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生命碎景,渡人生真谛

2015-07-04杜婕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刘德海

【摘要】本文是对劉德海先生创作的“宗教篇”之一《白马驮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白马驮经的故事展开,结合刘德海先生本人作品特色,分析作者想弘扬的精神和意境。并对此曲各个关键处进行曲式分析,以及个人对部分弹奏技巧的分析,对刘德海先生的这首作品,添加一个新的诠释。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作品;《白马驮经》

一、故事背景及创作来源

(一)乐曲的故事背景

新的千年已经来临,当时间带着战争的硝烟,以及无数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渐渐远去以后,在中国洛阳,在古老的邙山脚下,一个来自朝圣者的顽强足音,却已在洛河北岸,绵延流淌了近2000年。白马驮经的故事。公元63年,东汉永年6年腊月初九,第二位皇帝刘庄在南宫大傩驱除疫鬼消灾。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生命的脆弱及世事的无常同样困惑着社会各个阶层,中国本土固有的人文传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生命本身的终极意义产生了探寻。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因缘,公元65年,这位皇帝做了个梦,由这梦在永平8年派出使者向西行进,公元67年回到帝都,带回了佛经,佛陀,与印度的两位高僧,并为其建造住所及弘经之所,鸿胪寺。由于当时佛经由白马驮回,这便是奠定了白马驮经的传说基调。还由于在佛教话语中,悉达多王子在逾城出家时,座驹就是一匹白马,大唐玄奘西行取经时,也是一匹白马相随,这便升华了白马与经的味道。白,可以代表所有的颜色,若推衍一下的话,白马不仅仅是驮马这样一个象征,同时也表示了中印文化间的联盟或结盟。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白马寺命运多舛,经过多次被摧毁被重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留在世人面前,就像白马驮经象征的含义,艰难,遥远,悠悠而来。

通过阐述“白马驮经”这个故事的由来,我们可以从其来历的波折与艰辛,包括一丝巧合,引发出些许值得学习的思想。正是“白马”本身以及“驮经”这一行为所带给世人的坚韧品性和执着信念,触动了刘德海先生的思绪,他糅合整个过程中的几处碎景,用一首乐曲表达出了他对“白马驮经”这一历史故事的歌颂。

(二)刘德海先生的创作风格

说回刘老先生的《白马驮经》,这是其“宗教篇”的其中一首,佛教音乐的特点风味浓郁,刘老先生取材并非于白马寺,因白马寺虽可做典型代表,但文化沉淀更浓郁的一个地方便是位于山西境内的五台山。因此地全篇五个山台都有佛菩萨大殿,因此,佛教气息十分浓郁,因此形成的关于佛教文化中音乐的部分也相对比较成熟。老先生到这个时候,所创作的乐曲尽是洗尽铅华朴实坦然的风格,更是格外地让听众和乐手内心沉静,虔诚。宗教,分为行而上行而下两说。艺术寻根试从原生态着手,再造新传统,追求宗教思维便成为一种必然的审美行为。属于精神范畴的求真求善求美都蕴含原初的宗教情节,音乐先于诗歌而接近佛性。西方哲人用语:终极关怀。关怀什么?关怀一个精神家园。可盼而不可求,故更有神性。

以宗教情节,带着盼求精神家园的冲动创造艺术经典,这一思路和设想给民乐界留着一大片处女地,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播种。“宗教篇”是刘老先生“终极关怀”的冲动,是充满人间情趣的“交响”之声。“宗教篇”非宗教庙堂音乐,更非“天堂”之乐。

二、分析乐曲

(一)曲式结构

听过《白马驮经》的人们与正在学习《白马驮经》的乐手有相同的感觉,那就是乐曲一入耳,便是长轮不歇,这是典型回旋曲式特点,ABACA的形式,如果非要按照,民族调式来分析乐曲的话,便是E宫羽乐调式。此曲带尾声和间奏,旋律缓慢深沉,如流水般细腻动人。

(二)乐段分析

如开始便贯入全曲经典旋律,(见谱例1)刘老先生要求慢流水板,全曲长轮不歇,入耳便如一泓清泉灌入心田,此句平缓,不要求多加其他装饰,高雅,恬静(见谱例2)后句泛音的加入更添加了空灵感,也就让整个佛教音乐的基调体现出来了,细腻体现很多,每一句表达方式都不相同,有平缓不息的,更有在单句中体现起伏的。例如:单调重复的(见谱例3)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很多起伏,由冲到缓,短短的一小节,感觉的氛围 便体现出来,因此虽然看起来都是全曲灌输长轮,但句句有分明,每个乐汇含义都不相同,高潮在(见谱例4)这一句可以出来,逆反了之前的形式,把长轮放在二、三弦垫底,弦线分明,层次体现,而一弦的旋律,主要靠左手的打带。(见谱例5)有一句话这样讲:“右手体现技巧,左手体现思想”,那么这一越短刘老师如此做,定然以主要思想体现,那么全曲的内涵也正在此,神韵也如此体现。所以,个人认为,资历尚浅的乐手不适合弹奏本曲,而更加应当由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乐手来完成此曲,应加强左手的训练,左手的功力定然要求更高,而谈及技巧冢田攻,右手的线也必不是全然一体的,每一个分弦时必定要断些,轮指也应该缓慢沉重,意在体现白马驮经时的步履艰难,长途跋涉。如此,形象感提升起来了。这一段时我个人认为最妙的一段,佛教中讲的人的五种触法在此似乎都得到体现。接着到了最深情处,双轮的合音更是将全曲推向一个高度(见谱例6)这里便是深情流露,此时力度更应该加大,要求手掌也要大力张开,用关节推轮向前滚,就好似人马俱疲时,一泓清泉展现在眼前一样,从而倍添动力。这里运用的是双弦轮,要求的是四个手指不能放得太开,尤其“食指”的回收动作不可少,频率要比单弦慢一些,关键控制大指的音色和音量,用大指的左偏锋轻轻的双挑弦。用简单旋律(或三度和音模进)带动双弦轮,在音乐里增加双弦聚合度。(见谱例7)紧接着是三勾轮,和弦配四六和弦级进, 像是在翻越层层叠叠的山峦无穷尽。而后出现一小段技巧难度,右手勾弦与左手带弦外加二弦金关系调离掉音,轻而易举地渲染了一种道路风景。(见谱例8) 这一山翻完,就是前面各种花式再现了,像风景就此停驻一样,画面感由动态地马不停蹄的艰辛转化成了一种驻足欣然的静态风景。流连了如此多美景,此刻正应该是缓息的时候。

(三)应用的表达手段

轮指断断续续,轮只需要运用正锋来弹,这样轮值声音才能圆润饱满,有较强的颗粒性,采用中锋指位,手腕需要辅助手指運动稍稍向上运动,右手背保持与面板垂直的角度,这样有利于调整无名指和小指的触锋角度,不时加入单弹单挑以及拉弦的技巧,ⅠⅡ弦配合默契,像是一个陈述一个追忆,不断烘托陈辞,又将人带回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去。由一个A段的再现后进入尾声,这与老先生的《天池》有异曲同工之处,三点轮,如小跑的马蹄踩着泛音的点将人带入遐想,(见谱例9)如小跑的马蹄踩着泛音的点将人带入遐想,渐弱至无声,最终以一个分弦了断全曲。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将能够在这样一首曲子中不运用太多的主题,只将一个主题改变重合,而使听众听觉上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好似全曲全然不一,但整条思维主线又如此熟悉。这便是轮指的技法魅力。从佛教中来讲,要求这首音乐必须得有空灵感,那么泛音在此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而其与右手不同的手指配合出来的效果也值得考究。虽然轮指在曲中时断时续,但乐手带给听众的一条无形的线是不可以断的。这就需要多练习。

(四)《白马驮经》的宗教特点

这不单单是佛教音乐的魅力所在,佛教音乐总体来说就是缓慢平和,清新脱俗,超凡入圣。以五音为主很少有声调和降调。基本上是用C,D,G调,很少用到F,E,B,A调。再此《白马驮经》采用的是E调式,是佛教音乐中较少采用的调式。之所以采用这种调式,主要是因为在琵琶这门乐器上,用E调式所表现出来的音既清亮,但不似A调那么高亢,又低沉却又不似C调那么松弛,那么在表現高、低两个度上,E调表现的相对独立、清高,又不失婉转。佛教音乐曲首和曲尾遥相呼应,曲子中的差异多出先在中间段落,节奏感很强,以2/4、4/4拍为主,比较特殊的3/4、6/4拍也有,衍生于民乐又由局势带进寺庙,师父们重新创作再由居士传到民间。和声基本上以大河县为主。尤其到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四句为一组,梵文唱,有五字体和七字体之分,有八句复唱,四句复唱。而刘老先生的这部作品里面,仅仅借鉴的是单一的佛教元素,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启迪,对宗教意境的挖掘与开发。

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当代音乐大多奢华繁琐,而以琵琶音乐来说,大家都以“快、狠、准”为“弹资”来判断一个乐手的好坏,而真正内心或是灵魂上的无形的东西,人们对其精神要求则越降越低,音乐甚至艺术都是一种精神产物,不然怎么会让人耗费能量去表现它。我们始终应当本着一个能够震动心灵的目的来完成音乐,演奏音乐,创造音乐,在能够体会音乐的基础之上再来操练它。“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本身所蕴含的能量不仅仅能满足一个时代的人或是某一类人,而是它的光辉散发的魅力始终能波及一代又一代人,一类又一类人的内心。《白马驮经》是一首十分安静的曲子,浮躁的人是无法体会其内在玄宗的,表象上描述白马所驮的经书跋山涉水,但内在不就是召唤每个人这一生奔波劳碌最终“看破,放下”的坦然和淡定吗?值得一谈的是此曲中老先生未用太多的杂难技巧,除了为了表现空灵所运用的泛音以外,一切都是最基本最朴实的精华了。琵琶声,见不着摸不着只能听,其属性为“虚”,为了传承非往“实”里说,于是“言”把琵琶管理起来。说不清楚就“书”,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文字又把琵琶管理起来。琵琶“说”清楚也“写”清楚了,这块木头还是不出声。

文化,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能力、品味、容量及其记忆方式。我们要将文化的涵养运用到琵琶中来,就需要我们透析文化现象,透析琵琶。如何将文化现象解读开来,依依落入琵琶技巧中去,这正是我们这些专业乐手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我们的琵琶就有了思想和灵魂,我们作为乐手的造诣也就会提高。我们聪明人常把非“言”非“书”的模仿记忆的“琵琶第一课”遗忘了。手只听命于“言”与“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结果很可能落得个昏昏而弹琵琶。发掘琵琶的特色,吻合于文化事实,这是我们现在需首要考虑到的,不能够为了弹琵琶而弹乐曲,我们更要从中得到延伸和领悟。演奏这首《白马驮经》,我们就不仅仅能够从中体会到“白马驮经”的这个故事陈述,更加引发了我们如何对待这个世界,该具有怎样的品性。坚韧,等待,劈除浮躁,扎扎实实的将生命的过程沉淀下来,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这正是文化传承所想带给我们的,如何养心,如何让人民优秀起来,如何让这个民族优秀起来。

“言”琵琶,“书”琵琶,还有一个“弹”琵琶,三个环节三种语境,相互间只能沟通绝不可替代。“言”与“书”尚可操作,唯有“弹”如何达到老庄“不言不教”,这正是本话题最难明之处。此曲轻缓沉着,如一泓清泉注入人心,涤荡灵魂。这或许就是老先生“看破,放下”的表现,做此功德一曲以慰世人。这正是一个风向标,指引我们琵琶音乐甚至整个乐界,整个艺界都返璞归真,直面内心,而作为一名小小的乐手,由从此曲演奏好开始,将努力真诚地为所做行业创作更多朴实动人之作。

参考文献

[1]王琛.简析劉德海琵琶作品[J].大众文艺,2011(21).

[2]劉德海.每日必弹 琵琶练习曲,2009-3.

作者简介:杜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刘德海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 他改编的《十面埋伏》余韵绕梁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两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天鹅》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
四弦道尽人生路,乐在其中爬坡人”
浅谈刘德海新编琵琶曲《十面埋伏》
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特点
论刘德海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性
琵琶曲《陈隋》的创作分析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