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如美文
——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2015-07-04武汉市第一中学
■ 武汉市第一中学 周 梅
好课如美文
——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武汉市第一中学周梅
文章是艺术,课堂也是艺术。均为艺术,故两者颇有些相似之处。
一、目标明晰,详略得当
好课如文,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文章必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有抓住这个中心展开,才能做到一览众山小。一节好课,教学目标一定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明。围绕目标与重难点,充分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分析思考。目标之外的内容,简化处理,或一带而过。如果每节课突破重点,达成目标,不愁课堂不高效,不愁学生无收获。
一位教师在执教《雪》时,三维教学目标设置准确。其知识与能力目标设定为: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品味语言,理解优美语言中的深邃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理解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根据教学目标,确立含蓄隽永的语言和悠远深邃的情怀是文本学习的重点。教学目标可谓是切中肯綮。这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具体生动的材料教育引导学生丰富和饱满心灵世界,在学生心灵注入“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起承转合,条理清晰
一篇文章杂乱无章,让人不知所云,何以领略其美妙?课同此理。教师在授课时也需条理分明,逻辑性强,特别语文课,不像数理化,几大题几大块而已,它像一块拼图,零零碎碎的构成,不注意之间的起承转合,不让内容环环相扣,只能乱七八糟,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完成整体目标。
因此,语文教师作为执教者对每一个问题必须做到严谨科学。要选准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诱导性问题的点,做到有的放矢,绝不随意而问,应该选择一个点逐步地向下深挖,形成问题扣着问题,从而使整个提问环节显得有条理。问题的语言也需精心思索,巧妙安排,力求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笔者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紧抓一个“退”字,提出了“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是怎样退的”、“烛之武退师的结果如何”、在疏通文言知识之后,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执教《归园田居》一文时,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归”字而问,一连发出了“诗人从何而归”、“诗人为何而归”、“诗人归向何处”、“诗人归去如何”的四个问题,层层推进。四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反应异常激烈,很多同学都按捺不住激动,带着问题迅速在诗歌中寻找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解决了四个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三、方法多样,灵活生动
好课如文,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好文章是有技巧的,比如: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调用象征对比与描写等手法。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期望达到艺术的表达效果,可以尝试着把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及多媒体课件引入到教学中,给课堂插上艺术的翅膀,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灵活生动。
导入新课,可巧借故事,引用诗文,播放乐曲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品析内容,可插入视频,绘画描述,分角色朗读,编演课本剧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明晰主旨,可采用辩论竞赛的方式促进理解的深化。
笔者在执教《雷雨》一文时,我提前让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又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同学们观看了影片,又让几个同学简单地扮演了剧中的一段课。最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我将全班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全班立刻炸开了锅,纷纷举手,在剧本中一一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其中有一个同学的辩论引起了全班的震动,她说:“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已经不爱鲁侍萍了。资本家周朴园能像司马相如携卓文君私奔,能像焦仲卿那样为刘兰芝而‘自挂东南枝’吗?显然不能!三十年前,侍萍年轻漂亮,娴熟有佳,对男人有一种吸引力,这个时候的周朴园对鲁侍萍心生的是一种爱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而且周朴园是公子少爷,玩弄一个侍女轻而易举。如果说周朴园对侍萍有刻骨铭心的爱,那他不该始乱终弃,所以他的爱是一种虚伪的爱,玩弄的爱,根本谈不上什么刻骨铭心。现在的周朴园见到鲁侍萍的的情感确实复杂,因为一是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二是他坚定地认为鲁侍萍的出现对他来说是一种名利上的威胁,因此他显得惶恐,由此证明了他的情感的虚伪和为人的阴险。”
笔者在执教《祝福》一文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正方代表“自杀”,反方代表“他杀”,正方代表大致认为,祥林嫂的死与其自身的麻木、愚昧有很大的关系。她原本对生活有着希望,但经历两次出嫁、阿毛早夭、对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的人生惨景之后,她的精神最终趸入了绝望,丧失生活的信心,于是选择自杀。反方代表认为,是现实社会吃人的结果。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她的婆婆,还包括知识分子身份包裹的“我”等都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杀的凶手。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问题的设计最好充满悬疑,悬疑性的问题最能悸动学生的心灵。
四、饱含情感,语言优美
美文必文质兼美。文,即指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枯燥干瘪,学生必会昏昏欲睡,毫无兴趣。教师可根据个人性格和性别,确定我们的教学语言风格。女教师可学习毕淑敏的生活情趣语言,男教师可效仿钱钟书的幽默与风趣,体现睿智之美。知识渊博的老师,可旁征博引,典雅厚重;干练利索的教师,语言突出简洁大方。有的老师说话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有的老师语言如澎湃大波,涤荡学生心海……
不过无论何种风格,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中注入了情感,要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真挚亲切的感情感染人、打动人,能够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境界。有激情教学的老师,才会有激情学习的学生。教师的激情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老师丢弃了情感,前后全一个语调,课堂语言自然苍白而乏味,学生听了几句定会困顿万分。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要讲究主次之分,详略之别。教师必须高屋建瓴、通观全局,注意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