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穿刺方法对小儿肉手静脉穿刺的对比研究
2015-07-09朱巧云
朱巧云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肉手静脉输液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我科2014年1~6月份收治的符合肉手要求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用推针法穿刺,对照组用挑针法穿刺,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种方法静脉穿刺后,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针法静脉穿刺的效果优于挑针法。
【关键词】儿科;静脉穿刺;肉手;效果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工作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医患关系。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呈现肥胖趋势,静脉穿刺的难度越来越大,临床上因静脉穿刺失败造成的护患纠纷屡见不鲜[1]。尤其在儿科输液,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儿科静脉穿刺一般有头皮静脉穿刺和手足的静脉穿刺,本文就小儿肉手穿刺方法做探讨。此处特指儿科小肉手,特征为手背肉厚实松软,扎好止血带也找不到血管,只能凭手感摸静脉走向,或是依据解剖位置定位下针。对于这类静脉的穿刺方法,笔者做了一番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4年1~6月份收治的符合肉手要求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岁。2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前准备
准备好用物用品,操作前向家属说明小儿静脉穿刺的难度,告知小儿及家属,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后下针,以取得患方的配合。小儿取坐位,家属协助固定患儿身体及穿刺侧肢体,必要时请同班护士协助固定患儿,选择的静脉位置应高于穿刺操作水平,以利于静脉充盈。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不要有畏惧情绪, 同时要有穿刺成功的信心,沉着而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
1.2.2 静脉穿刺方法
临床常见的静脉穿刺手法有2种,即推针法和挑针法。试验组用推针法,操作前核对、选择血管,扎好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针头刺入皮肤后,右手拇指即移动至针柄后侧,以右手拇指指腹在针柄后推动,沿血管走向刺入,凭手感或者见回血判断是否穿刺成功。然后固定调节滴速。
对照组用挑针法,较常见,操作前核对、选择血管,扎好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沿血管走向刺入,见回血再平行刺入少许,然后固定调节滴速。
1.3 评价指标
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穿刺效果比较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15例,回针13例,总有效率为93.33%,失败2例。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10例,回针14例,总有效率80%,失败6例。两组总穿刺成功率,回针有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3.33%,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挑针法,操作者一般是在定位后,凭经验判断血管的位置深浅,然后按评估深度平行刺入,如果没有穿刺成功,就要重新评估位置深浅,再次试探刺入,也就是说,每次下针,定位的是一个深度。就我们讨论的这种肉手,失败的原因不光是静脉深浅的判断,还有走向的判断,因为看不清楚。挑针法一般进针速度较快,会给患儿及家属造成动作不轻柔的感觉。他们不会认为进针快是技术熟练。
推针法,操作者一般是在大致定位血管的走向后,以20~30度的角度斜行向血管方向由浅入深探入,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多层面的刺入过程,失败的原因一般是血管走向的偏差,而不是深度的误差。推针可以说是一个探针的过程,以拇指推动,细细感觉,一般进针速度较慢,给人的感觉是细心,动作轻稳。
静脉穿刺运用于医学多个方面,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急救时操作者必须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掌握每个细小环节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抢救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2]。穿刺技术的提高不光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患纠纷,更是护理人员提升整体素质必需的要求之一。希望本文对后来的同仁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杜伟. 定位法在儿科肥胖患儿大隐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2013,27(6):526.
[2] 郑海燕,赵汝铭. 静脉输液技术在急诊抢救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