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 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
2015-07-02刘印华
刘印华
【关键词】《海底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2-01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题的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课文内容鲜活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语言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结构层次也很清晰。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令他们感到陌生的事物。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奇异的景色,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能更清晰、形象地了解海底的奇异景色。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利于教师激活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准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3.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造句。
4.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海底奇异的景色。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初步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2.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海底景色的奇异写具体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悬念导入
(多媒体演示海底全景动画)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本文的作者是怎样概括海底世界的呢?(学生自由、快速地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总结句)
【设计意图】信息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迷人的海底动画,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情境和教学内容设下悬念,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学新课。
(二)引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波涛汹涌的海面)
让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多媒体演示思考题1)句中的“依然”能否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多媒体演示思考题2)为什么海面和海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2.(多媒体演示海底声音的动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与声音有关的词。
(1)引导学生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窃窃私语”造句。
(2)引导学生画重点句“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与排比的好处;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造句。
质疑: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海底还有什么声音?
3.(多媒体演示第二自然段配音范读)
4.让学生品读欣赏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首先,用多媒体演示波涛汹涌的海面,创设情境;其次,用多媒体演示“‘依然能否换词”“为什么海面和海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两个问题,并让学生质疑“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再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窃窃私语”“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造句,将语言训练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恰当的练习对于巩固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自然而然地达到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教学目标。最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强化品读感悟教学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在学生迫切需要表达的时候,适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品析赏鉴的平台,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阶段小结,提示下文
(多媒体演示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动画)
提示:第二自然段描绘海底景色动静反差,静中有声,这正是海底景色奇异之处。而这些奇异的景色又是由海底丰富的物产所构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物产丰富这一部分的内容。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结束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海底动物活动特点的动画,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美好愿望,促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