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党报群众工作探索

2015-07-03宋开文

新闻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宋开文

摘要 党报群众工作路线是落实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同时社会热点频发的语境下,党报应创新性开展群众工作,注重多渠道倾听群众声音,并适时发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探讨如何从机制上长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 媒体融合;党群桥梁;调查报道;热点引导

当前媒体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新环境?社会转型期,矛盾多,群众诉求多;多渠道发声,信息杂芜;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全媒体加速融合。这一背景下,党报如何才能发挥优势,搭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民声、民意平台,创新群众工作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呢?《四川日报》民情热线为在当前新的舆论环境下,党报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以新闻创新服务群众、做强舆论主阵地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为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历来重视群众工作,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2013年以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日报》更是主动作为,结合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和“走转改”活动,在新闻采编中更加注重倾听民声,突出问题意识,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介质,多渠道、零距离、全方位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赢得人民群众和广大读者的认可,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川日报》民情热线运行一年来,刊发专版50余期,稿件近350篇。其中《丰收稻谷堆成山,卖与不卖好为难》一组报道获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12月中宣部阅评对《四川日报》民情热线予以充分肯定。

一、成立群众工作部,开通民情热线,明确紧密联系群众的编辑方针,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日报》结合实际,主动作为,成立“群众工作部”,从部门设置上确保随时倾听民声。在时政社会部、区域中心、报网中心、总编室分设群众工作一、二、三、四室;由时政社会部主任兼任群众工作部主任,牵头落实群工部运行和各工作室线索分配、采访协调、报道执行等。

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群众工作部于2013年10月中旬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通民情热线(028)86968696。报社安排专人,每天值守民情热线、接收来信来函、梳理网上舆情,多角度、全方位地倾听群众呼声,接收群众意见表达。

《四川日报》民情热线定位于:上下沟通的桥梁、资源整合的平台、舆论监督的渠道、媒介融合的通路。

目前,《四川日报》“民情热线”已初步形成品牌,其中“民生调查”栏目已成为反映群众呼声、针砭时弊的重要窗口;“曝光台”、“问政四川”栏目成为不少部门开展工作的“监督岗”、“助推器”;“服务台”栏目针对读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释疑;“天府问计”、“微话题”栏目延伸传统媒体视角,传递了互联网上的八面来风,汇聚了民间智慧。

二、强化媒体融合意识,注重运用互联网倾听群众声音,全过程报网互动,实现报网的深度相融

全媒体时代,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党报要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注重运用互联网倾听群众声音,实现报网的良性互动。

民情热线运行一年多来,从线索来源、选题策划、采访写稿、编辑加工、社会反馈,整个采编流程均强化互联网意识。一方面扩大了倾听群众声音的范围,一方面强化了传播效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农业方面的事例。2014年5月,一名网友在四川日报网“问政四川”平台反映:古蔺县丹桂镇金华村实施的千亩黄花工程效果很差,种子全被村民扔掉,与预期效果相差极大。随后,被问政的丹桂镇在网络上进行了回复,确认部分事实并作出了解释。但是,当初为什么要发展种植?现在为什么造成这样的局面?问题该如何解决?——读者关心的问题,不能从简单的网络回复中找到答案。

为深入了解情况,民情热线派出记者前往现场展开实地调查,并于6月18日在“民情热线”版以《千亩黄花,种还是不种?》为题刊发报道。报道借助网络的迅速传播,引发读者网友广泛关注、讨论并建言献策,并引起了“黄花之乡”渠县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动关注。渠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只要当地有需求,可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渠县最大的黄花加工企业也致电报社,愿意到丹桂镇收购黄花并进行深加工,随后签下订单。一周后,民情热线刊发追踪报道《渠县古蔺有望共建川南黄花基地》。至此,这起来源于网络,由报纸深度调查,又借助于网络强化传播效果的“黄花战役”,效果圆满,传为佳话。

我们再来看一个教育方面的事例。2014年5月,四川日报网“问政四川”栏目有网友反映,在南部县一乡村,由于村小撤并,几十名孩子只能在简陋不安全的农家屋上学。

山区孩子上学难是个关注度很高的民生话题。持续10年的“撤点并校”好处多多,但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偏远地区部分孩子上学路程变远、寄宿制带来上学成本增加。有鉴于此,民情热线记者随即展开调查,刊发了《南部县47个山里娃明年哪里上学》的报道,并在网络上征集读者意见。根据相关读者的意见建议,经深入调查后记者又刊发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何左右为难》,进一步提出农村学校如何科学布局的问题,引发巨大舆论反响。四川省教育厅对此明确表示,“撤点并校”中凡多数家长反对的不得撤并,同时对农村学校如何科学布局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报道在报纸和网络上同时赢得了持续关注和广泛欢迎。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开放、互动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报网结合的传播方式能够进一步强化报道的传播效果;而随后报纸的深度调查,以及具备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又具有加速问题解决的优势如此一来,便能够实现报网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三、突出问题意识,针对群众反映的切身问题开展舆论监督,着力探索事物运行规律,促进从机制上解决问题

作为党报,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紧密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四川日报》民情热线突出问题意识,以具体的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用更接地气的方式,直接反映群众诉求,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曝光,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有效疏导了社会情绪,化解了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舆论支撑。

(一)个案报道,“立竿见影”化解矛盾

《心里不情愿,也要买保险?》一组稿件,关注合江县农民“被保险”的现象,引起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被《人民日报》转载。按照四川省相关部门的初衷,向农民推广小额人生险和生猪险,本意是帮助农民抵御意外风险。不料在实际工作中合江县有关部门违背群众意愿,出现分指标、派任务的“乱象”。事件经民情热线曝光后,合江县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2014年1月8日刊发的《百亩良田堆弃土,往后种粮咋个办》,报道了井研县研城镇宋高山村用良田堆工程弃土,引发村民忧虑。报道见报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停止作业,着手复垦,赢得村民欢迎。

2014年2月19日刊发的《修湖本是利民事,村民为何有怨声》,报道了金堂县赵家镇碧山村因新修人工湖,水面接近附近三户群众住房,给群众生活带来安全隐患。报道后,当地立即与村民就搬迁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

2014年10月15日报道的《新建小区为何无人管?》反映了一个上万人的新建小区,在长达一年的时间,社会公共事务居然找不到该去哪办理,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见报当天涉及的省司法厅主要负责人召集相关单位开会研究,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由于情系人民群众,采访深入扎实,报道客观公正,这些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报道,有效促进了问题解决,及时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二)共性问题,“循循善诱”,促成长效机制的构建

除了单个的个案,民情热线尤为注重从群众的呼声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立足于从机制上促成问题的根本解决,推动社会进步。

2013年12月9日,乐至县高寺镇一农妇江委托丈夫给民情热线送来一面绣有“爱的使者、传媒先锋”字样的锦旗。原来,该农妇遭遇一起医疗纠纷,但碍于高昂的鉴定费难以判明责任,从而使问题久拖不决。民情热线介入采访后,不仅帮助医患双方达成了共识,也催生了当地卫生部门建立医疗纠纷基金的构想,确保从机制上长效解决类似问题。

2014年3月26日民情热线刊发稿件《社区书记妻女违规领低保带“人情味”的处罚能否服众》,对犍为县一社区书记及其家属违规领低保进行报道后,引起了四川省民政厅的高度重视,不仅使当事人得到了应有的处罚,还促成了在全省建立新的低保申领机制。4月2日《看一次病为何反复出院人院》报道了患者在岳池县中医医院看一次病却被要求办理出院再人院手续、从而增加了门槛费的遭遇后,医院上门向患者道歉,该县卫生系统展开逐一检查,并重新设计相关制度,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民情热线运行以来,不仅强化了报纸的舆论监督报道,更进一步树立了党报服务群众的形象,增加了党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2013年12月20日,中宜部《新闻阅评》第273期以“四川日报‘民情热线架起党群连心桥”为题,从“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真心为群众分忧解难”、“配合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基层干部多办实事”、“巩固走转改成果,推动新闻报道自身的改革改进”等方面,充分肯定《四川日报》的“民情热线”专版和专栏报道。

四、注重版面包装,加强整体策划,以鲜明的版面语言打造立体品牌形象,满足读者阅读期待

从碎片化的信息来源中,由小而大,由浅而深,从采编全过程加强整体策划,并充分运用丰富、优质的版面语言予以呈现,使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这是民情热线自开通以来一以贯之的编辑思路。

2013年ll月刚入冬,甘孜州康定县甲根坝一位小学校长打来热线反映他的苦恼:高海拔地区给学生的200元过冬补贴应该如何用才好。原来,校长的苦恼源于四川省当年新增的民生项目之一——在高海拔民族地区,给予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年200元的取暖经费补助。接到这一反映后,大家认为,帮助某层落实好党和政府这一惠民政策,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关注度的问题,应该做一组策划,对问题的成因作些探讨,为如何用好这笔钱出点好点子、介绍点好经验,例如,当安装长期的取暖设备资金不够时,采取哪些应急办法使取暖效果更好。

经整体策划后,系列报道《这200元该咋用,校长犯了愁》,从小学校长的苦恼人手,对高寒地区学生如何取暖进行了,深度探讨,社会反响强烈。该报道引起四川省委主要领导重视,批示要求甘孜州要着力解决此事,促成了问题的长效解决。

2013年9J月,正值秋收。宜宾市兴义县一名群众写来信件,反映丰收后遭遇卖粮难的烦恼,记者据此写了一篇稿件。稿件到夜班,值班领导看了后,认为值得深度挖掘。经商议策划后,民情热线立即安排记者实地采访,记者深入种粮大户以及国家和省级粮食收购和种植部门调查,形成的《丰收稻谷堆成山,卖与不卖好为难》一组报道,促成了相关部门提前肩动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题。这组报道被评为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版而呈现方面,民情热线专版基本固定在每周星期三的第五版,平常有及时性稿件时,在其他版而统一打“民情热线”的标志推出。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特定的阅读期待。一位读者还赋诗一首对民情热线予以高度评价:四川日报民情热线,群众喜闻乐见;百姓知心朋友,每周都在期盼。

民情热线版面注重配发照片、图表,使版面生动活跃,大气美观。同时,针对一些带有典型性的报道,由编辑或记者撰写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的短评,给报道“点睛”,使版面更富有灵魂,丰富了版面形态。

五、民情热线现象对新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一)情系群众、服务群众,才有生存发展的持久动力

党报群众工作应将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统一起米,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认认真真向群众学习,踏踏实实拜群众为帅,情系群众、服务群众,党报才有生存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抓住热点、选准时机,才能提高党报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越是和群众利益关联度高的报道,就越能牵动群众的心,辐射而就越广,影响力也就越人只有“关注群众”,报道才能被“群众关注” 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无一是小事一党报要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必须准确地抓住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的热点、难点和实际困难,并适时介人和发声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三)客观凋查、建设性监督,在舆论监督中把好度才能收获实效

党报群众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舆论宣传维护群众利益,免不了要开展舆沦监督。必须认识到,舆论监督只是手段,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才是目的。新闻媒体进行舆沦监督,必须要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报道必须客观公正,监督要具有建设性。编辑出版环节尤其要注意把好关,把握好“时、度、效”的自有机统一。

(四)树立瓦联网意识、注重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强化传播效果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发展,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必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作为党报群众工作,要时时、事事具有互联网思维,要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主动从互联网上及时发现群众关心的热点,同时借力于互联网,使其传播效果得以强化要从采编全流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党报舆论引导能力。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