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探究点”,挖掘问题价值
2015-07-07金卫东
金卫东
摘要:数学的发展始于数学问题的提出。精确得当的问题,能彰显问题的功能价值。我们要抓住情绪点、关注细微点、紧扣变化点,提出受关注的问题,以有效激发情感、引发探究、培养能力。通过紧扣“探究点“,展现探究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这体现了教者的策略和智慧。
关键词:学习探究;问题提出;情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93-1
近年来,“问题解决”教学成了老师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然而,数学活动并不只限于问题解决,事实上,数学的发展始于数学问题的提出,是一个由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问题解决不断交织的发展过程。[1]只有精当的提问,才能激发学习的情感、引发有效的探究、培养思维的能力。因此,如何紧扣探究点巧妙地提出问题,挖掘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价值,这彰显了教者的智慧和教学的策略。
一、抓住情绪点——在设疑引思中探究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情绪点,巧妙设问引思,正是依据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它使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悬念,并产生探索奥秘的强烈欲望,进而带着高涨、激动的心情自主能动地去探索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出示3、30、300三个大小不等的数,然后提问:“填上哪几个不同的单位名称可以使它们相等?”这一问题投石激浪,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学生回答:3米=30分米=300厘米,3元=30角=300分。紧接着教师出示问题:下面两题,填上什么数,能使等式成立?(1)0.3米=()米=()米。(2)3元=()元=()元。面对这一新问题,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悬念顿生,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了今天的内容,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你们想自己探索学习呢,还是老师直接公布结果呢?这一富有悬念性的提问,既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接下去教师再让学生拿出米尺、人民币、方格纸、数位顺序表等,独立操作、思考探索就水到渠成。
探究情绪点的创设并不仅仅是在探索前,在探索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地创设。当然,还可通过呈现矛盾或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创设问题情境,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心向。
二、关注细微点——在延伸追问中探究
在学习探究中,学生往往只关注书本例题呈现的知识点,容易忽视书本内容的细微点,对本该学习探究点视而不见。例如:“正、反比例”知识的教学中,书本下面注※的地方标示了速度的单位是千米/小时。在自习后的交流中,学生也认为没什么问题。到底对于这样一个新的单位的表示方法,学生理解了多少呢?我的心里没有底。于是我引导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的单位?”学生飞速地转动脑筋,原有的生活积累得以激发。一生说:“米/分,表示每分钟走的米数。”一生举手:“元/瓶,元/斤。”教师追问:“元/瓶,元/斤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准确地表达了意思。教师解释说:“元/斤,在商店里经常是标:元/500g。”受此启发,同学纷纷举手。“元/盒,元/只,这两个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还有每千米耗油的升数写成升/千米,升/100千米就表示100千米耗油的升数。”“以前学的千瓦时其实就是千瓦/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道。学生能联想到这么多类似的单位,我很高兴,于是颇有兴趣地提醒学生道:“卖小吃的地方,标着8.5元/50g,这是什么意思,这种小吃贵不贵?”有的学生说:“8.5元,不贵呀?”细心的同学马上发现了其中的蹊跷,“8.5元/50g就是85元/500g,是很贵的小吃!”在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后,学生面露喜色,纷纷点头,表示真正理解了这种名数的意义。
数学课本中※标注的内容,一般只要让学生稍作了解,不必花力气进行深入的教学。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学习了比、比例知识后,让学生理解这种单位的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比和比例。如果要给类似千米/小时这样的单位下确切的定义,确实大可不必。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追问、举例的方法,让学生去意会,而不是去言传。教师运用此类方式,既能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知识,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真正将数学学习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知识有助于数学学习,同时数学学习又能帮助我们更方便地生活。教师在这儿运用生活追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激活生活储备知识,促使思维相互碰撞,让儿童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三、紧扣变化点——在归纳同化中探究
“一个人必须放弃那种总想和大多数人达成一致的不良癖好。”求异探索,是智慧的摇篮,是创造性思维的前奏。“有不同方法吗?”“你有不同的做法,大胆说!”“你想得与众不同,真好!”等激励性的话语经常出现在课堂上,这样,自然而然会形成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探索中的创造性天才、能力。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一组题2+2+2+2,6+6+6,3+97+8+125,4+4+4+3,提问学生哪些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讨论到最后一题时,很多学生都说不能改写成乘法,但有一名学生说:“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只要把3分成3个1,分别加到3个4上,就有3个5了,列式成5×3”。这时,我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受他的启发,另一位学生说:4中拿出1,剩下3,这样式子中就有4个3,加上拿出的3个1合成的3,就是5个3,列式是3×5。学生的探索多有创意、多有价值啊!在欣赏探索成果的同时,学生发现3×5与5×3原来还可以这样来理解转换,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新教材所讲的乘法的意义。
“数学上的创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能提出大量的、相异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从探究内容着手,紧扣情绪点、细微点、变化点,发散多样地提出较受学生关注的问题,能有效地展现探究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新的时代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