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作(创作谈)
2015-07-03惠雁冰
惠雁冰
1992年,我从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年年岁岁,周而复始,一去23年。现在想来,往事历历,恍然如昨。在此期间,我也写了不少东西,大多都是对当代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的追踪与评论,也曾获过一些大大小小的科研奖励。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内心中总有一种情结在隐隐发力。尤其在夜深时分,这种声音渐行渐近,越来越响。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作为一个始终在文学阅读中采撷诗意、盘点人生的大学教师,能不能自己也写点东西?哪怕先写一些随景赋情的小散文?但这种想法常常经不起高校中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评机制的考量。偶然有点私人性写作的想法,也马上在接踵而至的杂事中随风而逝,终成泡影。
2013年深秋,我多难的母亲在病痛的长期折磨下溘然而逝,我第一次感受到人伦链条被命运无情斩断的悲情。面对离城20里地的黄土塬上的孤坟,面对寒风中簌簌作响的灵幡,我猛然意识到应该为自己的母亲写点什么。在守孝的7个周内,我把家中的旧照片一一翻出,从中仔细辨识着母亲走过的条条履痕。我的父亲也不顾睹物思人的苦楚,将母亲的坎坷一生悉数道出。就在窑洞中用几块木板临时搭建的小床上,我完成了这篇2万多字的散文,也算一个儿子完成了对母亲的最终告别。可能因为叙写对象的特殊性,我仿用了著名作家林白一部小说的题名,将这篇散文命名为《一个人的战斗》。
在文学观方面,我特别认同铁凝的一个观点: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能刻绘出这个时代的表情、表情的力度及其丰富性。尽管,我是一个文学园地的初学者,但我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力图通过我母亲的一生,尽可能地表现出历史的温度、生活的广度与人性的厚度,从而接近为时代刻绘表情的写作目标。即使差之千里,我亦当奋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