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5-07-12刘红华

江西教育C 2015年6期
关键词:斗笠语速语调

刘红华

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实现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又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一种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考察。这种能力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学生独特的感受”应该就是学生在自己有限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所谓的“语感”。

近几年来,有关语感的话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为语感作出过精辟的诠释:“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再说得简单点就是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不需要分析,而能直接领悟。在语文学习中,语感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些语句之所以让人听起来不入耳,读起来不上口就是因为缺乏语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先从语感抓起。

我国古人早就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强调借助朗读,领悟语句的内在含义,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所以,朗读是获得语感的最佳途径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朗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它将课文的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通过大声朗读,可以让读者和听众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深刻领悟作者写作时的感受,领悟文章表现出的气势和语言魅力。出色的朗读,既可以使自己在感受韵味上与作者沟通,又能使听者如闻其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增强语言的感受能力。感觉是相互作用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中学会掌握多种诵读技巧,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读出语调和语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读出重音,突出表达

有时,为了显示夸张、比喻、否定、肯定等修辞,需要重读某些词语,以突出表达的意思,达到感染人启发人的目的,这种效果在诗歌中体现尤为明显。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了夸张瀑布的飞流直下,而重读“三千尺”,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磅礴的气势。再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重读“绿”“青”,这二字不仅写出了夏天的田园风光,还表现了山野的无限葱郁。对“护”“送”这两字重读,尤其可以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了让地里的禾苗茁壮长大,那流水是自己有意围绕着它;而为了让主人欣赏到美丽的景色,青山更为有情有意,主动将青翠捧送到主人面前。这种意境和韵味,是任何字典里找不到的,只有靠朗读去感悟。还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先重读“平”“正”,再重读“阔”“悬”,一起一伏,就将优美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站在船头,放眼望去,水涨潮了,江面一望无际,远远地与江岸一样平了,人的心胸、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这种恢宏的意境,跟着你此起彼伏的朗读自然就蕴含心中了。

二、读出停顿,突出感情

停顿是语句的间隙,标点符号就是停顿的标志之一,而标点符号是有迹可循的。为了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明白,把思想感情体现得更鲜明突出,有时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要作停顿处理。例如在《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中,“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趾头﹨还在得意地动呢。”通过这样适当的停顿,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大斗笠下姐弟的欢声笑语、天真可爱;可以领略到温馨、愉悦的童趣。再比如说,《秋天》一文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一节诗描写的是农村常见的劳动场面,一、二句是农人在山谷里砍伐木头,三、四句是农人在果园里采摘瓜果。通过停顿读出诗歌强烈的节奏,让读者仿佛看到幽静的深谷传来丁丁的伐木声,硕果累累的农家正忙着丰收。“栖息”一词本来是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现在用来形容“秋天”,让秋天有了生命,这种闲适的氛围只有在朗读中用停顿、重读来突出表现。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停顿是为了准确表达句子原意而做的适当的处理。

三、读出语调和语速,突出变化

语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声调,因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在读音上出现的高低起伏。这种变化可以让感情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达到深有同感的目的。一般来说,升调表示为反问、设问、吃惊、兴奋;降调表示为肯定、否定、深沉、感叹;平调表示为平淡的说明、记叙等。与此同时,在朗读的时候也有快慢之分,这称为语速。正确运用恰当的语调和语速,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九年级教材《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著)一文中,有一句赞美鲍尼亚的话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它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但这两次是出自不同人之口。当它由夏洛克讲出来时,语速稍快,语调为升调,“法官”重读。这样一读出来,就揭示了夏洛克那种表面动人实际虚伪、恭维讨好的丑态;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作为武器回击夏洛克的时候,这时就应该语速稍慢,意味深长,在读到两个“的”的时候要稍作停顿,“法官”二字轻读。通过这一改变,我们又可以领悟到葛莱西安诺对鲍尼亚的敬佩之情。还有《语文》七年级教材《秋天的怀念》(史铁生著)中,课文第一段要表现“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和母亲的委屈,对儿子的关爱,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我可活什么劲”语调升高、语速加快,要读出“我”的绝望;“咱娘俩好好儿活”语调降低、语速放慢,要读出母亲的乞求。人物身份不同表现的感情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品悟。

上面讲的几个方面都是如何培养语感的一些朗读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在朗读时可播放一个ppt、一段适合的音乐,还可配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等。朱自清的《春》一文,就适合配乐朗读。先来一段悠扬清脆、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伴随音乐,以舒缓、轻柔、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让他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片花香鸟语生机盎然的春景,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语感。贾平凹的《风雨》在教学前放映一些风雨中的景、物、人的图片,再来一段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音乐,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那么,对文中的情境领悟就更深了。

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语感对学习语文是有很大帮助的。当前中考中,一些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实际上都是在测试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也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等相应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就必须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思想上达成共识,感情上达到共鸣,从而领悟到作品的内在意义,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斗笠语速语调
辩论赛之语速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斗笠
奶奶的斗笠
汉字买斗笠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