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术语的文化性及翻译的局限性
2015-07-08田文革
田文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英语教研室,山东 菏泽 274030)
浅论中医术语的文化性及翻译的局限性
田文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英语教研室,山东 菏泽 274030)
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与文化特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较大的难度。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一门独特的医学,越来越获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关于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是目前的一大热门,这表明人们加深了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中医的快速发展。为使中医翻译更加顺利发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医术语的文化性及翻译的局限性。
中医术语 文化性 局限性
中医学蕴涵了深奥的秘密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中医术语是我们了解中医学最基本的工具,中医术语涵义广而深,所以它的翻译不容易到位。随着中医的发展和传播,大家对中医术语的翻译各抒己见,未能标准化,要想翻译更到位、更标准,中医术语翻译必须考虑它的文化特点。由于中医术语翻译常碰到词义模糊和文化障碍等现象,使得中医术语的翻译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对中医术语的文化性和翻译的局限性进行探讨。
1.中医术语的文化性
1.1 中医术语的哲学思辨性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中医是以哲学的思想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的思想里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中医思想将天、地和人归为一体,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体现了哲学思辨性。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并存在对立关系的某些事物的概括,具有对立统一的含义。在中医医学领域,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为“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单从字面把“阴”理解为“overcast”或“cloudy”;把“阳”理解为”overt”或“open”,就成了和中医“风牛马不相及”的解释,荒唐可笑。西医中没有与“阴”“阳”同等含义的术语,英语中也无法找到合适的词可以囊括以上含义,让翻译者们颇费周折。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它们的含义跟英文的wood,fire,soil,gold,water几乎无关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指代抽象,如“木”指“有生长、升发、舒缓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且五行分别指代五脏,说明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其中就孕育了中医哲学的思辩性。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如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等,其中的“水”、“木”、“土”、“金”实指肾kidney、肝liver、脾spleen、肺lung,把它们翻译成water,wood,soil,gold岂不贻笑大方?对于中医术语深邃的哲学思辨性,很多中国人理解都要费上一番工夫,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讲就更不知所云,中医术语的哲学思辨性加大了翻译的难度,也增强了中医术语的翻译局限性。
1.2 中医术语涵义丰富性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在表达中医文化时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中医涵盖众多领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拥有丰富的涵义。中医术语内涵深奥,往往一词多义,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一特点,并尽可能准确地再现中医术语的内涵。中医理论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如“经络”指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有人把 “经络”翻译为channel或者meridian。Channel和meridian虽有“通道”之义,却主要指海峡通道,与中医里“经络”的真正内涵——行气血通脏腑的经络“通道”大相径庭。《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家之宗”,有人把它译为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从中医专业的角度看,《黄帝内经》中的“内”不表示内、外之分,指的是今天的上、下卷次。另外,“黄帝”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物,用汉语拼音直接译为Huangdi更能体现文化色彩。《素问》从字面看,“素”可理解为“朴素,平淡”之意,“问”即“问题”的意思,这样看来,《素问》译为Plain Questions没问题,可从中医角度,《素问》中的“素”是“基本的、根本的”之意。“哮喘”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西医一般把“哮喘”翻译为“asthma”,但“asthma”这个单词和中医里“哮”与“喘”的含义区别很大。中医内科学把“哮症”与“喘症”区分得很清楚,哮证指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而喘证则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因此,“哮喘”翻译为“wheezing and panting”或者“wheezing and breathlessness”能更清楚地区分中医哮喘的概念。
2.中医术语翻译的局限性
中医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特点,它的哲学思辨性、涵义丰富性等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造成了中医术语翻译的局限性。
2.1 词汇空缺现象严重
语言之间是相互的,大部分词语在各国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同含义的词语,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相关性较大的,有些词语表达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和理论,这些词在翻译的过程中较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中医学作为我国特有的学科,也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其中含有大量的特殊意义的词语。绝大部分的中医术语在英语词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这就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中医术语不可译性的表现之一。中医理论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如“阴证”“阴邪”“痹症”“三焦”“泻白散”等,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人们大多采用音译+意译的方式,分别翻译为Yin—syndrome,Yin-evil,Tri-Jiao,Bi—syndrome,Xiebai Powder。 术语“白虎历节”只能意译——acute arthritis(急性关节炎),但这样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中医术语含有的特殊民族文化底蕴。中医里的药物剂型大多属中医特有术语,如汤、饮、丹等,国内外翻译者们均存在较多分歧,国内大多把它们译作decoction,而国外通常译作deverage。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医用语里的“风水“(风邪侵袭导致的水肿病)、湿邪腰痛,如果我们用wind解释“风”,用wetness解释“湿”,就显然违背了中医原意,但如果把这两个术语意译为:edema caused by wind-evil,lunmbago caused by wetness-evil,虽然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达到了统一,但繁琐冗长,失去了其医学术语所应有的专业性。很显然,由于词汇空缺,使得翻译处于尴尬境地,词汇空缺、文化缺省使得翻译无法有效地传播原文信息。我们相信,随着中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词汇空缺现象将会越来越少。
2.2 中医术语的多义性
中医术语具有哲学思辨性、涵义丰富性等特点,其术语所产生的环境和基础也不同。中医一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用词环境的不同导致词本身的意思不同,进而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英语词语的含义较单一和直接简单易懂,远不如汉语丰富的表达。根据许志泉的统计结果:《中医基础》、《方剂》、《语词》中的术语存在显著的多义性,多义率高达15.8%。中医术语高比率的多义性进一步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例如“化热”里的“化”指的是热性病变,译为“heat-transmission”,而“化湿”里的“化”则指的是一种治疗法,应译为“dissolving damp”。又如中医“气”的涵义可解释为“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如精气、阳气、肾气等。英语中的“气”一般是breath或者air,显然和中医的“气”的含义格格不入。“气”常被译为“energy”,但是在中医定义的范围,“energy”可能包括一些中医概念,如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元素、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物质和一些气化作用,等等。再如在中医用语中,“生气”意为“生命力”,若译为“get angry”岂不荒谬,可以意译成“vitality”。
3.结语
若想中医翻译更到位,则必须从中医学的文化特点和翻译的难点入手。在翻译的同时,我们要尽量保留中医术语原本的文化特色,将中医术语的文化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统一并将其发展光大。中医术语的翻译存在诸多难点和障碍,针对翻译的局限性,我们仍需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探讨相对标准的翻译策略,我们相信有很多翻译策略将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会不断探索并为中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成建军.浅谈中医基本术语英译规范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1-392.
[2]李俊梅.词汇空缺与中医术语的翻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72-273.
[3]马忠诚,张斌.谈中医术语的英译问题[J].河南中医,2012,32(10):1396-1397.
[4]汤思敏.中医术语不可译性探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2):173-176.
[5]向楠,刘刚.中医术语文化因素英译浅议[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5(6):534-536.
[6]许志泉.中医术语的多义性及其标准化[J].山东中医学院报,1994,18(5):32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