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初中数学课堂
2015-07-07冷文跃
冷文跃
摘要:在丹阳市教育局的组织和指导下,“活力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有收获,也有困惑。笔者从教师角色的定位、追求数学课堂形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数学;活力课堂;教师角色;课堂形态;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24-2
在丹阳市教育局的组织和指导下,“活力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本人也经历了学习、培训、实践、反思、再实践等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本人也有所行,有所思,有所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从生命的角度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本人的理解是:(1)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人为本,在课堂中,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生成和张扬。(2)课堂学习活动是生命经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了交往,在交往间懂得了尊重。(3)课堂学习活动是问题、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新知问题的出现不断冲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师生交互活动过程中问题不断解决,矛盾不断化解,方法逐渐形成,创造力得以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从被动学习、接受到主动参与、实施,有了许多切身的体会与感受。
一、我是谁——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今天,对“教师角色”这个命题,无论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放不开”。教师仍是主宰,视课堂如“神坛”,视教材如“圣经”,俯瞰芸芸众生,苦苦思索着: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很少思考怎样带着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也很少给予学生真正自由讨论与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另一种是“收不回”。不可否认,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注重创设民主氛围,注意提供各种帮助,鼓励学生大胆真实的坦露思维过程……。但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学生获得“自主”后发出的充满挑战的开放性问题、多样化思维乃错误百出、闻所未闻的想法或方案时,教师如何引领?这时的我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要么难以做出切中肯綮的判断、分析与点评,使学生“云里雾里”;要么是隔靴搔痒,即使做出了评价,也是那么地苍白无力,难以让学生信服。同样的问题也不时出现在课堂总结中,一堂形式新颖、颇有创意的好课,却往往因总结时少了画龙点睛之笔,而显得虎头蛇尾,致使课堂未能得到升华。
课程改革中,教师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功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实践中出现的上述“放不开”与“收不归”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环节未处理好造成的。“放不开”是因为教师“不愿放”、“不敢放”、“不会放”。“不愿放”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在中国千年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至今,有些教师仍不愿放弃这种地位,把课堂当作舞台,把学生当作观众,自己主宰一切;“不敢放”则是传统教学实践与经验让教师对学生缺乏信心。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要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学生能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吗?即使能解决,得花多少时间?效果怎样?与由我控制的课堂相比,会更加有效吗?“不会放”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课改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套用,又无他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从而使得“放”的效果大打折扣。至于“收不归”则是由于教师素质、学习主题、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教师较难把握学生的背景知识,因此很难对学生的方案和体验做出恰到好处的评价。这样的课堂往往表面看上去气氛热烈,形式多样,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思维品质未有提高和升华。
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努力内化新课程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这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该深思熟虑的事情。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只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甚至比教师做得更好。再次,应当自信满满地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时分析总结,发现教学中尚存的问题,汲取失败教训并借鉴成功经验,作好教学反思,必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教学的适应力。
二、真实吗——数学课堂形态忌虚而不实
一节课就是一段鲜活的生命,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真实。新课程改革后为了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活而不实”、经不住品味的现象愈演愈烈。我听过一些课,大多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闹,学生讨论激烈,学生形成的成果表述严密……有合理的环节,也不乏作秀成份。是不是非得这样“闹”,才能体现课堂的“活”?本人寻思,其实“静思”也是有些教学环节所必需的,例如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道条件复杂且方法不明朗的题目呈现后,学生渐入佳境(深入分析条件,寻找突破口),请勿打扰,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我们需要“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但不应该追求形式上的“合作”、“探究”、“交流”。我们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状态,即回归到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那种自然、和谐、真实的生命状态。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原汁原味,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
1.教学目标要务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教师经常犯教学目标“假、大、空”的毛病。
2.教学环节要简约。
当前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调研课,也或评优课,课堂上必有电教媒体,动作表演更是频繁更换,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各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记忆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其实一切改革,其终极目标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教育改革同样如此。真正的课程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驱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3.教学过程要朴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因有缺点而更精彩。如果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能轻松解决;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能对答如流。这样的课看上去是很成功的,其实只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声音,还有许多学生用沉默代替了疑问,或者不敢向师威挑战。课堂上并不是要解决所有的问题,生成问题的课堂、留有问题的课堂也是精彩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同样程度地成长,但我们应该公平地给予,不能谁要的多就给的多,谁要的少就给的少。
教师在课堂上应呵护学生的天性,不能让学生在压迫中成长。同时应避免课堂上滥用表扬,不能总用“你真有创意”“你真聪明”等来掩饰学生的错误,错误可原谅,但不能放纵,挫折教育同样不可缺少。泛滥成灾的表扬会失去价值,成为廉价的次品,表扬不是因为多而有教育意义,而是因其适度才有价值。
三、去何处——活力课堂的最终归属是有效教学
1.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成学生能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各种学生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2.改革课堂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讲就得讲透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堂中要有一定量的师生交流互动时间,尽量多的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变为学生探索和展示的乐园。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设计各种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思考、猜想、归纳、验证、应用,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课堂问题的设置不能太宽泛,以至于学生无从回答;不能太浅显,从而成为不用思考的假问题。课堂问题要精心设计,使问题有一定思维空间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每节课都必须有一定量的反馈练习,并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要用心搜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宝贵的课堂生成。
3.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