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助式小组学习课堂模式的反思
2015-07-12李海欧
李海欧
摘 要 合作意识 、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演愈烈,引发了教改热潮,互助式小组学习模式运用而生,本文阐释了通过教学实践而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 互助 小组 教师 学生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89-0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自主情绪日益凸显。加之,这几年传统课堂模式下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应付;盲目追求进度,忽视接受程度;方法指导欠缺,课堂推进艰涩;学习活动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课堂反馈迟缓,知识落实困难;激励手段简单,学生内驱乏力的弊端愈演愈烈。于是,课堂变革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趋势,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为学生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特点。但是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问题的引领者、学生学情的了解者、监督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等。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精心组织的能力。组建合作小组这是第一步,组建小组的原则为“组内异质,组组同质”,按学生能力的强弱,按学生个性差异搭配,有利于取长补短,有助于增强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共同学习是相互依赖的。这就要求老师具备相应的组织和洞察力。
(二)制作导案的能力。导案是互助式小组学习的实施平台,课前科任教师要编好导案,按照一主四步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课堂分为四个步骤:互助解疑、展示研究、归纳应用、反馈拓展),每份导学案都由课前导学、课中导学、课后导学组成,包含课堂目标、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当堂检测等部分。
(三)将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组内分工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要做细致的分工,教师要明确规定各组员在小组中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协助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的成功。
(四)细心指导的能力。有些课堂,教师虽然重视并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不到位,于是出现走过场、摆样子的合作。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是肤浅、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种合作的随意性,无形中占去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五)积极参与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参与、积极调控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表扬那些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也要有目的地帮扶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捕捉其闪光点,适时鼓励,延续其有效的学习。
(六)互助式学习小组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在让学生展示或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做到问题和所展示的学生的能力相当。同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小组每天都能得分,让每个小组得到公平的展示机会。课堂上不能总是点那些积极的小组参与展示,否则会进一步打消其他小组的积极性。教师要心里有本账,依次给予每个小组公平的机会,让小组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同时要关注小组内每个成员,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还要让每个小组都成为优秀小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上周排名较后的小组,在公平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进步的快乐,激发成功的愿望。对于排名总是靠前的小组适当“打压”,让更多的小组轮流成为优秀小组,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4.教师评价与自我評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