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农业发展阶段性矛盾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5-07-12吴兴宏

新长征 2015年3期
关键词:矛盾现代化农产品

吴兴宏

(作者: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着不同的矛盾问题。从我省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几个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以化肥为主的工业产品和以玉米单交种、双交种为标志的科技成果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现代农业雏形显现。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结束了我省粮食短缺的历史。90年代,大力发展畜牧业,结束了我省肉食不能自给的历史,并在粮牧发展基础上,开始扶持黄龙、德大等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连创新高。可见,在我省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成功地解决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十八大以来,同全国一样,我省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在这个重要转折期,我省农业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开始显现,遇到了同发达国家农业转折期相似的矛盾和问题。由于特殊的省情和农情,在有些方面我省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棘手,解决难度也更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矛盾:

一是组织性矛盾。组织性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大生产格局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过小。虽然我省人均耕地是全国的2倍,但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只相当于日本的1/10、德国的1/20、英国的1/100、美国的1/150。由于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导致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缓慢。同时,小农经营还严重影响了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水平的提高和重大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二是科技性矛盾。科技性矛盾已成为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亟需解决的问题。从科技体制看,科研管理缺乏顶层设计,条块分割、空间分割、功能分割严重,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问题突出。科技立项与生产脱节,唯成果论、唯论文论的人才评价机制亟需改革。科技创新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研发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科研投入中重研发轻转化,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应用少,转化率不高。

三是资源性矛盾。资源性矛盾已成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隐忧。从土地资源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优质耕地逐渐减少。特别是多年来粗放和掠夺式的经营导致黑土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目前,我省土地黑土层已由建国初期的80-100厘米降到20-30厘米,土壤中的有机质由5%降到2%左右。从水资源看,我省属中度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2/3、世界的1/5,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50%。水资源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东中部地区。更为严重的是,多年来的粗放经营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一些地方已开始大量使用“三系水”。

四是市场性矛盾。市场性矛盾严重阻碍了我省农产品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大市场、大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中心城市市场建设较为完善,县乡市场建设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从农村进入城市常出现“肠梗阻”现象。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产品保鲜、冷链运输、网络流通等现代流通业态明显滞后。农产品分类、分级和包装等标准化程度较低,在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大市场、大流通中常遭遇瓶颈。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比例一般超过75%,美国、德国达90%以上,而我省只有10%左右。

五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提高农业效益最主要的症结。畜牧业结构呈“两多三少”状况,附加值低的猪、鸡多,附加值高的牛、羊及乳制品和羊绒量少质差。我省牛奶年产量只有50万吨,而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分别为930万吨、130万吨和565万吨。我省羊绒产量只有34吨,而内蒙古、辽宁分别为3815吨和356吨。我省的玉米精深加工已达世界先进、亚洲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对第一产业拉动能力不够。产品附加值整体不高,上下游产业波动对加工业冲击力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差距更大,特别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其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美国已达到13%。

针对上述矛盾,现阶段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应立足省情和农情,突出关键环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实现生产组织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服务现代化的“五大转变”。

第一,加快生产组织现代化,实现小生产向大生产转变。

美国先锋公司提前10年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变化趋势并确定育种方向的事例警示我们,研究农业组织问题必须打“提前量”,强化前瞻性。就我省情况看,要解决好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政府+新型主体+大农机”的组织模式。同时,既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大型农机具,又要通过教育培训、引进人才、政策扶持等措施,努力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开拓能力、社会融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先进技术应用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推进传统农业科技向现代农业大科技转变。一是科研管理体制现代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离。基础研究由政府投资,立项由政府确定,应用研究实行多元投资,研究方向和立项围绕农业生产来制定。二是科研机制现代化。实行科研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各学科紧密协作、各领域分工负责的攻关团队,在良种选育、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大协作、大攻关,科研成果按照国际惯例分享应用。三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现代化。成果评价和业绩评定以实际转化应用效果为标准,建立以生产和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倒逼机制。科研人员收入与成果的实际生产贡献挂钩。四是科研手段现代化。通过增加投入、科技协作等多种途径,提高科研装备水平。

第三,加快生产方式现代化,推进农业效益向“三位一体”的大效益转变。一是生产理念现代化。以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推动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减少农产品及产地的环境污染。继续实施精品畜牧业战略,大力推广集中饲养,提升畜禽粪便处理和转化利用能力。二是农业设施现代化。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任务分解成工程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示范区。三是耕作方式现代化。大力推进免耕、深松、轮作、宽窄行、高留茬等实用技术,开展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秸秆主要用于直接或者过腹还田。

第四,加快经营方式现代化,推进区域流通向国内外大流通转变。一是结构调整市场化,培育新的增长点。种植业扩大营养、安全粮食品种生产,畜牧业扩大肉牛、肉羊、奶牛、细毛羊及特色畜禽等的饲养规模,加工业扩大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二是农业生产标准化。完善涵盖农业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检中心条件建设,激发各级农产品质检中心活力。全面推广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大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打造系列名牌产地和名牌产品。三是产品销售现代化。大力建设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国内外农产品交易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延长农产品流通半径。

第五,加快农业服务现代化,推进部门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大服务转变。一是服务主体多元化。转变基层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职能,强化其技术示范与服务功能。引导非农资本进入农业服务领域,组建专业的种子公司、植保公司、肥料公司、农机公司等服务主体。激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经营范畴,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系统化。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农技、耕作、植保、收获、流通、培训、信息、信贷、保险等系统化服务。三是服务方式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依据市场规则实行双向选择和有偿服务。

猜你喜欢

矛盾现代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