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目分析

2015-07-08刘丹

关键词:篇目杂文中学语文

刘丹

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梳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分析原因,以期还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发展更替的全过程,为近年来对鲁迅作品的讨论提供一些借鉴。

一、梳理与回顾

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入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1]。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 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入《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旧》6篇作品;夏丏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目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中,有20套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l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国正式使用,共选入鲁迅作品9篇;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目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从所选篇目来说,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至今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具体选目见表1)。

文革期间人教社被迫解散,已编辑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被全国各地自行编写的五花八门语文课本取代。1978年,新编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教材在全国使用,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学教材,对文革语文教材的混乱局面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其中选入18篇鲁迅作品,大多是对文革前选目的恢复;1982年,在第五套教材基础上,新增高中五六册教材,改编为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选入鲁迅作品22篇;1987年进行修订改编,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学教材;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开始在全国通行,选入鲁迅作品17篇;1993年,重新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正式向全国陆续印供,高中语文课本也在1997年出版,共收入鲁迅作品15篇,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2001年和2004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开始试行至今,收入鲁迅作品12篇,这是第十套中学语文教材(具体选目见表2)。

这十套教材,代表了中国语文教学60年的发展历程,其先后选录的34篇鲁迅作品,奠定了鲁迅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跟随大多数人终生的“鲁迅记忆”。

二、规律及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分析鲁迅作品在这十套语文课本中的发展规律,我们做了下面的统计表和折线图:

根据图表,我们先总而论之。从总的篇数来讲,鲁迅作品呈现先增后减的过程。从第一套到第四套,基本呈上升趋势,篇目数量与解放前基本持平,说明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在新的政权体制下得到认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稳固。文革之后的第五套教材至21世纪初的第十套教材,总体呈递减的趋势。从最高峰22篇,到12篇。

总篇目减少,就给了“撤退论”以依据和谈资,但如果分而论之,情况又是如何呢?

先说散文,鲁迅的散文大多是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含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蕴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在折线图中,鲁迅散文的篇数在波折中呈上升趋势。从第一套语文教材到第四套教材,从3篇减至1篇;第五套教材增加到5篇,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么看来,鲁迅的散文作品近些年来是在更替中实现增长,并没有被删减,更谈不上“撤退”。

再看小说,鲁迅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生,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传统。在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动力驱使下,鲁迅成为中国社会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镜子,完成了对社会及国民性弱点的整体揭示。敏锐地感知,深刻地解剖,开放性地创新,使鲁迅小说形成了忧愤深广、气象万千的品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2]。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选择范围,从第一套教材至今,小说选目的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篇左右,是保持在一定的篇目上的小幅度更替,也不存在大幅删减的情况。

最后,来看杂文。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一生,既反映了许多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也记录了鲁迅个人的精神历程。鲁迅杂文中体现的抗争精神、独立人格、决然态度、犀利文风,最能显示鲁迅风格。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杂文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3]杂文的文体精神在鲁迅笔下被发挥到了极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鲁迅入选杂文的数量波动是比较大的。从第一套到第四套呈递增趋势,最多时达到12篇,之后便急转直下,第十套新课标课本中,杂文篇目被删减至3篇,是名副其实的“大撤退”,这也直接影响了鲁迅作品的总数,造成了鲁迅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大撤退”“过时”等假象。endprint

分析到这里,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选目的更替过程已经非常清楚了,那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为什么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为何鲁迅的散文作品什么会越来越受重视而杂文却在经历了“大撤退”之后在语文课本中所剩无几?《阿Q正传》这样的经典为什么也会退出课本?语文教材的这种选择有没有其合理性?理解这些问题都要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开展、鲁迅作品研究的深入等方面寻找答案。

从作为蓝本的解放区语文教材开始到文革结束前,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打着意识形态的大旗,在具体作品的教学上,政治化倾向严重,特别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及随后掀起的“大跃进”狂潮中,语文教材进一步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为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服务。鲁迅杂文由于其文体特点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政论性很强的杂文也均是此时第一次被选入语文课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鲁迅的散文与小说作品几乎被忽视,选目数量达到历史最低。

文革十年间,人教社没有出版统一的教材,在当时极左的思想路线下,鲁迅杂文更是成为教科书在其文学品类中的唯一选择,充当“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鲁迅的散文和小说作品被重新认识,得到了复苏和发展,杂文的选择则相应得到了限制。《雪》《风筝》《范爱农》《阿长和〈山海经〉》《孔乙己》等优秀作品先后被选入课本,阐述以科学的文化继承观来对待文化遗产的杂文《拿来主义》也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表明语文教材在面对鲁迅作品选择时态度的转变。在作品的解读方面也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开始注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从文化启蒙角度重新审视鲁迅作品。

进入90年代,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文化日趋多元,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语文教学多年来的积弊被一一声讨,“人”被推到了制高点。钱理群在探讨教育的目的时说:“我觉得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4]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学生第一次被摆在了教育主体位置,激发学生兴趣,保留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内心感受成为教育最为关注的课题。洛扎诺夫在《自己的角落》中谈到教育时说:“我们不应当注重教什么,还应懂得不教什么。习得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持什么才是最重要。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完全无法实施。”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已然成为新世纪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主题思想。

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文标准也开始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文章更多地从政治性转到文学性的追求上。罗素在谈到教育时表示“教育应当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能力”,教育本身是文化的、审美的,心灵的。[5]童庆炳也认为“教材应该选那些风流蕴藉的作品。……‘风流就是有诗意,‘蕴藉是指蕴含的内涵丰富深厚。[6]”这种新的选文标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以此标准,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选目作出大的调整在所难免,也理所当然。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政论性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退出了中学语文课本;一些小说作品比如《阿Q正传》等则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作品篇幅等原因作出了调整;而散文作品则得到了最大化的保留。

“无论哪个语文教材版本,鲁迅至今仍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有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但重视不等于选文越多越好……”[7]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仍然稳定地维持在15篇左右,而且选入作品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规律的需要,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漱渝,主编;王涧,李斌副主编.教材中的鲁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 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1.

[3]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4] 王丽,编.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7-58.

[5] 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88.

[6]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9.

[7]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0-90.endprint

猜你喜欢

篇目杂文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画与理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