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老师”
2015-07-04武汉市汉阳区中铁大桥局集团幼儿园
■ 武汉市汉阳区中铁大桥局集团幼儿园 胡 华
环境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老师”
■武汉市汉阳区中铁大桥局集团幼儿园胡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农民要及时播种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良好习惯养成的起点应该是学前教育。为此,我园多年来开展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实践,制定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生活守则》,绘制了与之相配套的《画册》,构建了富有园本特色的养成教育课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深深地感到,环境的创设过程也是落实养成教育课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重点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二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潜移默化的物质环境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实践可能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物质,没有物质的环境是空洞而贫乏的,而物质质量的高低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成人尚且如此,各方面发育还未完善而模仿力强的幼儿,其行为、思想、人格的建构更是依赖于物质这一因素。然而一成不变的物质环境,也难以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创设富于人文的、多变的、互动的物质环境以吸引幼儿,影响改善其行为习惯。
1.创设富有人文色彩的幼儿园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幼儿园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地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同时也是文化的理念,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园所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我们试图营造一种氛围,努力做到让墙壁能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我们首先注重做好“四个利用”,凸显园所文化。“四个利用”即:利用幼儿园橱窗展示师生养成教育成果;利用各班级“家长园地”,创建班级特色;利用走廊墙壁悬挂《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画册》,宣传身边良好行为习惯;利用各种温馨的标语牌,对师生、家长进行提示,规范幼儿的言行,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自觉形成。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最显眼的位置展示《幼儿生活守则》的文本内容,让教师和家长以及进入幼儿园的每个人,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宗旨,关注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的特色,认识到开展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在幼儿园上下楼的走道上,我们还将幼儿守则画册的部分内容制成宣传版画悬挂起来。每到家长接送孩子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宝宝,这条你能做到吗?”“妈妈,这个小朋友在洗手,我也会洗”“这位小姐姐在干吗?她们做的对吗?”通过一幅幅养成教育系列主题画,提醒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做起”。
在幼儿园“养成教育”橱窗里,分设了“养成新动态”、“教师说养成”“家长谈育儿”等栏目,通过这个平台,展示班级亮点,促进师生交流,吸引家长参与。精心布置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处处都设有文明礼仪、保护环境等行为标牌,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楼道里张贴“轻声慢走过走廊”、“别碰我,我怕脏”、“请讲普通话”等提示牌等,处处为幼儿提供了形象逼真的情景示范,时时提醒着孩子、教师、家长。这些环境不断与幼儿、家长的互动,让教育更有实效,对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园所文化氛围。
2.创设富有特色的班级小环境
环境是幼儿耳濡目染的教育介质,是幼儿自然成长的良师益友,环境的创设更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使幼儿园的空间突显养成教育的价值。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同,各班养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有的班“明星宝贝”栏中开设了“我有好习惯”专栏,有的班级将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幼儿生活守则》内容制成幼儿看得懂的表格,每天教师和孩子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评议。也有班级将《幼儿生活守则》部分内容编成好听的儿歌,并配上有趣的图画,贴在活动区里,幼儿随时点着儿歌大声读出来。有的班级还将守则内容分阶段、分重点的布置在班级心愿墙上,做到不断提醒,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了幼儿兴趣。优美、富有童趣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既能让其欣赏,接受美的熏陶,更能通过富有寓义的画面无声地指导,教育幼儿的言行,因此我们还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融入到班级日常生活环境的创设中,如:在活动室布置一幅幅洗手、洗脸、进餐、不乱扔果皮的画,让幼儿在欣赏画的同时,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鼓励幼儿学一学,做一做,这样幼儿就会轻轻松松接受洗手、洗脸的卫生教育,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在小班,为了让幼儿午睡时把小鞋子摆放整齐,在每个孩子床前画一双小鞋印,它无声地提醒孩子们睡前要把小鞋放整齐;在中班布置“正确坐姿、站姿“的示范图;在大班,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如何做好值日生“。在盥洗间贴上等候排队的图案,在美工角贴上纸屑扔进垃圾桶的标志。游戏时可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教室里的各种标识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有的班收集纸盒、饮料瓶制作文具墙,引导幼儿从小树立勤俭节约、废物利用的意识,养成用完文具要物归原处,有序摆放的习惯等。在此,环境的教育作用尤为突显,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可以实践的情景和空间。
二、无处不在的精神环境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氛围基础
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但物质所呈现出的精神层面的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具有推动力。教师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实施的教育,形成的与幼儿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幼儿能够感知到的教师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否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
教师,作为幼儿环境育人中的能动要素,是幼儿心目中模仿的偶像,教师率先垂范的言行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幼儿,启迪幼儿,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对爱模仿的幼儿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只有教师的以身示范,才能以教师良好的行为来陶冶幼儿,榜样的作用胜过简单枯燥的说理。
作为教师更要有耐心,善于发现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点滴进步。幼儿的行为一但获得肯定,就会立刻得到强化,因此,教师不能吝惜表扬鼓励的语句,当幼儿稍有进步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让幼儿感到激动、高兴。在这一体验后,幼儿会想到继续这样,又会得到表扬,如此反复,会使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产生良性循环,可以较迅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幼小的儿童,越需要成人的关心、爱护。对于幼儿,教师除了满腔的热爱,还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教师因所处的位置,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如果一味高高在上,简单规定幼儿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不利于幼儿自觉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好老师应该常常弯下腰,蹲下身,成为幼儿身边的“小伙伴”,倾听幼儿的心里话,了解幼儿的想法。
幼儿良好行为的建立不是凭空就有的,它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游戏正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小的孩子非常喜欢参加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模仿、想象,它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学会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在角色游戏当中,孩子们为了角色分配起了争执,在结构游戏中为了玩具争吵……如何让游戏进行下去呢?在这里,教师只应是一个旁观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当矛盾出现时,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当大家一致同意解决方案时,游戏不仅能玩下去,幼儿也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幼儿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对环境具有能动性,因此,任何事情都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它既不利于幼儿发展,也剥夺了幼儿改造身边环境的权利。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喜好,要求来创设、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而幼儿也在与教师亲密、平等、和谐的交往中,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从而获得自信,形成其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交往能力。
2.丰富多彩的课程实施是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途径,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养成教育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为了使养成教育目标变得显性、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养成教育实施成为幼儿教育的常态,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自主的、人文的、发展的《幼儿生活守则》,并将《幼儿生活守则》中的内容与幼儿园的主题探究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幼儿园养成教育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养成课程本着以帮助幼儿实现快乐成长和发展为宗旨,引导幼儿自主地建构自身行为习惯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贴近幼儿生活、贴近幼儿各年龄段、贴近幼儿最近发展能力,让幼儿在遵守幼儿生活守则的前提下,有质量、有效地生活、学习。
3.协调一致的家园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石
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日本教育家曾说:家庭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学校、家长是孩子习惯培养的老师。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这个最自然的环境中,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不容忽视。然而,现代家庭教育还不尽人意,存在许多不足,在现实中家长对幼儿在家行为表现与生活规范感到棘手。许多家长常常提出类似的疑问:“我的孩子冷漠、没有同情心该如何是好?”“我的孩子行为不礼貌、说不好听的话或打人、打架怎幺办?”“我的孩子不肯刷牙、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怎幺办?”“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但回到家却胡闹、爱哭、偏食、不收玩具”……这些家长一方面有诸多的疑问,一方面又非常忽略幼儿行为细节。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协调、一致的问题。为使家庭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形成互动的、循环的共育模式,保证幼儿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得以固化,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亲师约定》,让家长明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标准,更好地帮助家长与老师达成一致的教育行为,提高了家长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水平,保证了幼儿园与家庭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和可能性,也促进了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的进一步升华。
(2)加强宣传,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转变到首先关注孩子习惯养成上来。有针对地给家长们提出建议,有目的指导家长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着推动作用。幼儿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更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指导、关心、每位父母都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让幼儿在家庭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学习,从家庭成员的身上汲取营养。但目前,由于家长的素质参差不一,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正确、可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等多渠道的家园联系环境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育人目标,使家长自觉、主动采取措施,配合幼儿园教育,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3)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形成幼儿园、家庭齐抓共管的氛围。如以节日教育为契机,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参与、实践、感悟。通过新年、元宵节、植树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每年“三?八”节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件事(捶背、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做一件玩具送给同伴;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感恩节让幼儿对自己的亲人说感谢的话等等。幼儿在家园共育的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在养成良好习惯养成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不少家长在联系册中写道:“看到孩子们能够友好的在一起游戏,由衷地感谢老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我们非常赞同”。
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历被动—主动—自动的过程,环境在此过程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怎样提高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应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和美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让环境真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老师”。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