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5-12-02王淑芳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立体化协同体系

王淑芳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文化与经济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0)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王淑芳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文化与经济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中国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实践教学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当前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内容上的缺失,实践效果不佳。本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高位就业”为目标,构建一套涵盖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协同创新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成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和亚洲最大客源输出国。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旅游教育也蓬勃发展。2014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共检索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535所(含独立学院),其中管理学类的旅游管理本科院校519所,教育学类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院校16所[1]。

此外,对基督宗教的教牧人员进行了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帝爱国运动。教牧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启发与提高他们爱国觉悟和思想认识。在这一时期,教牧人员的政治地位也有所提高,部分宗教界人士成为了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如,河南省许昌中华基督教会牧师王某当上了人民代表,经常参加有关会议并发言。在日常生活中,王牧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日俱增,遇事即向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请示,经常向教徒宣传党的政策法规,教育教徒爱国守法,响应政府号召。同时又动员教徒群众购买了三千多万元的经济建设公债,还经常向政府反映本会和外会的情况。

虽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为数不少,但输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本科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高空悬浮”的尴尬境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内容上的缺失,实践效果不佳。从学校方面看,主要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偏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时间不连续,实习单位区分度不高,师资力量不够,实践教学体系缺乏规范性、完整性和严谨性,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等问题[2]。从实习单位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协同单位指向性较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主,而与旅游规划公司、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协同合作的较少。

本文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立体化协同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突破以往旅游实践教学单链条式的培养模式,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的协同作用,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的“高位就业”,从而改善旅游管理的教育质量和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等问题,满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概念阐述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理念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3]。该理论强调在整体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相互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同步注浆、管片拼装、水平运输、垂直运输、轨道及管路连接延伸、渣土外运等各工序,做到无缝衔接,确保每一环盾构掘进循环时间在2h以内,盾构掘进匀速、连续。

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孔轴线布置在闸室前后齿墙及两侧岸墙下,为增加墙体厚度,各孔采用摆喷灌浆[1],设计摆角23°。设计一序孔喷射板墙与轴线成20°,二序孔喷射板墙与轴线成160°,板墙平面呈140°交叉折线型[2]。高压摆喷灌浆如图1。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

立体化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入手,构建多元化、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多方协同合作,实现实践教学整体效用和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4]。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2)为了实现高密度,采用了靶丸注入和分子束、中性束注入。而靶丸注入和超声分子束注入会降低温度,入射深度也有问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不仅要强调理论教学,更要兼顾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实验课时数。

(三)实践教学过程连续性的原则

二年级安排课程实习。课程教学的实习要模块化,做到课程实习项目化和内容复合化。旅游管理课程实习可以分为“饭店管理”模块、“旅行社管理”模块、“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块、“旅游景观设计”模块等。遵循认知的规律,并根据旅游企业工作流程,每一个模块又划分若干环节,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例如“饭店管理”模块可以分解为饭店认识实习、饭店业务实习、饭店综合实习、饭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专业认知、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岗位角色扮演、创新设计、以赛代练等。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熟悉各种知识的应用,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实习做准备。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是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多方协同,通过旅游院校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的多方协同,建设多方资源的协同共享平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位就业”。

城区学校规模大,师资充足,能够做到开齐学科,开足课时;但市郊农村学校重文化轻素养,认识偏颇,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而且人员流动大,主课老师兼职情况也比较普遍。具体表现在:

如:根据不同地质类型进行砂、石取样,以上、中、下三层为主进行等量分层样品,合并后作为试样,避免仅以下层或某一层为试样,导致实验室样本缺乏代表性,增加检验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差异。

三、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协同性、创新性和连贯性。实践教学各环节要实现立体化。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和协同化,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一年级设计认知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初步认知与感受,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参与当地的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时间和阶段性客观规律,即学生的学习是一个 “理解—接受—应用—提高”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即“启蒙、塑造、体验、择业”,设计分层递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7]。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以就业和职业能力为教育出发点,“以终为始”将实践学习贯穿整个本科四年的教育过程[6]。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大二的课程实践,大三的专业实践,到大四的实习和论文的撰写,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教学“如影随形”。

四年级安排毕业实习。大四下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选题、材料和案例准备[8]。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满足旅游企事业单位现实的人力需求。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前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需求,邀请业界人士行业专家参与其中,以行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5]。

1.9 脑脊液样品前处理 脑脊液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前处理。精密吸取 30 μL 样品溶液于 1.5 mL EP 管中,加入 30 μL 内标和 30 μL 乙腈沉淀剂(含2% 甲酸),涡旋 1 min,4 ℃ 条件下 13 200×g 离心 10 min;取上清进样,进样量为 2 µL。

三年级进行专业实习。一般在大三下半学期,安排2-4个月的生产性实习,让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会展公司等单位参加岗位实习,对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所学习的实践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业的运行和管理有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学习和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立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设立应充分考虑校内和校外资源,不仅要建立校内实训教室,而且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旅游专业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景观景点模拟沙盘等实践设施,也可利用学校内部的宾馆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采用“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指导,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运作模式[9]。此外,可以建立专门的实习餐厅等小规模运营机构,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环境。

旅游专业要实行“开门办学”,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支持。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借助企业的力量完成学生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真实场景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应坚持“地方化、特色化、集团化、品牌化”的原则,建立定点的实训、实习和就业基地。一些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现与职业岗位直接对接,创建开放的实践环境,如导游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会展服务实训等。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

同理,可对2#、3#和4#纸样建模,并求解其特征向量为W2=(0.0364,0.0509,0,0.0174,0)T,W3=(0.0379,0.0617,0,0.0183,0)T,W4=(0.2509,0.2159,0,0,0)T。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衡量立体化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在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不同的阶段与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测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旅游服务性行业“即时性、互动性”特点决定了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学生从入学初期的通识教育,到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后实现“高位就业”,这个过程需要完成三种能力的培养,即通识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10]。因此,大学四年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大一阶段,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大二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大三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大四阶段,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协同创新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教学思想。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构建一套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外资源一体化无缝连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1]郑瑞.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85-287.

[2]邝金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196-198.

[3]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03):175-176.

[4]李四聪,李坚.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22):152-154.

[5]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00-103.

[6]张玥娟.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01):128-131.

[7]孙洪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63-64.

[8]陈玉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4):33-35.

[9]吴水田,陈平平.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一二三”模式研究——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论坛,2009(04):619-623.

[10]程新杰.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4:23.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14 JG04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立体化协同体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协同进化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山西太原南中环立体化改造启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