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中祭服的差异
2015-07-13王盛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十堰442000
⊙王盛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诗经》与《楚辞》中祭服的差异
⊙王盛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祭服也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先秦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两部经典著作——《诗经》与《楚辞》中有许多祭祀诗,受不同的宗教观念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两者祭祀活动中所包含的祭服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异。《诗经》里的祭服体现更多的是鲜明的阶级尊卑;《楚辞》里的祭服侧重于自由浪漫的风格,更多表现奇丽轻巧的特点。
《诗经》《楚辞》祭服 衮衣“三翟”
在神圣、庄重的对自然神灵或祖先祭拜的活动中,祭祀者穿着与活动内容相符的服装,就是祭服。祭服的作用不同于平常生活中遮体御寒的实用功能,它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文化思想、宗教理念和民族精神象征的体现。所以说,祭服也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先秦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两部经典著作——《诗经》与《楚辞》中有许多祭祀诗,受不同的宗教观念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两者祭祀活动中所包含的祭服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仅从文化美学的角度分析祭服的不同特点。
一、祭服的源起
自从有了服装,我们的先祖就越来越重视服装的作用和美化,后来在政治活动的影响下,又确立了服装礼仪制度。
而祭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前,《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①《资治通鉴·外纪》记载“:(黄)帝始作冕垂旎,充纩,元衣黄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观翟草木之花,变为五色为文章而著于器服,以表贵贱,于是,衮冕衣裳之制兴。”②意思是说从黄帝开始,建立并推行了上衣下裳且上玄下黄的服装体制,表示对乾坤(天地)的崇拜。这种对天地崇拜之情也就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表现,主要通过服装礼仪制度的建立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自此人们也就按照这样的服装体制进行合理的穿着以祀天地、祭鬼神、拜祖先。
到了夏朝时期,对于祭服的重视程度越发加深,《论语·泰伯》有记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③其中“黻”是指祭服,“冕”指祭祀时的礼帽。这句话是说夏禹不重视平时的穿着,但是却把祭服做得极其华美。
西周时期,祭服已经具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礼记·王制》云:“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④到了周代,由于分封制的确立,阶级等级制形成,后期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在服饰上等级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系统了,并且礼治的范畴里也纳入了吉服(祭服)。因为周代把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类,其中吉礼就是指祭祀的典礼。
周代朝廷里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掌管皇帝各种祭服和丧服的官职——司服,他的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根据不同的祭祀活动配置不同的服饰。周礼中皇帝的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小祀则玄冕。”郑玄注:“郑司农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衣也。毳,衣也。’”⑤除了皇帝有六种祭服,公卿、大夫也皆穿冕服,只是他们衣裳上花纹、冕上垂旒数目有一定的差别。
按照周礼,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因为后妃不参加天地四方之祭祀,只可以跟从帝王祭于先王先公等。所以,后妃祭服为六服之前三种,因刻绘有翟鸟纹而统称“翟衣”,或称“三翟”,用于祭祀、册封、朝会等,分别为:衣、揄狄(揄翟)、阙狄(阙翟)。《周礼·天官冢宰·典妇功》:“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衣、素纱”;郑玄注:“狄当为翟。翟,雉名……王后之服刻缯为雉之形而采画之,缀于衣以为文章……从王祭先王则服衣,祭先公则服揄翟,祭群小祀则服阙翟。”⑥
二、《诗经》中的祭服等级分明
夏商周时期,服装都是依据不同的身份而区分尊卑等级,对于天子和士大夫来讲,经常工作要穿着的服装莫过于祭服和朝服了。由于这两者根据使用者区分的等级是相对应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祭服亦可作为朝服,两者可以通用。
“衮冕”是“六冕”之一的祭服,在《诗经》中共有四篇提到“衮”或“衮衣”。如:
《大雅·荡之什·杰民》:“衮衣有阀”;
《小雅·桑扈之什·采菽》:“衮衣及黼”;
《大雅·荡之什·韩奕》:“玄衮赤舄”。
以上都是指周天子所赐之玄色衮衣,既可作祭服也可作朝服。
衮衣,也称“衮服”“衮龙”“龙衮”“卷衣”,省称“衮”。“衮”字与卷在古代音相近,卷者曲也,像龙曲形曰卷龙,画有卷龙纹的礼服曰“衮衣”。⑦衮衣在周代天子“六冕”中的等级仅次于“裘冕”,底色为黑,黑色上衣上画有龙、山、雉、火、宗彝等五种彩色图形,裳是绣有藻、粉米、黼、黻等四种彩色图形,故“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⑧天子和公卿大夫祭祀先王都可以穿之。但是衣服上的龙纹饰有区别,天子画升龙于衣上,公只能画降龙。
此外,《国风·秦风·终南》有诗云:“黻衣绣裳,佩玉将将”。“黻衣绣裳”也是朝服,即诸侯朝见天子的礼服。“黻”是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作“”形的花纹。衣在古代一般指上衣,裳是指下衣。“黻衣”,即黑与青相间作“”形花纹的上装。“绣裳”之“绣”,据陈奥《毛诗传疏》的解释,“绣,即绣黼也”,即在下裳刺绣出作斧形的花纹,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⑨“绣裳”也就是半白半黑似斧刃花纹的下裳。
《诗集传》:“(翟)衣,祭服,刻绘为翟雉之形,而彩画之以为饰也”,故“翟衣”亦为祭服。翟衣为黑色,刻缯为翟(野鸡)而加以彩绘,缝缀于衣上以为纹饰。《周礼·天官冢宰·典妇功》谓“衣,画衣也”,所画者,翟也,亦即雉。
与上述朝廷华丽的祭服相比,平民们的祭服就显得普通平常些。商周时期,服装制造方面已经有了纺绩、练漂、染色以及绣织等手工技术,所以普通百姓农闲时节就会制作衣服,其中也包括祭服的准备。《礼记·曲礼下》就记载“: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⑫
周代天子也很重视祭祀,经常亲自过问祭服的准备情况。《周礼·天官冢宰·司裘》有云:“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贾公彦疏:“《礼记·祭义》亦云:“蚕事既毕,‘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祭服。此亦当染之以为祭服也。”这就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准备祭服漂染的记录,同时也可以看出祭服的色彩使用的是黑色和黄色。如:
《国风·豳风·七月》:“载玄载黄,为公子裳。”
孔颖达疏:“玄黄之色施於祭服。”
因为周代有正色与间色之分,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并且明确了服装正色的颜色级别。“衣不贰采”就是当时“正服色”的重要内容。像王后的三种服装就有颜色区别,亲躬养蚕时穿着黄色衣、接待宾客时穿着白色展衣、生活休闲时穿着黑色衣。
普通平民祭祀活动时对服装的要求虽然远远不及君主、王后那么华贵明艳,但是为了表达对先祖或天地神灵的敬奉诚心,仍然要依照周代礼制虔诚地准备祭服。
如《国风·陈风·东门之池》描写的是劳动中的男女们劳动时的欢乐场面,也记录了布料的制作来源,沤麻、沤、沤菅可以从麻草中获取衣料的粗纤维,做耐磨的麻布。这种原始的未经过染色处理的布料是老百姓制作祭服的材料。
《国风·豳风·七月》里百姓们为贵族公子做的祭服是“载玄载黄”,而自己却只能是“无衣无褐”,褐是毛布制的粗衣。阶级差异导致天子贵族与平民的祭服差别很大。
三、《楚辞》中的祭服奇丽轻巧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礼制原有的尊卑秩序也受到了破坏性的影响。随着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频繁地交流,服饰开始有了开放性地发展。但又因为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
作为南方文学的代表性著作——《楚辞》,其中描写的楚文化下的祭祀服饰就具有不同于《诗经》所代表的中原文化的特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处于春秋战国后期的楚国在文化水平上就高于商周时期。在礼制方面少有禁忌,自然就会大胆地尝试和创新,体现在服饰上就形成了楚国的服装特色。
楚王好细腰,屈原喜欢高冠奇服,再加上各地楚墓相继发现了许多楚人的服饰与大量彩绘木、陶、玉俑,都能反映出楚国当时在服饰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审美追求和技术上的提升。并且当时形成了“楚衣”“楚冠”之说。
对于楚国祭服的描绘多见于《楚辞》中,其中对楚人男女祭服的材料、配饰样式都有详尽的记录。
1.香花香草《楚辞》中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其中的一种表现就在祭服上的植物意象。诗人想象力丰富大胆,多以香草香花作为服饰,以表达个人的高洁品格。王逸有言:“行清洁者佩芳”。⑬如:
《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祭祀的女巫穿着华丽的衣服舞蹈,衣服上的香草芬芳四溢。
《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穿着荷叶做成的衣裳,并佩带着用香草编结的衣带。
《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披着石兰制成的衣服,系着杜衡编结的带子。
2.绫罗绫罗是一种比较细薄轻巧的丝织材料。如:
《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被,同“披”。这句诗是写身穿绣花的罗衣,歌舞的乐女、舞女们。其中的纤就是指衣服的质地,一般是绫罗类的材质,显得轻盈,便于跳舞、舞动灵巧。
3.织锦织锦,是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春秋战国时期有种“衣作绣,锦为缘”⑭的衣服制作说法,就是用厚实的织锦做上衣的袖子或衣服的边缘部分,以防止长衣缠绕身体,妨碍行动。如:
古人以佩玉为尚,《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⑱,所以楚国当地上自天子下至士庶也都以佩玉来显示自己的身份高贵。在祭祀神灵时,为了突出神灵的崇高地位,扮演各类神灵的巫的祭服上也都有不同的玉饰加以点缀。如:
《九歌·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
《荀子·君道》:“楚庄王好细腰”。⑲楚国风俗里以细为美,故楚人男女多束腰。衣服的制作要体现腰窄体长,就做成长衣,且腰部收窄。
《大招》:“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这里描写的是体态修长、腰细小的美女。
《九歌·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灵衣,就是指有云纹的长衣。
此外,楚地精美的刺绣技艺在祭服中也有许多体现。
如《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文,同“纹”,指衣服上绣的花纹。
《楚辞》中的祭服素有轻丽之誉,轻盈细巧、华艳奇丽、款样繁多。
四、结语
祭服属于一种显文化,它可以直接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等多方面的情况。《诗经》与《楚辞》是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文学代表作,从其中的祭祀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无论是阶级等级分明的商周时期的祭服,还是自由开放发展的战国时期的祭服,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民族精神。通过祭服的演变发展,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没有停滞,对美的追求更加坚定,对生活高水平的需求愈发强烈,这也是服饰文化给人类带来的正能量效用。
②兰宇:《宗教祭祀着装和服装的民族化》,《美与时代(上)》2010年第5期。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页。
④⑫⑱(清)孙希旦、沈啸寰等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5页,第117页,第822页。
⑤⑥(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81页,第691页。
⑦⑰华梅:《服饰文化全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第39页。
⑧(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21页。
⑨⑪纪向宏:《〈诗经〉中祭服考析》,《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⑩袁梅:《诗经译注(雅颂部分)》,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13页。
⑬(汉)王逸、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页。
⑭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32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⑮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6页。
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2页。
⑲张觉校注:《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48页。
作者:王盛苗,文学硕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