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悲而爱因爱而喜

2015-07-08范帆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范帆

摘 要: 历来《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教学大多从“悲”字着眼,将其赏析成颓废悲啼之曲,而忽略蕴含其中的丝丝暖意。《故都的秋》渲染的北国之秋的境界确实悲凉,但从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优美隽永的语言及作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出发,能品味出作者浓浓的愉悦眷恋之情。由此感悟作家因悲而爱、因爱而喜的情感变化流程及蕴含的闲适、悲凉、眷恋、喜悦等多重韵味。

关键词: 故都的秋 文本解读 悲喜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篇目之一,作为写景状物单元的一篇文章,承担着让学生感悟其艺术构思、优美隽永的语言及作家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从而进入审美境界的教学目标。但是,历来中学语文教师对《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着重于“悲”的分析,而忽略蕴含其中“喜”的情怀。故本文在把握作者因悲而爱、因爱而喜的情感流程的基础上,探讨《故都的秋》境之悲与情之喜情感的多重韵味。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悲

正如郁达夫先生在文中提及的,秋天“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不管是中国文人还是外国诗人,亦或牢狱里的囚犯都有相同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意绪。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强调作者“寂寞、惆怅”的心境,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也能抓住“清、静与悲凉”这几个字眼。然而,北国之秋究竟悲凉在哪里?

(一)题眼之悲

从题目出发,文章通篇都是写北国之秋,可是题目为何使用“故都”二字?首先要从“故都”的含义琢磨。“故都”二字意为过去的国都。“故都”二字总带有历史变迁之感,多少伤感、多少沧桑、多少无奈跃然纸上,那是被遗弃的国都,那是被遗忘的国都,如此凄凉给北国之秋增添些许凉意。此外再联系作家颠沛流离的命运,使全文萦绕着悲凉的基调。“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表面波澜不惊,但深深感慨皆蕴含其中。十余年来,多少日日夜夜的魂牵梦萦,当作家混混沌沌地辗转在南方之时,时刻心念能让自己一晌贪欢的北国之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总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十余年来,每到秋季,在温润的南方却看不饱秋,尝不透秋深深的无奈,这是怎样的惆怅与悲凉?

(二)意象之悲

紧随作者笔触,我们能捕捉“破屋”、“破壁腰”、“槐树”、“秋蝉”、“秋雨”等冰冷的意象。在北国的秋天,找一处破屋静坐,数槐树叶地下漏下的日光,把玩破壁腰中的牵牛花,能听到秋蝉衰弱的残声,以动衬静,故都的秋是多么清、静。此情此景,没有喧嚣的马车,没有来往匆匆的行人,只听见衰弱的鸣蝉,息列索落的秋雨声,平仄相间的人语声,凄清又惆怅,哀怨又悲凉,让人怎不悲寂寥,怎不泪满裳?故“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悲,悲在古今中外共通的感伤愁绪、悲在故都被遗忘被遗弃的无奈、悲在感同身受的流离之苦、悲在思念却不得见的魂牵梦萦之痛、悲在作家笔下悲凉意象的抒怀。

仔细品味,会发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让我们感到的悲凉之气并非那么浓烈。感伤的同时总有丝丝暖意萦上心头,消解浓浓的悲凉之感,此是为何?作者笔下描绘的北国之秋客观之景的确悲凉,但在融入作者喜爱的主观情绪之后,便呈现出一种“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喜,由此淡化孤独之秋的悲凉感。

二、“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喜

《故都的秋》与众不同之处便在没有仅停留在言秋之悲,而在品味悲凉之感后,捕捉到丝丝暖意以消解哀愁。北国之秋不全然是清冷悲凉的,也有她的美丽与温暖。此外,从作家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优美隽永的语言,以及作家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出发,又能体悟出作者“我言秋日胜春朝”浓浓的眷恋喜爱之情。

(一)相见之喜

“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喜则是久别重逢一解相思之喜。上文所论“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带给我无尽感伤与无奈的同时,深入体验能品出作家与北平之秋久别重逢的无限欣喜之感。十余年未见,思念终于可见的激动心情隐含其中,梦里思念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与眼前虽然颓败却别有一番情韵的破屋相对照,虚虚实实,如影如梦,而美梦终于成真。只要身在北国,再颓败的破屋也有北国的味道,也能满足我对北国之秋的寄托与思念。因为北国之秋的悲凉,所以作家痴迷地爱着她,爱她的沧桑、浓烈与厚重。

(二)闲适之悦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细读之,会发现全文的基调并不是浓烈悲凉、急切焦躁的,而是一种悠闲、迂缓、轻松、享受的调子,且这种调子贯穿全文。静坐颓院里,泡一壶茶,细数漏下的日光,把玩破壁腰上的牵牛花,这是何等清闲和心灵自由?且闲适之中透出作家享受的愉悦感受。作家赏槐花的画面更能体现这一情怀。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在北国之秋的早晨,作家被槐花所吸引,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感受槐花落地无声,踩之轻柔,扫之徒留丝纹,全身心陶醉在槐花带来的清幽又细腻的喜悦里。读者为之深深震撼,作家是如此闲适自由,如此懂秋懂生活,让心灵在北国之秋中休憩。

再到后文作家听蝉鸣、赏秋雨、听人语、伤秋诗,都蕴含着浓浓闲适之感,渗透出作家心满意足的愉悦之情。

(三)夸弄之喜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浓浓喜爱之情表现在将北国之秋的景、人、语、情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甚至有夸弄之色。积极且充满爱恋之情,细数院落的清幽闲适,槐花的轻柔细腻,秋雨的奇谲有味,人语的平仄缓慢悠闲等北国之秋的好风光,渗透出作家真挚的喜悦之情。

此外,作家采用“西洋工笔画”的手法,色彩斑斓、形态浓密地描绘北国之秋的好风光,透出青春的韵律,基调是积极的。“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先用粗线条勾勒出灰蒙蒙的天空,再用凉风、细雨加以点缀,着色晕染出天空颜色,色彩多变,且有层次地刻画出秋雨的奇、秋雨的有味。

作家为了强调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不惜借贬斥南方的秋天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且文章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设誓显情,直抒胸臆,明确表示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与赞美。因为爱得真挚、爱得热烈,所以当作家身处故都之秋时,其喜悦和满足是溢于言表的。

三、境之悲、情之喜的完美融合

《故都的秋》的情感蕴含不仅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悲,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喜。但是北国之秋强烈的悲与喜并不是冰冷残忍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二者互相融合、互相共存,以致达到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和谐状态。

(一)悲中有喜

“秋蝉的衰弱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初读之,广阔的故都被衰弱的秋蝉残声所笼罩,深深的落寞孤单悲凉之情直涌心头。但细读我们又能品出另一番滋味,广阔的故都正因为有这些分布广泛而纵情欢奏的秋蝉,北国之秋才拥有清、静、悲凉的韵味,北国之秋才拥有南方之秋无法匹敌的浓烈“秋味”。这也是作者如此钟爱北国之秋的原因。在故都之秋的悲凉意境中,洋溢着作家对北国之秋浓浓的热爱眷恋赞美之情。

(二)喜中有悲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而在这句话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股闲适快活,作者在北国的院落里全身心放松享受北国之秋带来的愉悦之感,那是久别重逢陌生又熟悉的眷恋,那是在闲散享受中摆脱烦恼的自由闲适。但喜之后,淡淡的悲伤从中而来,虽说作家是闲适、超脱、享自由,但是孤单寂寞悲凉之感也会涌上心头,由此引发物是人非、壮志未酬、人生苦短等一系列哀愁。在喜悦的情境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给读者带来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

综上,《故都之秋》的喜与悲并非直接面对面冲突,而是二者互相融合、互相共存,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北国之秋的意境本消沉悲凉,但作家对北国之秋浓浓的眷恋热爱之情,冲淡消解了北国之秋悲凉萧瑟之感,境之悲与情之喜完美融合,达到了一种悲喜和谐的状态。作家内心激动喜悦而沉醉,但在语言呈现上却表现得波澜不惊、朴实平静。故作家笔下的深刻内涵和情韵需要教师为之反复涵泳,品其中因悲而爱、因爱而喜的情感流程,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冰峰.《故都的秋》解读综述及教法举隅[J].中学语文教学,2013(06).

[2]杨文静,李娜,刘俊青.心闲气静看荣枯涵咏默吟话深情——浅析《故都的秋》的沉郁之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3]肖慧.《故都的秋》的审美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