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事争伦理
2015-07-03叶铁桥
叶铁桥
姚贝娜,33岁,死于乳腺癌。
斯人已逝。在这个年轻歌手的身后,留下了不曾料想到的争议。一个新闻系学生愤怒地写下《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非原题,转载时被改成此题,以下简称《记》文);一个可能是医务人员自称“淼哥”的人斥责记者是“秃鹫”,“毫无怜悯地盯着将要死去的猎物,就等第一时间扑上去”;一个记者抱怨兄弟媒体《深圳晚报》同行佯装医生助手进人太平间拍照。
前两者的发言,受到了来自新闻界的猛烈反扑。尤其是新闻系学生的《记》文,传播得非常广,受到的反击也更多更激烈,有人笑讽“新闻系学生坐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着同行前辈的伦理出错”,有人贬斥“囫囵乔枣地读了几本批判性著作,就开始反思社会了,字里行间,都是那种伪批判精神”
《深圳晚报》偷拍的做法当然要不得,随便搬出一个案例都能让该报无言以对。《深圳晚报》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1月18日凌晨发出“致歉声明”,承认“记者确曾进人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表示诚挚歉意”
事情纷扰至此,舆论场也无心表达哀思,伦理争议代替了致哀和追思,占据了言论广场中心位置。
每逢大事争伦理,成了新闻界面对突发情况报道常有的剧情。新闻伦理像幽灵一样,出没在重大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报道中。马航370事件,它出现在了丽都饭店——乘客家属在这里被逼访;鲁甸地震中,它出现在了记者的镜头下——极其悲痛的画面被传播;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它出现在了报道的标题里——“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上跑路”;外滩大火,它出现在了社交媒体上——当事人隐私被深度挖掘;如此等等。
新闻伦理成为焦点,这首先当然跟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的兴起有关,任何一个个体,可能都不如今天这么方便地发出监督媒体的声音。像新闻系学子的《记》文,写完后被转在了微信公众号“中传人生活圈”上,传播出现裂变式效应,很快就火遍微信朋友圈。在近期上海外滩大火及《人物》杂志庞麦郎报道争议等案例中,也多见众声喧哗:个体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发表评论,阐释对报道或支持或批评的声音,被迅速传播开来。
社会媒体工具的发展,正在造就一个媒介批评的新势力。媒体报道只要点燃了他们某方面情绪,随手置评就可能聚合起许多拥有同样情绪的个体,由此迅速形成舆论声势,迫使发出报道的媒体作出反应,像这次《深圳晚报》的道歉就是如此。
对于媒体而言,这是报道反馈前所未有的快和近的时代。
不论批评得对还是错,这些声音都值得认真倾听:当然,很多时候,错在媒体,确因伦理失范问题而导致受众出现恶感。但媒体有时候也觉得委屈,比如《深圳晚报》的记者潜入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这在他们看来也许是有新闻价值的时刻,是为了记录新闻的现场,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这样的新闻采制过程引起了家属的强烈反感,他们很生气,还要求删除照片,这就是媒体伦理失范的后果。试想,如果不是偷入,而是在各方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拍摄,拍摄过程也有足够的伦理考量,这种指责声还会出现吗?
所以,虽然抢新闻尤其是独家新闻,是媒体存在的重要基石,但关键是怎么抢,不能不择手段,也不能偷偷摸摸,新闻职业具有强烈的道德特征,新闻工作者必须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职业的道德维度,如果缺乏道德,必将在伦理问题上孤立无援地接受拷问。
还有一个因素容易导致新闻伦理问题,那就是记者的从众心理。在一个公共秩序意识尚未建立的社会,很多时候民众凑一拨就可以过马路;谁率先漠视公德,谁的后面就有追随者;这不仅是普通民众的行为,在新闻界也不例外。采访马航370事件的记者,如果你不屑于逼访,别人就可能会通过这种途径得手,自己陷身于被动位置。所以,常见的现象是,一旦有人开了先河,其余同行不但不谴责,反而一拥而上。
正是这种盲目从众心理,使得灾难事件中逼访层出不穷,每每这个时候,新闻的“最小伤害”原则完全被抛诸脑后,记者的同情心和保护受害者的意识全部遁形,采访中充满了令人厌恶的粗暴逼问。这当然值得批评。
当然,也不见得所有针对媒体的批评就都是对的。像这次新闻系学生对记者的批评,说“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我猜想,他们或许在医生宣布姚贝娜死讯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稿子”,“有哪位记者放下相机,去安慰一下痛失爱女的老人么”,“熙熙攘攘地拥挤在姚贝娜病房前的记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就输了”,这里面所折射出的对新闻工作的无知和误解,自不难辩驳,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为什么这样一篇在新闻从业者看起来错漏百出的文章,竟然会赢得那么多的叫好声,这说明,对媒体有这样的情绪,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甚至是这个社会一定比例的人。
新闻界对此的猛烈反击,有利于廓清外界的误解,宣示新闻业的内在追求和自身价值,无知和误解并不可怕,趁此机会,也有利于对社会其他群体作一次媒介素养的启蒙。
新闻界需要自省,需要反思自己在追逐一条新闻的过程中,是身处在伦理的阳光地带还是灰色地带;扪心自问当看到同行在违反伦理的时候,是在从众,还是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良心话,阻止别人的道德失范;“每个新闻工作者,不论是从事业务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应该有道德感和责任感,即道德罗盘”,“使批评家没有机会对报道提出质疑,这也是新闻工作者责任的一部分”,出自《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一书的这两句话,告诫新闻工作者要对良心负责,如果缺乏这种自省意识,每逢大事争议新闻伦理的状况,还将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