一直不能释怀。为了克服恐惧,冯内古特转向科幻小说并通过艺术创作重新获得了精神平衡。同时,冯内古特也用科幻小说的形式使读者直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面对的问题。小说中,他描绘了一场由于“九号冰”(科技的化身)的滥用导致的几乎灭绝全人类的悲剧。九号冰的威力远比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大得多。两者都体现了高度发达的科技,这使得冯内古特很是忧虑。小说中,叙述者告诉我们,他本打算写一本关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书,书名叫《世界末日》。但是,小说却呈现出一种启示录式的九号冰摧毁世界的灾难,这其实就是冯内古特亲历的德累斯顿大爆炸的化身。二战中科技的滥用让他创伤巨大,只有通过写作也就是把他的所看所想公之于众时,他的精神创伤才得以缓解。
冯内古特在写作中采用的语言技巧既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又帮他减轻了精神创伤。作为一名黑色幽默作家,他总是讽刺荒谬可笑之事。通过他的黑色幽默,后现代语言技巧和美学欣赏,减轻了他内心的伤痛,提高了他的精神健康状况。
他在杂文中直言,“嘲笑是我对这充满痛苦的世界的唯一回应,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办法”⑦。小说中,他用黑色幽默讽刺了荒诞世界中异化的人。小说中的牛顿在写给叙述者的信中回忆他的父亲:“您知道关于父亲在阿拉莫戈多沙漠第一次试验原子弹的故事么?在试验完成之后,在证明了美国的确能用一颗原子弹就消灭一个城市之后,有一位科学家回过头来对我父亲说:‘现在科学也和罪恶同流合污了。’可是您知道父亲说什么吗?他说:‘罪恶是什么呀?’”
在确信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后,发明者却表现出一种很清纯的态度,甚至反问到这有什么罪恶。这是多么荒诞可笑的一幕啊。通过黑色幽默,冯内古特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深深忧虑。
除了黑色幽默,后现代写作技巧也是冯内古特缓解在这非正常社会受到创伤的手段。与传统小说写作努力使读者相信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不同的是冯内古特使用的是后现代写作手法,他总是不断地告知读者所诉内容的虚构性。正如小说开头扉页上的句子,本书内容纯属虚构。生活在法玛的世界里会让你勇敢、友善、健康和愉快——博克侬之书。法玛即无害的谎言。这里,句子本身包含的逻辑矛盾和对所述内容的自我颠覆使得读者了解了后现代小说的技巧,即真实本身也是一种虚构。冯内古特是运用语言的天才,从中他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人人都有审美需求,冯内古特也不例外。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布拉罕·马斯洛的理论,人人都有实现自己全部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在满足了他们的基本需求后,他们努力去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身体需求到心理需求。获得审美需求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对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尽管不能确定冯内古特是否达到了柏拉图所称的狂喜程度,可以肯定的是《猫的摇篮》确实是他的杰作之一。他自己把所写小说分为A到D级,而《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被他归入A+级。在欣赏《猫的摇篮》的美学因素中,他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暂时缓解了他的忧虑和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三、结语
可以看到,冯内古特在小说中用戏谑来表达愤怒,用疯癫来对抗所谓的正常。他把对社会的反思、对命运的悲悯,都隐蔽在后现代技巧的叙述中。而这个参加过二战、被德军俘虏、死里逃生的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学叙事,使他对战争、文明、科技、体制、资本主义、人性等等方面的诸多不满得以缓解。
①Brooks,Cleanth.Understanding Fi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②叶舒宪著:《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③Simpson,J.A.&Weiner,E.S.C.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M].Volume XVI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441.
④Marvin,Thomas F.Kurt Vonnegut:A Critical Companion [M].Westport,Conneciticut:Greenwood Press,2002:1.
⑤Feldman,Susan C.,Johnson,David Read,and Ollayos, Marilyn.“The Use of Wri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Handbook of Post-Traumatic Therapy edited.Mary Beth Williams and John F.Sommer Jr.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ecticut·London,1994:366.
⑥Kurt Vonnegut Jr.Wampeters Foma and Granfalloons [M].New York:Delacorte Press/Seymour Lawrence, 1974:161-162.
⑦Jung,Carl Gustav.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New York:HBJ Corporation,1933:194.Klinkowitz, Jerome.The Vonnegut Effect[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4:67.
[1]Vonnegut,Kurt Jr.Cat’s Cradle[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1970.
[2]罗小云.拼贴未来的文学——美国后现代作家冯尼格特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作者:梁庆峰,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