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与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5-07-06马继坤
马继坤
摘 要:目前,各地正在大规模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中“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备受推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调查发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既有学生层面的也有教师层面的。本文阐述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4-0069-3
目前,各地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式课堂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一改教师传统的“一言堂”。具体做法为: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8人,积极采取讨论、发言、提问、上台展示、质疑、板演、讲授等多种参与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迄今我校已推行一年多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问 题
1.1 合作流于形式,忽视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简单,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或者更多人的临时性合作,形式是合作,但是对小组合作的理解很表面,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2 只是安排学生活动,但是没考虑讨论问题的深浅程度,要么太空或者互动内容太简单,没有精心设计讨论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或者是问题大而空,就直接让学生去合作,学生根本不知道讨论什么,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另一种情况是在答案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内容简单,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1.3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干涉太多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怕学生没有能力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小心翼翼的讨论,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
1.4 小组合作交流话语权被少数同学把控,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全面参与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几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学生不知道合作探讨什么内容;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合作,其实是成绩好的学生在讲解,其他学生洗耳恭听;第三种情况是,性格外向的学生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慢慢的交流互动变成了一部分同学向另一部分同学灌输。
1.5 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2 对 策
总结上述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局面,研究对策如下:
2.1 对小组组合要重视,精心搭配,力求学生尽量满意
要顺利地开展讨论、增强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对小组成员进行优化组合便显得非常必要。在小组组合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小组成员的数量一般控制在4~6人,人数过少或过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讨论的质量。
2)在成员的分配上还要注意其性别、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差异,尽可能地使之达到平衡。
比如:男、女生的比例最好相近,可以让各小组分配均衡,在学习成绩方面组合时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但学习成绩悬殊不要过大,否则同一小组的同学没法共同交流。
3)学习小组成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能一成不变。
应及时掌握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合作过程中一定能增进感情,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应及时调整。
4)小组成员间一定有具体的分工,并且一段时间后角色进行调整。
这样能让小组内同学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没有明显的优越感,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同学解除各自的心理压力。
2.2 需要教师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增强信心
要求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真正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关心,哪怕偶尔有不慎的言语学生也能体谅,这是很难得的。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胸有成竹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知识的渊博,能恰当地把教材知识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精心加工和整合,给每个学生定位,因材施教,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讨论的情景,从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出发,对学生进行规划,让学生对教师的安排心悦诚服,在教学中才能对教师的安排欣然接受。
不歧视成绩差的同学,多关心交流,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消除其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有意识地让差生多开口,多表现,让其体味成功的喜悦,从而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2.3 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安排适量时间
小组协同探究的学习任务要明确,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以具体的学习、探究内容作指向。
1)合作的内容应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学习形式时,探究的问题不宜过难,可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增强,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这些问题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出来,也可以由教师巧揭主旨,相机引出。
2)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究、分析、补充和归纳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障。给予多少合作时间?教师必须自己明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然后进行正确地估计。适量的时间安排是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合作时要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时间过短易使刚刚展开的合作交流戛然而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觉得没了头绪,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合作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纪律松散,也会影响合作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不仅要甄别、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2.4 合理安排合作与交流的时机,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是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体现,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应认真准备课堂教学过程。
2.4.1 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或仅靠个人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时
这时我们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完成多次实验,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分组进行活动,将每组实验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使活动时间得到保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4.2 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如果教师直接给出解法,授人以鱼,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可能又会出现模糊状态。要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经历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际操作,共同探讨,形成正确结论,原先错了的学生也找到了错的原因,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这道题的理解。
2.4.3 当问题具有多解性或争议性时
对于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我们总是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策略。但由于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往往因同学们的各抒己见而争论不休。解决实际问题类应用题时,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多向思维、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5 注重合作学习的评价,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合理的给予评价很重要。学生对个人和小组的积分是很在意的,越是合作融洽、凝聚力越强的小组,表现就更积极踊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建立一种引导的、多元的客观评价体系,能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2.5.1 从评价的方式来看
合作学习中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虽可多重组合,共同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但小组自评与同伴互评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合作成果,不仅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格局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反思,以便在下次合作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2.5.2 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上
评价的内容通常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是否达到建构意义的要求;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中,我们虽主张以学生评价为主,但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学生对合作的技能尚未掌握的时候,教师的评价则更见导向与激励性。
2.5.3 在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到评价对象的变化
在语言的表述上多一些“他们”或“你们”,学生在汇报时也要多一些“我们”。也许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初期,我们的语言表述可能不够准确、到位,但一定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总之,由于各个合作主体的方式不同,评价的方式也须多元化,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目的,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更大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性和选择性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13,(9):21.
[2]李淑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做法[J].物理教学探讨,2013,(8):19.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