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药物治疗分析
2015-07-04陈桂春
陈桂春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药物对降低眼压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10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原發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针对患者病因临床用药治疗,总结临床资料。结果药物治疗后患者眼胀症得到缓解,药物治疗前患者眼胀评估分为37.75-3.35,治疗后评估分为25.55-2.3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结论 临床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指不伴有眼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其他眼部改变,在前房角始终开放的情况下,眼压升高引起视乳头萎缩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本病具有遗传因素。2011年1月-10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针对患者病因临床用药治疗,治疗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0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针对患者病因临床用药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17-55岁,患者平均年龄45岁,患者临床符合下列标准,.通常双眼患病,但发病时间和程度不一。发病隐匿,进展缓慢,不易察觉。少数患者可有轻度眼胀、雾视、头痛,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眼压升高,眼压波动幅度大。出现青光眼性视乳头损伤,包括:盘沿局限性变窄或缺失,特别是在上、下方盘沿。视乳头凹陷进行性扩大。视乳头或盘沿浅层出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当视乳头杯盘比>0.6或双眼视乳头杯盘比值相差>0.2时为可疑损害,应进一步检查或随诊。出现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包括:相对性或绝对性旁中心暗点。不完全或完全的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弧形暗点。环形暗点。鼻侧阶梯。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前房角为开角。大多数患者为宽角,但部分患者为窄角[1] 。
1.2方法 采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开角型青光眼,口服首量250mg,每日1~4次,维持量应根据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决定,尽量使用较小的剂量控制眼压;一般每日2次,每次250mg就可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数据资料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药物治疗后患者眼胀症得到缓解,药物治疗前患者眼胀评估分为37.75-3.35,治疗后评估分为25.55-2.3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碳酸酐酶抑制药通过与碳酸酐酶可逆性、非竞争性结合发挥其主要药理作用。碳酸酐酶催化细胞内H2C03的产生,碳酸又分解为H++HCO 。虽然体内含数种碳酸酐酶同工酶,但人睫状体内主要含对磺胺敏感的C型同工酶,即同工酶Ⅱ。CAIs减少房水形成的可能机制是抑制睫状体内碳酸酐酶的活性。睫状体上皮内重碳酸盐的产生在房水生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重碳酸盐和氯离子是房水中存在的可估计浓度的阴离子,Zimmerman等发现乙酰唑胺可使进入狗眼后房的重碳酸盐减少约50%,而进入眼后房的氯离子无明显改变。根据这一些观察,研究者们认为,重碳酸盐与CAIs抑制房水生成有关。CAIs也减少钠离子进入眼后房。由Na+-K+激活ATP酶转运的Na+是新形成的重碳酸盐的阳离子。抑制碳酸酐酶或Na+-K+激活ATP酶都可使进入后房的Na+减少。此外,同时抑制碳酸酐酶和Na+-K+激活ATP酶对房水产生的抑制作用并不比分别抑制每种酶的作用大[2]。液体从睫状突基质流入后房需要几种离子经上皮细胞移动。推测Na+、HCO 和 C1-是参与房水分泌的主要离子。Na+可通过扩散或Na+/H+交换系统从基质侧进入无色素上皮细胞。因为Na+同时也被Na+-K+激活ATP酶依赖系统从色素上皮细胞内运入细胞间侧管,故细胞内的Na+保持平衡。HCO 由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水化成碳酸,及碳酸分解而成。Cl-通过目前尚不清楚的机制进入细胞问侧管,这样可平衡一部分已运到侧管内的Na+。由于上述离子进入细胞间侧管,使侧管内渗透压增高,吸引水分向侧管内流动。因侧管的基质端由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密闭,液体大量流向后房,形成房水。 CAIs除可减少重碳酸盐形成外,也可改变细胞内的pH,结果引起Na+-K+激活ATP酶的活性改变和Na+移动受限。因此抑制睫状体内的碳酸酐酶可减少重碳酸盐、钠离子和液体向后房移动,使房水生成减少。
全身应用的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 口服容易吸收。血浆峰值出现在服药后lh,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口服500mg的血浆峰值为30μg/mL,tl/2为2.4~5.8h,药物峰值维持4~6h。最大降眼压作用出现在服药后2~6h,降眼压作用持续7h以上。静脉注射500mg,2min出现降眼压作用,l5min达高峰,维持4~5h。口服缓释胶囊500mg,血浆峰值出现在用药后3~4h。血清水平保持在10μg/mL以上达10h之久,降眼压作用出现在用药后2h,达峰时间8~12h,持续18~24h。
乙酰唑胺作用于睫状突引起房水生成减少。分离的睫状突对应用的乙酰唑胺产生直接反应。说明一旦角膜渗透受限的问题被克服,局部应用乙酰唑胺可产生降眼压作用。应用乙酰唑胺后可使重碳酸盐转运最多减少50%。其减少房水生成的幅度基本上也是50%。此后,即使增加药物剂量亦不再进一步减少房水的产生。说明约40%~50%房水的产生不需要碳酸酐酶参与。这可解释某些对本品无反应病例,如房水排出通道阻碍已严重至不能运走正常房水分泌的一半时,本类药物就无效。乙酰唑胺也作用于红细胞和肾脏,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一些作者认为代谢性酸中毒可增加乙酰唑胺的降眼压作用;而另一些作者认为长期应用乙酰唑胺所引起的许多不良反应都与酸中毒有关[3]。应用乙酰唑胺治疗后,尿中排泄的枸橼酸减少,使一些患者出现肾结石。应用乙酰唑胺后K+分泌增多,因此对服用其他排钾利尿药的患者可增加发生低血钾的危险。
由于乙酰唑胺对肾脏的作用,并增加HCO 从尿中排泄,产生碱性尿。这种尿 pH的改变有利于乙酰唑胺的排出,因为在碱性环境下大多数药是以水溶性离子状态存在。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对各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的短期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药物,对严重虹膜周边前粘连及外流通道显著损害病例无效。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对开角型青光眼的各期,如单用缩瞳药,肾上腺素类及β受体阻滞药不能控制眼压,并用本品治疗可使其中约60%病例的眼压得以控制。虽然噻吗洛尔和乙酰唑胺都可抑制房水分泌,但两者联合应用有降眼压协同作用。噻吗洛尔对人入睡后的房水分泌无影响,而乙酰唑胺可减少入睡后的房水分泌。正常人人睡后房水生成减少60%,乙酰唑胺可使夜间房水生成率再减少24%。因此,就寝前服用乙酰唑胺降眼压作用较好。
参考文献
[1] 杨洪涛,张宇新 .老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复合制剂个性化治疗效果.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 2992-2994.
[2] 李始群,陈月梅,许碧霞,冯婷,戴香,关文婷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治疗临床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08: 480-480.
[3] 周丽霞,许娜 .恶性青光眼诊断与治疗特点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3,19: 24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