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翻译何时并非翻译》

2015-07-05谢飘飘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评述共谋苏珊

谢飘飘

摘 要:《翻译何时并非翻译》出自文化学派代表苏珊·巴斯奈特。在文中,她提出“文本共谋”观点,对“伪译”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翻译研究新理念。本文试图通过评述文章内容,更深一步解读作者思想。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 《翻译何时并非翻译》 共谋 伪译 评述

一、引言

苏珊·巴斯奈特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翻译何时并非翻译》出自《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此论文集共八章,收录了苏珊·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菲弗的八篇论文,详细阐述了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中西翻译思想差异、伪译、戏剧翻译、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等。该论文集结合翻译历史,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值得思考的观点,是研究文化学派思想的重要文本资源之一。

二、文章概要

整篇文章巴斯奈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文化转向思想,从翻译本质的争辩开始讲起,紧接着指出伪译发生的重要背景原因:文本共谋,再引出伪译现象、介绍伪译几种类型,并对此现象做出评价。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翻译的认识问题。她指出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译作是种背叛,是比原作劣质的副本;另一种则是以Derriada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译作使原作得以复苏、获得重生,是新的原作,是一种重写。巴斯奈特赞同第二种观点,充分肯定了译者的作用。指出译作偏离原作的现象会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不存在完全与原作对等的译本。译者在语际转换中总会起到作用。巴斯纳特还指出随着时代发展,争辩也并未停息。于是她提出用一个新的观念来解决翻译问题:文本共谋。

在第二部分,巴斯奈特将共谋一词引入翻译学领域,详细解释了何谓共谋。她指出,在与某些东西共谋时,我们会赞同、支持它们,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她还提到生活中充满着共谋,人们做的选择也并不纯粹。如创作时,作家的观点与语言多少都借鉴、吸收了他人的一些东西。即文本的互文性,文本相互映射。作品并非纯粹的原创,而我们却会与之共谋,只会根据个人写作手法与风格来辨别是否属于原创。巴斯奈特最后指出共谋是伪译发生的前提。

第三部分一开始,巴斯奈特就追溯伪译发展的历史。“伪译”最早由吉迪恩·图里提出。他认为伪译就是一种假翻译。是将创新引入文学系统的一种便捷方式,尤其当这一文学系统有其特定的内在规范而具有排他倾向的时候。例如当作家用一种新的方式创作了作品,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受到固有文学系统的排斥,就故意称自己的作品是翻译。既保全自己的作品,又免去了批判与排斥。

在接下来一部分文章重点介绍了伪译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原文来源不实。巴斯奈特借用托马斯·马洛礼所写散文传奇《亚瑟王之死》加以说明。这篇散文是对叙述材料的复述,即改写。马洛礼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但又对真实性有所保留,故意含糊线索,不让追寻。可事实上,故事来源于欧洲几种不同语言材料。在欧洲大陆上,有很多传说。我们既不能称之为原创,因为它确实有材料来源;但我们也不能称之为翻译,因为文本来源不可信。而我们读者与此共谋,在读作品时并未考虑其文本来源的真实性,任由作品主导操控我们并以翻译的形式出版。

第二种,自我翻译。即: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巴斯奈特用塞缪尔·贝克特举例说明。贝克特用法语与英语分别创作了四首短诗,并声称英语版是由法语版翻译而来。然而经比较翻译并不对应,有些地方甚至截然不同。可英文版又确实是基于法语版之上创作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奈特认为,我们既不能说这是原创,又无法称之为译文。只能假定这是由同一作者根据同一文本用不同语言写下的两种不同版本。

第三种,创造译本。即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译本。巴斯奈特指出,布尔顿借用笔名,发表翻译作品。但其实是自己的作品,并非翻译。巴斯奈特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用伪译的方式,提高作品地位。从而可以尽情采用自己想要的写作手法,免得与英国文学系统不符而受排挤。

第四种,游客作为译者。巴斯奈特指出,旅行文学作品中,作家引述的与当地居民的对话有待思考。因为语言表达不同,作家都会释义当地居民的谈话内容。在这时,作家似乎扮演了译者的角色。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谈话内容是否真实可靠?阐释是否正确?而对话的真实性我们都无从考证。可读者会与作者共谋,以为作者引用的都是直接对话,以为是发生在世界某个地方的真实对话。

第五种,假译。巴斯奈特指出,小说家会在人物对话中刻意用一些古词或中世纪词来凸显主配角地位。这往往是为了获得某种文学效果。刻意展示英语语言高贵,贬低非英语使用者。这是种文本策略,强调人物形象。

最后,巴斯奈特提出:要定义翻译是否发生十分复杂困难。我们应该打破翻译这一术语的束缚,不要将之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区域。而应将之看做是一系列文本实践,是作者与读者共谋的结果。

三、评述

(一)积极贡献

首先,巴斯奈特在第一部分肯定了“译作是一种再生,是原作的复苏”观点,充分肯定了翻译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提高了译者的地位。

其次,巴斯奈特将共谋一词引入翻译学研究,拓宽了翻译现象原因研究的范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诱因与翻译目的。她指出文本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即各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吸收与转化的结果。这拓宽了文本研究的领域,促进跨文本的文化研究。同时,巴斯奈特肯定了伪译的研究价值,提高了人们对此领域的关注。

最后,巴斯奈特主张不要将翻译的定义居于狭小范围,为以后的研究者开拓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促使人们对特殊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关注。

(二)不足之处

事实上,对伪译的概念与产生原因,巴斯奈特的阐述并不全面。用文本共谋来解释伪译并不充分。她忽略了译者的主观意识。同时,共谋是复杂的人脑思想运作结果,读者群的不同,与作者或译者共谋的程度以及共谋的目的也不会一致。巴斯奈特并未对此加以区分阐释,而是笼统加以概之。

此外,对伪译的分类还有待探讨。之前就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巴斯奈特的第五种假译并非属于伪译。这种出于文本策略需要而特意使用词语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文学作品创作策略的一种。

最后,伪译是否能归于翻译研究领域还有待思考。翻译是双语间的转换。研究翻译,必定会有原文与译文。若不存在转换或是双语,那这类研究就不应划入翻译研究领域。在拓宽翻译研究领域的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必须将各类研究加以区分。否则会造成研究的混乱。伪译属于文化层面。是出于某种文化、政治或个人目的,应划入文化研究范围。此外,在充分肯定伪译现象研究价值的同时,我们也需认真思考某些伪译现象是否可取。若是出于某种商业目的或个人利益而捏造一些莫须有的事实来误导读者,干扰大众,这种伪译行为其实是不可取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翻译何时并非翻译》一文对翻译本质、文本共谋以及伪译都有全新阐述。提出的一些观点有助于拓宽翻译现象的研究领域,是了解伪译现象,探讨翻译问题的重要资料來源。

参考文献

[1] Susan,B.&Andre,L.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Shangha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娜.《翻译何时不是翻译》评介[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0(53):35-36.

[3] 童亮.伪译本:透视翻译功能与本质的一个视角[J].外语研究,2002(3):61-65.

[4] 王帅.简评《翻译何时不是翻译》[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73-174.

猜你喜欢

评述共谋苏珊
监督中的共谋与纵容
因地制宜惠民生 共谋福祉稳发展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最高贵的导盲犬
共谋共同正犯否定论
顾一帆: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