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彝绣的传承和时尚化设计
2015-07-13杨瑞婷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杨瑞婷 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浅谈彝绣的传承和时尚化设计
⊙杨瑞婷 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在少数民族百花齐放的云南,彝族是其中一个闪光点,不仅有灿烂的民族文化,还有以彝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彝绣工艺正面临重重危机。本文的意义在于,探讨当下传统手工彝绣的生存现状及其原因;探讨彝绣面临的文化传承危机和解决方案;从彝绣的造型、工艺、图案等方面进行时尚化设计,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提供建议。
彝绣 传承 时尚 设计
一、彝绣探析
1.彝绣简介
彝绣是彝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是爱美的彝族人热爱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体现。传统的彝绣大多展现在女性服饰上,彝族女性服饰不仅是美的展台,也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①。彝族的女孩子从八九岁时就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刺绣,在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哪家姑娘衣服上绣的花样更多、更精致,就会被认为是心灵手巧、聪明能干,才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彝族“赛装节”中得到更多男子的爱慕,找到一个好婆家,因此,彝绣的一针一线中充满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憧憬。
2.渊源
彝族刺绣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期。在古滇青铜文化的代表——石寨山古文化出土的青铜器上,人物衣服上已经出现了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223年诸葛亮南征,吸收了叟帅孟获、孟琰加入蜀国政权,叟帅夫人们在当地学习蜀绣后回乡传授给昆叟女子,从此彝绣工艺开始在当地流传;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颠攻占成都,掠回了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明清时期,刺绣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刺绣质料增加,刺绣画意和图案色彩更加丰富,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直流传至今。②
3.现状
当下,随着云南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彝绣也从彝族人自己穿戴的装饰品转变成市场化的商品,进军了旅游纪念品的领域,然而,随着机器生产的普及,大量廉价的机绣品抢占了市场,传统正宗的手工刺绣因为制作效率低下等局限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机器产品多于手工产品,外地产品多于本地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经走访发现,在大理、丽江、彝人古镇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出售的绝大多数都是机器绣品:图案、造型和颜色都是千篇一律,用高饱和度的颜色和强对比效果营造出所谓的“民族风”,虽然价格不高,但是这些产品中丝毫无法体现彝族自身的优秀文化内涵和工艺特征。据悉,这些机器绣品多数来源于四川和浙江的加工厂,云南本地生产的在其中仅占很小的比例。这样的现状不仅是对传统彝绣及彝族文化的冲击,也给以刺绣为生的彝族人带来危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机器绣品的冲击下,旅游景区附近仍以手工刺绣为生的彝族摊主开始在绣制用于出售的刺绣品时将图案和色彩简化,以这种简单质朴的方式来应对价格低廉的机器绣品,希望通过“价格战”来抢回一些市场份额,这样的做法收到了成效,并且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事实上,这些以出售绣品为生的传统彝族人对于简化版绣品并不认同,只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采取了严格区分自己用和销售的刺绣品的策略,二者在材质、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这似乎是一种源于民间的生存小智慧,但其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推向市场的刺绣品与传统彝族刺绣所饱含的文化相比,内涵还剩下多少?经过简化的工艺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从其他众多的民族代表形象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自发的“价格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又能维持多长时间?
在世界各国都大力向外输出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传统彝绣当下面临的困境以及人们自发的应对策略,不仅使得传统手艺面临着技术下降或失传的危险,而且缺少了文化传承的彝绣产品将会使自身的文化内涵显得十分单薄,与国内旅游市场中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对于彝族人自身而言,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和文化或许将会慢慢被人遗忘。
二、彝绣的传承与时尚化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我们必须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关系,因为文化是个发展的概念,它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含义,并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吐故纳新以显示自身的时代特征。③在现代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依然抱着因循守旧的态度,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制约,也无形中扼杀了新的文化因素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之下,文化传承作为不变的内核显得十分重要。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④在彝绣文化的传承中,“再生”将会是不可避免的主题,因此,时尚化将是彝绣重生的契机。
在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盛行的当下,保持现有原生态的形态以显示其历史传统的传承方法对于彝绣显然收效甚微,传统彝绣手工艺要想融入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中,只能选择使技艺和风格相分离,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使其符合当下的潮流。
1.造型
传统的彝绣主要用于装饰妇女的服饰、挎包、头饰等,而当下多见的手工绣品也主要集中在一些日常的小产品,如零钱包、香袋、茶杯垫等,由于费时费工,许多做手工刺绣生意的彝族人一般不制作工艺复杂的绣品出售。相较于这些传统的载体,手工绣品在时尚化方面有着很大的空间:传统彝绣工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中,其实用价值一再降低,因此,形式和实用性的分离也是在所难免的,应该以另一种装饰的身份走进人们的视野,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以时尚作为基点打开设计思路:
(1)在刺绣的载体方面,尝试将彝绣与不同的材质相结合,如刺绣与皮革、刺绣与纱、刺绣与草编、刺绣与毛毡等;
(2)在结合方式上,可以将绣片镶嵌入金属、塑料等,或是以胶粘、卡槽等方式连接;
(3)在产品的类型方面,可结合现有饰品的工艺,将绣片用于胸针、项链、耳环,甚至是手机壳,这些产品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并且体积小,成本低,容易制作;
(4)在图案的运用方面,将传统刺绣风格的纹样通过改良,使其可以作为图案,印刷在瓷器、塑料等材质的表面;
(5)在产品的种类上,以彝绣中蕴含的民族传说和美好象征为灵感,创作一系列相关的主题产品。
2.图案
传统彝绣最大的特点就是创作主体有着充分的发挥空间,绣娘刺绣时虽然也会先剪好纸样,但是后期的完善和配色则完全按照个人的喜好,不仅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想法也有差异,所以在彝族的村寨里很难见到完全一样的绣品,这与当下机械化、标准化的加工方式和批量生产的形式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个人的审美水平有差异,由绣娘自由发挥的作品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因此,要想将彝绣的品牌做大做强,制定一定程度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如绣线的色彩、针脚的规格、图案的统一配色等。
当前彝绣工艺面临的一大困境是缺少传承人,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闯荡世界,而不是守着传统技艺度日;另一方面,当代人更习惯穿汉族服装,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被逐渐淡化,民族服饰不再像从前一般重要,彝绣的吸引力对于彝族人自身也消退了许多,越来越多的彝族村民开始把刺绣视为获取经济回报的途径。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村民们忙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其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信仰,必然会导致当地彝族刺绣逐渐发展为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销产品和获利手段,进而淡忘甚至抛弃了本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中断了文化传承,一旦失去了其在本民族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刺绣工艺就只能成为一项谋生盈利的工艺技术而非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在工艺的传承上,我认为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保护手段,而应该拓宽领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项传统技艺,发掘彝绣背后更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技艺伴随着文化一起传承,例如结合当下热门的“互联网+”思维,将最正宗的彝族刺绣通过互联网进行展示宣传,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到传统的手工彝绣精品所蕴含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真正热爱这项技艺的人。此外,还可以将这一技艺向当地学校设计类的学生普及,成为一门课程,让彝绣的文化被大众所了解,让刺绣技术高超的人不再为了“后继无人”而苦恼,更多的新生力量参与其中,才能让古老的技艺实现蜕变和新生。
3.工艺
当下彝族妇女的手工绣样主要仍旧是前人传下来的,沿袭了几百年来母女师徒世代继承的传承方式,其风格早已走向了一种难以扭转的“程式化”⑤。《考工记》中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物,守之世,谓之工。”智慧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对于“手工艺”有了长远的认知,而现实也恰巧正如先人所述:在已经熟练掌握刺绣技术的人中,大部分为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现代的流行趋势比较陌生,所有的创造力都源于一本古老的绣谱和自身狭小的生活圈,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都无法与当下的潮流接轨,因此,由专业的人员对彝绣的图案进行创作和更新也迫在眉睫:不仅要着力对传统图案“大而满”的构图风格进行改进,还要有思想内涵的更新,使之与时代接轨,对此,本人有如下想法:
(1)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指导,遵循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法则,创造出更加生动和符合审美性的图案;
(2)充分运用现代构成理论,对图案的布局结构进行探索:如运用对称、均衡、强调等组合形式,以及特异、对比等的构成手法,以各种基本形和骨骼为基础,不断变化图案的组合方式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3)在配色方面,仅保留传统彝族中代表性的色系,如马缨花的红色,不再采用一成不变的彝族传统色,而是紧跟趋势,选择当季度的流行色进行搭配创作;
(4)在主题方面,可以将传统的彝绣纹样以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改良,此外,不仅局限于彝族自身的图腾,还可以扩大范围,例如有专门设计的可以代表彝族的平面图案,还可以加入现代元素,如日韩系风格的插画等,以迎合年轻消费人群的喜好;
(5)此外,针对不同的销售群体,也应该有相应的色彩和图案主题的定位,使产品的设计目标更加明确,尊重不同地区人群的风俗信仰,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喜好。
三、结语
传统的彝绣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其中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民族记忆,对于当下的彝绣已经明显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节奏的现状,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优秀的文化元素,去粗取精,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对传统的彝族刺绣进行时尚化改造,使其能够在寄托民族情感的同时,又能够紧跟潮流,融入现代生活环境,打开市场,实现当地彝绣产业的涅磐重生。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创意产业的今天,传统手工彝族刺绣只有走时尚化发展之路才能摆脱当前无法走出云南本土的困境,摆脱被机器绣品抢占市场份额的尴尬处境。本民族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过程,不仅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再次审视和发掘,也是将国际潮流的思想内化的过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舍弃一些东西,但是通过蜕变和重生的彝绣文化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拥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对传统彝绣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这样,彝绣在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拥有更大的平台。
①李赞阳、殷必聪:《浅论彝族刺绣工艺品的发展》,《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年第3期。
②白兴发:《彝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③④赵世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第8页。
⑤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⑥李荣荣、毛颖:《石林小箐村刺绣工艺调查报告》,《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6期。
⑦张筱蓉:《楚雄彝族刺绣的再设计》,《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7卷第4期。
作者:杨瑞婷,昆明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