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5-07-08曾祥翊冯锐曾媛
曾祥翊 冯锐 曾媛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年)》制定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任务,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2014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110个专题教育社区,这些专题教育社区初具规模,并取得了很好的建设和培育经验。为了更好地引领和推动专题教育社区建设与应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用户体验研究法对110个专题教育社区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从团队建设、社区环境建设、活动设计与实施、资源生成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专题教育社区建设和發展的实践经验,并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专题教育社区培育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专题教育社区;活动设计;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专题教育社区是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不同地区有兴趣于某一专题知识学习或从事专题问题探究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聚集起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交流、互动协作和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1]。社区成员在专题教育社区中通过交流、共享、协作等方式共同参与专题教育社区的主题活动,旨在实现专题知识的增长,并促进他们有意识地改进日常学习和工作行为,逐步形成具有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专题教育社区的创建者提供建立某一专题教育社区的服务支持;为社区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提供有目的的信息交流、互动协作和知识共享的学习服务支持。因此,当社区创建者通过“申请创建教育社区”创建了一个专题教育社区后,社区参与者就可以“寻找适合你的社区”来参加某一社区的具体活动。任何一个专题教育社区为社区活动参与者提供了两个空间:公共空间和个体空间。
公共空间为该专题教育社区活动参与者构建了一个集体、公开、透明的互动交流空间,他们在此空间中利用“社区”中“社区首页”“社区活动”“社区小组”“社区成员”“社区资源” “活动资源” “社区文章”“交流讨论”等功能模块了解、选择加入社区开展的相关活动,加入社区的活动小组,了解和查找社区的其他成员,分享社区的相关资源,完成社区确定的活动任务,参与社区的交流讨论,展示线下社区活动成果等。 “社区”支持参与者的这些社区行为确保了专题教育社区成员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共享与协作,他们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依赖、共生共长。每一个社区成员在这个公共空间中遵循着社区管理规则和网络礼节,履行着各自的权利、职责和义务。
每一个社区参与者都有一个“个人主页”。“个人主页”设置了“TA的主页” “文章”“资源”“相册”“好友”等功能模块,利用这些功能模块就可以分享日记、资讯、视音频等信息;可以完成交友、聊天;可以建相册;可以对文章进行阅读、转载、收藏和评论;可以上传和下载资源等。另外, “个人主页”提供了关注人数、粉丝人数、文章篇数、访客人数、TA的动态等相关信息。这就是社区参与者的“个体空间”。个体空间为该专题教育社区活动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具有私密性、封闭性活动空间。
从2014年4月起,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了专题教育社区建设项目,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组织建设了110个专题教育社区,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在线学习社区。截至2015年5月,已发展社区成员5万余人,建立社区小组680个,开展社区活动1500余个,生成3.5万余条资源和2万余篇文章,社区访问量达到250余万人次。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这些专题教育社区初具一定的发展规模,在为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提供教学应用方面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专题教育社区建设和培育方面积累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也形成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一、专题教育社区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合理的社区团队
我们发现:发展良好的社区一定有合理的社区成员结构,能够确保在线助学者、社区管理者和活动参与者三者之间人数比例的协调。在这一方面, “动漫教育实践社区”摸索出“三抓”推进思路:一抓“专家”带全局;二抓“联合体”谱新篇;三抓总结促发展。
1.选出“专家”以带动全局。从全区信息技术教师中挑选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与动漫教师组成“专家”团.社区确立的专家组由六名成员组成,都担任着体现自己优势的学习模块的指导任务。采取每周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安排三个教学任务,布置三个相关作业的形式,全区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动漫教师都必须参与学习,并及时完成作业,专家组成员根据作业情况对作业进行及时点评和指导,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点。
2.启动“联合体”谱写新篇章。所谓“联合体”就是“专家”与教师们的共同学习成长。首先,充分发挥专家的一技之长;其次,及时交流反馈,使学习更加便捷;第三,严格把关,确保活动实效性。动漫教育实践社区每期活动大到选题、中到活动流程、小到作业任务,都要经过“专家”团的研讨,最终定稿上传。
3.及时“总结”促进社区发展。主要做法是每周进行活动总结和不定期的总结报告会,培育、表彰影响社区发展的重要人物。在社区活动中,有积极的活动组织者;有在留言板、交流平台中积极发言等活跃的成员;有乐于分享资源、观点的成员等,社区中要表扬这些成员,提高对社区的影响力。
需要强调的是,社区助学者是学习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助学者的答疑与指导,既能为社区成员解决问题,义能快速地提升社区黏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中在线助学者和社区管理者入数相对于活动参与者的人数比例不协调,导致社区学习者遇到问题后得不到助学者的及时帮助和指导,社区管理者不能有效管理社区,造成社区成员的流失。
(二)精心的活动设计
1.专题教育社区的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实践性。实践证明根据社区专题选择开展与成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主题活动能提高成员参与活动的内驱力,并能生成与该主题活动相关的大量再生资源。如“三十六计·见招拆招”社区创建了12个主题活动: “让我知道你——单独家访活动”“设计·行动·改变”“资源大分享”“每日一句励志语” “艺术走廊”“小故事大智慧”“我爱你,妈妈”“教学三十六计”“感恩,在我心”“暑假,安全绝对不放假”“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等。这些活动主题不仅与社区成员的需求和实践紧密相连,而且活动之间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2.活动是专题教育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和发展,达到专题教育社区预定目标的保障,成功的专题教育社区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如“三十六计·见招拆招”社区中“设计·行动·改变”活动就有精细的活动FIAS方案。该方案是按照Feel(感受问题)、Image(思考问题)、Action(协作行动)、Share(分享传播)四个环节设计的,每个活动环节都为专题教育社区的活动参与者提供了活动框架和学习指南,具体活动和学习指南如下页表l所示。
3.及时征求社区参与者对活动设计的意见。如社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提供的活动资源的数量、质量的满意度;对活动方案设计的认同度;对活動过程中在线助学者提供的指导等,这些源于社区参与者体验而来的意见将能有效促进社区活动的合理化设计和实施。
(三)线上与线下的活动联动
专题教育社区中的活动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开展的。充分体现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互联网思维。从实践分析来看,开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社区活动首先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并且能将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为了方便社区成员线上与线下之间的有效交流,成员间不仅使用专题教育社区提供的在线交流T具,还使用第三方应用工具交流、沟通与互动,如微信、QQ、博客、微博等。如“教师科研社区”为确保活动的高质量开展,项目组创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TeacherResearch)和oo群。微信公众号的作用主要是有计划地编辑、发布有关做研究、写论文的知识性短文。经过5个月的持续运营,目前该公众号已经有用户361人。QQ群-现有用户65人,事实上成为了教师们有效交流的最主要平台之一。
四)丰富的社区资源
作为学习社区形成的基础学习资源是吸引用户进入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梁志华提出,社区中的资源有静态资源、动态资源和智力资源三类[2]。静态资源是社区成员为支持活动开展上传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动态资源是社区成员在社区学习活动中新产生的学习成果、成果展示等知识资源;智力资源是由社区中的各种交流和互动而产生的智慧资源。知识在个人与学习社区之间流动与分享才能形成动力知识场。通过调研可以总结出,社区资源管理主要的方式:提供与活动相关的原始学习资源;生成资源的格式多样化;纪录活动的照片的整理;碎片化的社区讨论等。
二、专题教育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环境建设不扎实
1.对专题教育社区本质认识不够
专题教育社区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具备虚拟学习社区的基本属性虚拟性、社会性和教育性,其次还具有主题性、设计性、活动性、共享性和融合性等特征[3]。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实践者将专题教育社区当作“实体社区”对待,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仅局限于一个学校内部或是几个小组之间。另外,社区的发展相对独立,没有打破区域的限制,将具有共同兴趣的同行吸纳进来。
2.有些专题教育社区的主题不突出
专题教育社区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要与成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活动主题的设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性,要能够提高社区成员参与活动的内驱力。尽管目前已经建设了110个专题教育社区,当对这些社区活动的主题性进行系统分析,就会发现有相当多的社区缺乏明确的主题、活动目标、核心价值和服务对象,也就是说,社区活动的目标不一致,社区活动难以聚焦在一个目标上。
3.助学者没有担负起助学的职责
根据协同理论,社区管理者要调控好社区管理者、助学者与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使社区向有序状态发展。比如社区管理者要善于给助学者和社区成员提供表现的机会,助学者要善于为社区成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社区成员的好奇心,拓展社区成员的思维。而这些在很多专题教育社区中都没有体现,大部分助学者仅仅出现在社区成员名单中,并没有出现在任何助学活动中,其主要原因是社区活动方案设计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活动角色和任务分工。经调查统计得出,专题教育社区中助学者参与活动的比率为20.6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助学者并没有担负起助学的职责。
4.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
“社会性交互是学习者通过媒介或其他方式,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感情、观念和价值的人际沟通活动”[4]。如果没有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群体关系也不会得以维持。由此可见,社区成员的交互性也直接影响着社区是否健康发展。
目前的专题教育社区,由于社区运行时间较短,各方面不够成熟,造成了社区交互性弱,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网上社区的交流讨论等互动较少,讨论主题分散,并且只有少部分社区创建者与助学者进行留言等行为,社区成员参与互动、回复、转帖等的互动行为非常少。在活动结束后,没有活动总结、反思与对活动进行的评价等。社区成员间缺乏交流,就难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反映出社区成员间信任和对社区归属感的缺乏。由于专题教育社区成员的多样性,信任与归属感的建立相对困难,但是一旦形成,将对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线上活动设计不到位
在社区个案分析中我们发现,很多活动并没有真正实现活动设计的9大要素[5],特别是活动方案、活动规则、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和助学服务等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活动设计的可行性。
1.组织方式与角色分工缺失
专题教育社区活动主要以参与式合作学习活动为主,活动为社区管理者、助学者及社区成员彼此协作、探究问题、交流思想提供了机会。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是角色分工,如果每位参与活动成员的角色和职责能够划分清晰,就能促进成员主动积极参与活动。角色分工决定了需要做什么、谁来做、需要花多长时间。但在专题教育社区的大多数活动中,基本没有进行角色划分,社区成员无法进行分工合作,更谈不上互相交流。
2.活动流程过于简单
很多社区中各个活动的流程相当简单,只是活动任务的简单呈现,没有突出活动策略和过程。并且活动时间轴没有统一规范要求,各个社区的使用情况都不尽相同。
3.社区活动规则和评价缺乏
在活动创建开始到活动结束,每天都有大量的成员加入社区,但是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很少。对于加入社区而不参与活动,或者参与活动没有任何活动成果的成员,大部分社区都没相应的惩罚措施,对表现积极的成员没有奖励措施等。没有相关规则对社区成员进行约束,导致社区活动进程散漫。
在个案分析中我们无法找到与任务相关的评价,既没有助学者对社区成员活动表现评价,也没有社区成员对社区活动满意度打分和实现自我展示与反省的学习环境。在个案分析中,社区创建活动有一部分已完成,但是对于于社区成员完成活动任务的质量都没有评价,学员只是根据要求提交相应的学习成果和资源。在活动任务执行过程中没有助学者对社区学习者提供反馈,更缺少社区成员之间的互评。
(三)线下活动拓展薄弱
专题教育社区活动以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区中部分活动是在线上实施组织,线下完成。我们发现,很多社区没有有效地将线上和线下融合起来,对线下活动的拓展、支持不够。例如,在“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社区”中创办的三个活动,活动在线组织,线下实施,活动中涉及撰写电子白板技能视屏观看研修日志、教学设计和课堂视频录制,活动中学习者只是简单将线下活动的成果上传至社区资源库中,社区平台在活动中扮演着展示平台的作用。社区成员对上传至社区中的这些资源没有分析、评价、建议等行为,活动的实施还处在个体行为水平上。对个人活动总结、反思日志、经验总结等不能在线上拓展;对团队活动成果的交流仅限于团队内部,没有借助社区实现同侪互助、分享与交流。 “高中化学实践社区”在线下完成了一系列《生活水质监测》活动,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形成一系列专题知识的探究,但该社区没有将线下活动的实践成果延伸至社区中,没有实现专题知识的共享。
“区域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建立了社区相册,这些相册是对开展活动的记录与展示,是线下活动在线上的延伸,但是社区助学者对线下产生的成果没有提供延续性服务,例如对提交的相关安全策略、安全改进措施等帖子没有进行筛选并推广,这使得社区产生的实践知识无法扩散。
(四)社区再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足
随着专题教育社区中活动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再生资源逐步生成。社区成员作为这些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使资源和知识处于一个生产、使用、再生产和再利用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循环系统中,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现阶段的110个社区中,活动已生成大量资源,“社区资源” “活动资源” “社区文章” “交流讨论” “社区相册”等,已有一定规模。在各社区活动的生成资源中,资源是否通过审核上传,或是不论资源是否与活动相关就直接上传,都需要社区管理者制定政策。如在案例分析中就发现有些活动资源根本与活动毫不相关,其中社区相册尤为突出。
三、专题教育社区培育与发展策略
(一)完善社区环境建设
1.完善社区导航
将社区导航中“讨论交流”模块改为“主题讨论”模块。主题讨论将由社区活动助学者和参与者共同确定,由线上、线下成员共同参与讨论。“主题讨论”模块增加“热门话题”“最新回复”“精华帖” “新日志”“我的讨论”等功能。 “热门主题”所罗列主题为社区的讨论主题,依据热门程度依次罗列; “新回复”是社区成员对主题讨论的最新回复,当社区成员登陆社区主题讨论模块后,可直接查阅成员对主题的讨论情况,减少筛选和重复阅渎的操作; “精华帖”是从主题回复贴中筛选出来的,是被管理者和社区成员认同度较高的帖子,一般这类帖子内容丰富,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可以被回复,且作者可以修改原帖;“新日志”是对社区成员参与活动最新日志的聚集。可以是活动反思、活动日志等;“我的讨论”记录了社区成员白己参与讨论的痕迹。
在原先社区首页中,右侧模块显示内容为“社区成员”,这一区域一一列出了社区中的全体成员,而右侧“社区导航”中也有“社区成员”,其功能一样。因此,建议将右侧“社区成员”列表改为“发帖榜”和“新成员”,用于显示社区发帖的情况和社区新加入的成员。 “发帖榜”显示该社区成员的发帖情况,当点击“发帖榜”模块时,依次显示发帖排行榜成员的姓名。而当点击相应姓名时就可以进入该社区成员的“个人空间”页面阅读相关的内容。“新成员”模块的功能是罗列出加入该社区的最新成员。
2.增加站内搜索功能
增加站内搜索功能,确保站内搜索能对整个社区进行符合条件的任何搜索。虽然在社区页面的顶端有搜索框,但是其搜索是对整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搜索。针对此问题,建议设计站内搜索,其搜索范围是对社区内相关内容的搜索。
3.设计社区公告栏
在分析社区个案中发现,有些活动设计就是一则通知,活动参与者只有活动创建者本人;在“活动心得”板块中也经常出现活动通知,所以建议在社区中添加“社区公告栏”板块,用于通知社区动态消息。
(二)优化社区线上活动设计
1.设计专题活动方案
专题教育社区更加关注社区中的各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专题教育社区发展的灵魂。专题教育社区中发起的活动有可能是围绕某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有可能是围绕教育社区主题进行的专项活动。对于系列活动,设计者要处理好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递进、衔接关系,确保活动为一个“主题中心”服务,活动是系统性的。社区中设计的活动一般是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协作性学习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精心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成员、角色分工、活动流程、活动规则、活动原始资源、评估方法等方面。
活动目标:萨弗里(Saver)和达菲(Duffy)认为[6],当学生拥有目标时,他们会将目标作为主要枢纽(Primary Pivot),然后围绕情境,内容和学习活动逐步发展。奇凯岑特米哈伊(Csikszentrruhalyi)指出,当学生热衷于完成个人有意义的目标时,他们将达到一个工作流的状态(State of“Flow”),而且这一状态发生在学习者与他(或她)的学习环境之间的主动交互之中[7]。所有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一旦一個人拥有了一个目标,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设计者首先应该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活动目标,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完成任务后所达到的状态,并且在目标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产生需求差,驱动学习者通过学习缩小之间的鸿沟。
活动问题与任务:设计者可以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设计出一系列活动任务。这些活动任务是活动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活动设计的核心,其他活动要素为之服务。活动任务可以以好的活动问题为锚点启动整个活动。活动问题要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提供一种情境以便社区学习者可以探究活动的目的和进行科学实践,并使得整个活动连贯、一致。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使学习者认识到有很多真实的问题等待解决。问题呈现得越真实或越接近实际生活,学习任务就越具有挑战性,学生就越有兴趣和动机去探究问题。
活动组织与角色分工:专题教育社区活动主要以参与式合作学习活动为主。设计者首先必须考虑活动的组织方式,确定设计活动的规模;然后添加参加本次活动的人数,根据活动组织方式规模和参加活动人数,进行小组创建;最后再进行角色分工。社区活动是以群体合作活动为主,每个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有一个合法的角色和任务。根据活动任务,清晰划分每位参与活动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成员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担负起责任。
程式化活动设计:由于时空、地域、个体的差异,在社区中真正实施探究专题活动是有困难的事情,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在社区活动设计中为成员提供活动脚手架,成员就可透过对于事件顺序的确定,能够设定达成目标的策略。活动脚手架是可预先设计的,而程式化活动结构能解决这一问题,它能为社区成员“如何探究” “何时探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支持;程式化活动结构是引导社区成员主动参与感知,积极参与体验,形成思维方式,学会探究方法的过程,是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学习[8]。有效的程式化活动包含三个关键的部分[9]:第一,程式化活动需要包含助学者期待社区成员去学习的一系列技能和实践;第二,程式化活动必须整合成先后的序列,并且这个序列是社区成员明确可知,且有利于他们完成预期目标;第三,程式化活動必须以使社区成员在使用过程中以获得能力的方式被推行、重复和讨论。
活动规则:是学习活动设计中规定的一些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参与者所遵循的行为要求,包括文化导向、激励机制、角色职责等。规则有利于约束成员的行为,确保社区活动的有效开展。明确说明活动规则,以便学习者监控自己的学习能力,承担学习过程中的责任,保持积极的自律。
活动静态资源:对于实施社区活动来说,首先要提供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各种媒体形式的静态资源。静态资源是在活动前为活动提供的原始资源,为社区特定活动服务。为了用好静态资源,应对活动任务进行提示性或概括性的说明,也可以设置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带着问题去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评价方式:活动评估是对社区活动效果的评估。针对现有专题教育社区活动设计中无评价方式的设计,我们建议社区活动设计者在活动设计中明确活动评价的实施方式,以及对活动完成质量的考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评价。
2.丰富活动过程
(l)加强社会性交互
社会性交互是虚拟社区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0],是形成社区归属感、提高学习效能和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社区的归属感,学习者就是独立的个体,容易产生焦虑、逆反心理和丧失学习的动力”[ll]。我们建议在专题教育社区活动探究过程中,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提问、解释、争论、支持、辩护、共识、综合、评估、反思和引用等行为实现社会性互动[12]。
3.反馈信息
在现阶段的社区活动中,社区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在线助学者的指导,也没有对社区成员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任何反馈,如教学设计、动作技能视频、活动心得总结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在线助学者给活动成员提供即时反馈,社区成员及时认知白己的错误及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技术支持下专题社区的最大效用。
4.学习日志(活动总结、反思)
建议在活动设计中增添学习日志,主要用于对活动总结和反思。反思可以帮助社区成员建构个体知识,对白己活动经历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因此,在活动末尾要引导和提示社区成员进行反思,或者为社区成员的反思提供支持,使学生能回顾过程、整理思路,加深认知,这是理性提升。反思是促进学生从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往往贯穿于整个社区活动过程中,可以学习日志的形式清晰表述出来,进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社区活动设计者也可以设计反思表帮助活动成员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的学习反思如表2所示。
表2活动学习反思表1.在本活动的学习中,有哪些新的概念、原理2.针对这些概念,哪些概念、原理理解得比较清楚,哪些还没有理解清楚3.本活动所学知识与以前的哪些知识有联系4.请列举出本活动的概念、原理、技能在现实中的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
5.丰富个性空间
在专题教育社区中,支持个性空间的活动主要有:TA的资源、TA的文章、TA的社区、TA的相册、留言板等。社区成员在个性空间中可以将每次活动的总结、反思、经验、感触等以日志的形式放在个人空间中,将线下活动搬至线上,通过社区用户浏览、回复、讨论、转发等的“推”与“拉”行为,实现资源流通及知识的转化。
(三)开展必不可少的活动评估
哈瑞顿曾经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13]。如此看来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题教育社区中的活动评价体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在活动过程中,社区管理者和助学者要时刻关注社区成员的学习与实践情况,并根据情况调正或调整活动方案,同时给予社区成员有关问题解决方法与协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二是在活动结束后,以评分与评论两种方式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包括对生成的新的资源进行点评、分析生成外显知识资源,对社区每个成员进行阶段性评估,统计成员的活动参与度、上线率、发帖量,分析发帖质量等。
(四)整合再生资源
随着社区活动的逐步实施,社区中产生了大量资源。通过个案分析我们知道:社区资源、活动资源、社区文章、讨论主题等模块中已生成大量资源,且资源格式多样(DOC、PDF、JPG、XLS、MP3等),其中还有大量线下产生的资源,如公开课视频、名家讲堂视频、学术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帖子”、案例分析报告、交流研讨结果、助学者点评等。这些生成性资源促进了社区实践性知识的进一步显性化和共享。针对再生资源管理问题,我们首先建议社区管理者做好媒体信息的把关人,对社区成员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然后再进行完善和分类管理,直接保存到社区资源库中,由社区管理人员经过编目后上报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公共资源库。
四、强化线上活动,拓展线下活动
(一)集思广益、活动策划
完善的活动策划案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强有力的保障。针对活动发起者的提案,可以利用网络互联优势集思广益,对活动策划案进行修改完善,助力线下教育活动的开展。
1.活动构思,上传策划
在活动开展之前,活动发起者可以依照活动开展背景、目的,进行初期活动策划,经社区管理者审核通过后,作为初期活动策划案上传,供社区其他成员查阅,进而进行头脑风暴,对初期策划案进行修改。
2.头脑风暴,修改策划
社区其他成员在查阅活动策划者上传的初期活动策划案后,可以根据自身原有经验与知识,对策划案进行评价并且提出相关修改意见,以供活动发起者对初期策划案进行修改提升。
3.整合修改、完善策划
活动发起者在参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头脑风暴讨论后,根据相关意见建议对初期策划案进行整合修改,进而提出一套成熟、完善的策划,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文案基础。
(二)图文并茂,活动展示
活动发起者需要通过多元化手段将活动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社区其他成员面前,让成员们一起见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并为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与总结提供事实依据。
1.有图有真相,形象展示活动
图片对于形象展示活动过程的效果已经不言而喻。通过上传活动过程中各类丰富多彩的照片,一是可以向外界展示自身活动举办的实际成效;二是可以让社区其他成员通过活动照片对活动开展实效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进而对后续活动总结延伸提供直观依据。
2.心得与总结,内化展示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组织者与参与者通过切身体验对活动会产生不同角度的体验与感悟。通过阅读其所撰写的心得体会与活动总结,可以使得社区其他成员通过内化的活动展示,更加深入地对活动开展的实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不仅通过外在的图片直观了解,还能通过心得与总结,挖掘活动成功内在因素以及有待改进的契机。
(三)交流讨论,延伸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活动的最终结束。线下活动结束后,活动发起者可以将活动搬至线上,组织社区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提升,以求实现本次活动的效益最大化。
1.挖掘问题节点,剖析活动
每个活动往往都潜存着许多成员们有意向或者说值得大家讨论的关键问题节点的。这就要求活动创建者创造讨论氛围,激发社区成员交流热情,挖掘问题节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帮助社区成员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活动,最终实现达到剖析活动、全面理解活动的目的。
2.总结成功经验,延伸活动
不同身份的成员对于活动的成功或者失败之处都有着其特有的视角与观点。通过亲白参与活动或者观看活动照片以及活动文字等多种方式,社区成员可以从各白不同的角度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理解,总结活动成功经验,进而从不同的维度实现对活动的延伸,为今后各种类型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简言之,专题教育社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活动开展前,活动策划的不斷修改完善;活动过程中,图文并茂的活动展示;活动结束后,创设浓厚的交流讨论氛围,实现活动生命的延续。最终通过此一系列的拓展服务,为线下活动的二次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
(四)确定讨论话题,营造社区氛围
专题教育社区作为学习型组织,是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关系链为基础,强调主题的设定,采用以主题活动为中心的组织形式[14]。专题教育社区主题讨论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助学者和专家为主导,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鉴于社区活动中社区成员之间线上参与性低、互动薄弱等问题,我们在社区导航中设置“主题讨论”模块,增强社区成员间的讨论。讨论和交流是人们活动的基础,讨论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能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意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彼此交往、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在社区主题讨论前,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讨论主题。可以向社区成员征集讨论的主题,然后根据活动目标进行筛选,制定详细的讨论要求。讨论主题在“热点主题”模块中呈现。
2.在社区主题讨论中,要想提高讨论的质量,需要助学者的精心组织,也需要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准备。由于主题讨论非实时性的特点,社区成员可以根据讨论的主题,有准备地参加,要求有观点、有论证。助学者需要根据成员的讨论情况,及实地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源,及时地引发社区成员将讨论引向深入。
3.社区管理者或者助学者或者主题讨论发起者要及总时结。及时总结社区成员对讨论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总结与分析,社区可以筛选出“精华帖”存放在“精华帖”模块中供社区成员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不仅营造了社区氛围,还使得社区成员个人的思维和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强化社区管理,培育最优团队
一套好的管理规则往往能够促使整个团队呈现最优状态,反之,阻碍团体的整体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专题教育社区的发展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当在社区入门阶段严格注册、选拔制度,为专题教育社区注入最强大的成员动力;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氛围的培育、 “学习契约”的执行,以最优的管理促使专题教育社区最大的发展。
1.规范注册,强化社区原始动力
社区成员作为专题教育社区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能力是否符合社区发展的需要,他们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社区活动建设中来,将要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整体发展。因此,作为社区管理者,必须要明确社区成员审核、选拔标准,以最快的效率筛选出最优秀的社区成员投入到活动、社区的建设中来。
在进行用户注册时必须要规范、明确成员注册必填信息,进而对成员进行审核,赋予相应的权利、规范相应的义务。同时,还需要确立统一的审核标准,频繁、定期进行申请审批,方便社区成员快速有效参与、创建社区教育活动。
2.规则约束,激发成员过程能量
社区管理者需要合理制定规则,赋予成员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成员内在动力以及外在约束两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以期最大效益地促使社区成员参与到专题教育社区的学习、讨论中来,促进活动的高效、有序发展。共同愿景是社区成员参与到本社区所拥有的共同目标。每一个社区要建立学习者认可的、向往的、渴望达到的社区目标,即共同愿景。为了增加专题教育社区的凝聚力,也可以建立学习契约——提供学习“法律”约束。
专题教育社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组织,需要相应的规范制度的制约,使社区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在专题教育社区中,社区成员大多数情况下是分布在各地的白由人。因此,很有必要签署“学习契约”,通过学习契约来建立学习社区中的共同白治伦理,确保学习社区的高效运作。“学习契约”主要规定了进入学习社区的用户要遵循的一些规则,便于社区管理。
五、结束语
建设专题教育社区旨在逐步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网上学习型组织。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强调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战略必将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专题教育社区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形态,可以解释为“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我们要以“互联网+”的思维去研究探索专题教育社区,将互联网作为核心生产力,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专题教育教学新常态,激活社区成员(教师、学生、家长)的应用创新,创新学校组织,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标志的网络化和扁平化组织。
参考文献:
[1][3][5]]4]曾祥翊.专题教育社区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02-106.
[2]梁志华,王海波.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0):44-48.
[4]刘小娟,于芬.网络学习社区中的社会性交互[J].中小学电教,2005,(1):14-16.
[6] Savery,J.R &Duffy,T. M..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Technology,1995,35 (5):31-38.
[7]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7.
[8]Schank,R.C.. & Abelson,R.P.. Scripts,Plans,Goals andUnderstanding:An Inquiry Into Human Knowledge Structures [M].New Jersey: ErlBaum.1977.
[9] Kolodner.J. L. &- Gray,J. T.. Understanding the affordances of ritualizedactivity structures for project-hased classrooms[DB/OL]. http://www.cc.gatech.edu/projects、lbd/pdfs/activitystructures.pdf,2015 -3 -29.
[10] Kao,Fu Chien,T.H.Feng,and C.L.Kuo. The Design of Internet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 Strurtur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3DVirtual Instruments [DB/OL].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login.jsp?tp=&-arnumber=1648413&url=http%3A% 2F% 2Fieeexplore.ieee.org%2Fxpls%2Ficp.jsp%3Farnumber%3D1648413,201 5 -3-29.
[11]宋寶瑜.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特征与知识构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6):19-22.
[1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分析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2):28-32.
[13]张怀南,杨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件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45-50.
作者简介:
曾祥翊: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理论与网络教育理论(zengxyok@126.com)。
冯锐: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学习技术等(frzx0519@163.com)。
曾媛: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网络教育应用(yuan.yuanzeng@163.c:om).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ve Community
Zeng Xiangyil, Feng Rui2, Zeng Yuanl
(l.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1; 2.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ic task of "strengtheru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materials system, buildingopen and flexible public platfor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proposed by Outline of National Medium-Term and Long-Tenn Program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2010-2020), Ministry of Education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National Public Platfor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ject.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rganized community builders to develop 110 special educative communities based on National Public Platfor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2014; these special educative communities have taken shape and got lots of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t present. In order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standard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this stud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110 special educative communities b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method, survey research method, user experience metho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pecial education communities from team buildi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design and practice of activity, generation of resour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end, tlus study comes up with effective strategy of special educative communities' progress based on modern educational and learning theory. Keywords: Special Educative Community; Activity Design; Community Management
收稿日期: 2015年4月27日
責任编辑:赵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