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5-07-07付长军
付长军
摘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让学生有问、想问、乐问、会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如何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提问能力;有问;想问;乐问;会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47-1
一、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有问”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文是基础学科,所以要特别重视让学生打好基础,这正是固本、浚源的工作。积累一定量的知识,是不断产生问题的前提,是进行创新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积累的知识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也就越有利于进行创新。积累更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提出有前瞻性的问题。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中“寻向所志”可翻译为“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很多参考书也据此把“志”解释为“标记(名词)”,但是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提出了疑问:“所志”是所字结构,所后面接动词构成名词短语,所以此句中的“志”应解释为“做标记”。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就不会对此产生疑问。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未知世界就越大,相应的,他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认真预习课文,让学生“想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预习的时候多读几遍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更有深度和价值。在日常的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笔者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出3~5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笔者发现,即使是语文基础很差的学生,如果他肯花时间去认真预习课文,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长征〉节选》中作者安排了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了年轻战士最后爬进水塘赴死的情节,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周团长不早点做出牺牲,现在反而误了两条青春性命?”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生命的意义。同学们在“对话”中明白:“生命诚可贵”,如果不到最后时刻,任何人都不能轻言放弃宝贵的生命,生命要珍惜;同时谁也没想到他们会最终没能走出草地,周团长最后选择爬水塘赴死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前辈把生的权利让给别人的牺牲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他们由此品读出文本中蕴涵的人文情怀,从而实现了心灵的荡涤、情操的陶冶。
预习要有目的,要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有对课文的质疑问难;预习要有内容,不仅要关注课文,也要关注作者、时代及行文时的背景知识;预习要有指导和反馈,课前指导,课堂反馈。
三、多一些欣赏和尊重,让学生“乐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学生就会趋之如骛。相反,如果教师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持冷漠或否定态度,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赞赏,它能激发人的热情和乐趣,树立人的信心和勇气。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管幼稚与否,笔者不以“这个问题你以后会知道的”、“自己去看书”、“不要总是胡思乱想”等这样的言辞来敷衍学生,而是耐心地给他解答,夸他爱动脑筋;有些问题自己不知道或没有绝对把握,就如实相告:“老师说的不一定正确,我查阅资料后告诉你。”如有不便告之的问题,就说:“你真厉害,把老师都问住了。”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问的热情。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或者想再次体验一下“难住老师”的自豪感,于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从学习延伸到生活。如,他们在走廊遇到笔者会问:“老师,你说一个人的外在气质主要体现在衣着还是发型?”他们在操场上遇到笔者会问:“老师,打球和跑步哪个更有趣更能减肥?”在网络上,他们会问:“老师,古龙和金庸的小说你喜欢谁的?”俯下身来,尊重学生,他们就敢大胆地问。
总之,对学生提问的任何问题,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及时作出回答,发现其发光点。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养成习惯性的提问意识。
四、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会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得到提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通过讨论和思维碰撞,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
学习文言文时,尤其需要小组合作探究。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音词义上存在巨大差异,语法习惯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如词类的活用,句式的变换,通假字、生僻字以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不少障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互帮互助,课堂更加高效,学生的学生能力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