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2015-07-04范丽华
范丽华
【摘 要】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也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能力培养
一、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体现数学学习方式新的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要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同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该标准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7-9年级为“课题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核心,数学引导发现活动是“课题学习”的重要形式,它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课堂内容的探究性、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因此它具备“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位一体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方式新的内涵。
(二)发展学生“数学过程知识”
通常说来,数学知识是以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系统知识,但还有一种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不能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系统表述的“缄默知识,”前者称为“结果知识”,将后者称为“过程知识”。
“过程知识”包含了学生个体在特定的数学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渗透了学生潜意识里的个人感受,数学“过程知识”的培养与拓展是活化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实现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其说“过程知识”是一种知识,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数学素养。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我国数学课堂教学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待改善之处。就当今数学课堂教学而言,過程教学被异化为结果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过程教学的理念下,仍以获取结果知识为最终目的而设计教学。目前提倡的引导发现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个人的热情与体会真正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不受约束地将个人在活动中的所感、所思、所悟伴随着具体的见解与同伴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修正与创新原有的认识。因此,引导发现课堂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数学过程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改善“过程教学被异化为结果教学”现象作一些尝试。
(三)扩展学生数学学习资源观
引导发现课堂教学模式能提供良好条件,使师生冲破教学时空限制,拓宽学习内容。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学生为了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需要对各种智力资源进行选择,需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学习资源。为获取更多的信息,有时甚至要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开展调查与研究,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观有可能在这种选择性的认知与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扩展。
二、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关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特别是数学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跟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学活动中尽力为每一类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不挖苦讽刺,为他们既扫清学习障碍,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数学是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的,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让学生有兴趣进行学习,并且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心目中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要引导好,重新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有不得不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这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时机。
三是要注重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制定出学习计划和每天的学习安排,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课外数学。并对学习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那些易懂,那些不懂用不同的记号表示出来,有读书笔记。
四是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分析的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地方特色,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尽量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并且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问题的探索,最后将书本内容变成自己获取的知识。
五是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大小,有一个开始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的内容,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有继续学习下一个内容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少量或不易出错的作业,形成良性循环,尽量发挥他们的闪光点。学生课外预习和作业可分层布置,教师可以布置A、B、C三种类型的题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其中选作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和建立错题集。
六是根据地方特色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初中数学教材教法要求教师要有选择的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根据地方特色、当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把教材中的例子改为当地学生的生活例子,这样让学生去探索,学生的兴致就会高涨起来,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效果。
三、结论
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贯彻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环节上抓了必要的反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劳动去获得知识,因此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实验、分析、概括取得的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要学得好。比如初一数学课教整式除法时,教师讲了概念后就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时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的法则、注意事项、例子都作了详细笔记。然后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深化,学生对整式除法的知识就掌握得比较主动全面、牢固。
参考文献:
[1]毛祝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魅力中国, 2010, (09)
[2]王景.让阅读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J].考试周刊, 20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