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山水画中生命意识的研究

2015-07-05常怡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宋代山水画

常怡鹏

摘 要:即兴,随意,抑或是情绪的波动,艺术的创意灵感时而来之不易,时而又似触手能及,艺术家们总是渴望能借助暴涨或细腻的情感去换取那独具匠心的神来之笔。而情感的宣泄之后,也总会影射出某种对生活态度的隐喻。正如周春芽和他的艺术世界,随时都在注意着不跟别人发生粘连,看似怪异的色彩与形态背后却唤醒了另一幅单纯、亲切且情感炽烈的精神画卷。在周春芽的《绿狗》系列作品中,艳绿的色彩下面,隐喻与情感亦以其丰富的文化思想底蕴渲染出一抹独特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 宋代;山水画;生命意识

一、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美术绘画所有的画科中,山水画是出现比较晚的。在汉朝,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在画中;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对山水画的认识才逐步加深,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以形媚道,更加赞许山水画以含蓄的方式表达美。“六朝时期,山水画的技法还显的比较稚嫩,通过画家的不断实践、领悟,最后在隋朝的展子虔成为集大成者,成为了山水画技法趋于完善的代表人物,例如代表作品有《游春图》”等。 [1]随着唐代的到来山水画的技法才逐步的成熟,当时的画界分为两大流派,一个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派,另一个是以吴道子为领军人物的“水墨山水”画派,他们在唐代画坛各放异彩,交相辉映。

宋代是山水画最繁盛的时期,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大量的作品为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与生命意识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个体的生命意识可以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别样的感悟。宋代山水画中的生命意识,从表现的深度上它也可以达到触及人最本真的灵魂的艺术境界。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的榜样,也成为了山水画审美的评判准则。宋代山水画的发展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过渡阶段,同时它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跳板,为之后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也是人们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重要阶段。宋代山水画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方面,拓宽了表达的领域和深度,它经历了如夏般绚烂的繁华,也目睹了如冬的萧索, 这是一道从自信高傲到低迷失意优美而感伤的弧线,其中承载的是一代一代艺术家的探问,是生命留下的痕迹,耀眼并温暖。

在宋代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并且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画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流画派:以李成, 范宽为代表的“冷峭雄峻”风格的画派;以米芾为代表的湿笔水墨写意山水画派;以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派。这几个画派不论从题材的范围还是对生命感知的深度上都提升了中国山水画的水平,同时也成为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品评的标准。

宋代山水画中体现的坚劲奋发的生命意识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北宋的统治者重文抑武,广开画院,为绘画事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这也是文人画士地位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北宋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手工行业的繁荣,这些都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为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闲暇”让人们去放慢饥饿的脚步,驻足欣赏田园的秀美、山河的壮丽、留住早开晚霞、聆听山涧的晚钟。国力的富足更使文人画士民族自尊心得到了提升,李成抬笔就是“平远”的意境。在北宋,画家构图多采用全景,例如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这幅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大宋王朝满满的自信,峰峦叠嶂、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怀;瀑布一落千丈、飞流直下,让人倍感豪迈与畅快。它体现的是一种自豪,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靖康之后,南宋偏安一隅,江南虽繁华,却不免使文人画士沾染了些许的脂粉气息。拿同一画派举例,如许道宁的《秋江鱼艇图》虽然秉承的李成、范宽的构图、笔法等创作技巧,但萧瑟寒林中,那种苍劲、勃发之气却远不及从前。所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各画派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起伏性。另外,南宋的画作,在构图上多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没有了北方的豪迈之感,与其说是文人、画士的智趣所在,不如说是一种避世的心态,而无力安天下,故而远之的苦衷又有几人能读懂。

二、 宋代山水画中闲适旷达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通过技法、意象和意境等形式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命意识与山水画的融合是从魏晋六朝时期开始的,它也是随着玄学追求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从而使以人为主题的审美意识开始逐步萌发。”[2]又加上当时创作者的地位,创作者的修养与情操的转移和提升,这些都促进了绘画艺术向着自觉,审美的方向衍进。

在宋代山水画中,不论是“师法自然”还是追求画中的诗意表达,这二者无不表现宋人对于自然的憧憬之情,从美学上来说,二者都是主客体双向运动的结果。所以作品不再是简单的临摹自然,而是一种创造,一种主观意识与景物契合。

在北宋中后期米芾、米有仁父子所开创的湿笔水墨写意山水,被称为“米氏云山”、“米点山水”,水墨朦胧,笔法轻巧自然,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米芾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上水,却对江南的烟雨蒙蒙情有独钟。米芾在艺术境界里追求闲适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信笔作来便是烟云掩映。例如他的作品《拜石图》,虽因拜石而丢官,却以此为乐,因为不在意所以轻松自然,体现了他一种惬意的人生态度,追求的是不同路径,而并非正统的仕途出路,这才是他最理想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他同样追求生命过程的充实之感,但是一种慢节奏的,松弛的态度。人生百年,笑看雾气云淡。像一杯清澈的酒,虽说查而无色,但谁又不是在它的香醇中沉醉。无欲则刚,以微醺的眼光体察自然的美景,并置身其中,随风的衣带是一种姿态,其实没有姿态,也許这恰恰是自由的形状,只可体会,不可名状。这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闲适旷达的心境是历代文人、画士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颇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米氏云山”用浅浅的着墨,画一程山水、一撇云烟,正体现了其中的淡然。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的人生态度。这种闲适旷达的生命意识,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态度,不如说是一种自在、畅然,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在种种的人生观面前,选择这种态度,无疑可以摆脱世间的繁琐、庸扰。但又谈何容易,思想境界如果达不到而故作闲适恐怕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三、 宋代山水画中重情寻真的生命意识

继承于唐代李思训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派,代表人物有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等。《千里江山图》是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作品十分的有气势,层次感强,色彩明丽,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采用“深远”的构图方法,近景、中景、远景相结合的构图,显得恰如其分,结构也很严谨、布局十分精巧,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境界,令人百看不厌。画中气势饱满,渗透着画家对于山河壮丽的赞美与崇拜。青绿山水的最大特点就是,加上颜色的渲染,画图更加的逼真,更加的呼之欲出。这呼之欲出的除了景物外,还有画家饱满的情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长度是一定的,人们却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情的绚烂,像怒放的牡丹,用明艳的颜色,绽放的花冠尽情的展示自己的美。如一张明俊而带着微笑的脸,而具有一种蓬勃、积极的感染力。

青绿山水画派所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领悟力。他们延展的是生命的纵向深度。不再是单单的随时间的流去感知生命,而是停住脚步,在不一样的色彩中寻求灿烂,在一样的色彩中观察明暗。重情寻真,真是表现了人对于生命的珍惜,一种主动的增加生命的浓度,深入的体会世间百态。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味道”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味觉,而是愿意去尝试,去记录,去回味,去珍存的“景”、“情”。在时间的巨轮下,文明可以被压碎,但一种情怀却可以不衰退,那就是重情寻真的纯朴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平,孙莎岚.中国艺术简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28.

[2]林鸿.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国山水画思想观念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c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宋代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