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背景下高职涉农业专业土壤与肥料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5-07-02陈海生
摘 要:“土壤与肥料学”是与农林业生产以及与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土地面积日益减少、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指导高职学生认真学好该课程,培养学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自觉保护水环境与土壤资源,是新时期下依托水利行业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在“五水共治”背景下,我们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原理和技术。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加强了实验教学,动员学生申报和参加与“五水共治”有关的项目和课题。并实行体验式教学,以期激发学生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
关键词:五水共治;土壤与肥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S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8-152-02
浙江是著名水鄉,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5项。“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也是推进浙江省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1]。而“五水共治”中,治污先行。而治污的重点是治理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由浙江省水利厅承办,以水利水电职业教育为特色、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于2006开办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根据浙江省气候特点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确定了“特色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在知识结构方面,使学生既懂农业又懂水利,既懂农艺生产又懂农业工程;在操作技能方面,使学生拥有喷滴灌设计施工、园艺生产技术以及农业设施设计、管理维护的能力。2010年11月,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水利部“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
土壤与肥料学是与农林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关系[3]。在我校开办的设施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中,土壤与肥料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有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又有与环境治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实用价值。在土地面积日益减少、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指导高职学生认真学好土壤与肥料学课程,培养学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自觉保护水环境与土壤资源,是新时期下任课老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基于上述,我们在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作了一些改革。
1 改革课程内容
目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造成了农产品品质变劣,河道与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因此,土壤与肥料学课程的任务,除了研究如何营造农作物优质高产所需要的最适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外,还必须研究人类农业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土壤生产力、土壤生态功能、水环境及人体健康等产生的影响,并探索调节、控制、改善土壤质量和水环境的途径、措施和方法。与传统土壤与肥料学教材内容相比,我们增加了土壤污染与防治、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污染生态学等内容,在向学生讲授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湿地、植物修复等知识点后,着重就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土壤中有机物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工程进行重点阐述。另外,由于土壤中C、N、S、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亦关系大气、水环境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安全,所以亦安排学时就土壤非污染元素循环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重点阐述。学习此部分内容对学生更好理解“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掌握及应用基础土壤学知识来解决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本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土壤水分是本学科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在目前水资源匮乏条件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旱地土壤水分利用率,是目前引人瞩目的新课题。于是我们在讲授“土壤水分”这一节时,除了着重介绍土壤水分运动与作物吸水外,还及时将我国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的现状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五水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加强实验教学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土壤与肥料学课程实践性较强,必须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和野外的实验才能进行。我们学院的主管部门是省水利厅,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每年都从省水利厅申报成功很多与“五水共治”有关的项目,如“杭嘉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沟渠湿地工程学研究”,“浙江省饮用水水库消落带水环境效应及生态重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浙江省长潭水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我们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也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向省教育厅申报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通过上述途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化为自觉的行动。由于学生在课题申报和参与中直接接触到学科前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行体验式教学
我们尽量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首先我们在课堂中导入问题“什么是“五水共治”?”然后创设了“为什么要治污水”?“怎样治污水”?我们在详细讲解了“五水共治”的内容后,在课堂上放映环保纪录片“拯救生命之源”、“水问”,并播放了毛阿敏演唱的歌曲“找回鉴湖”,让学生认识并体验到治污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向学生导入了治污水的方法问题,在详细地向学生讲授“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概念时,重点介绍了基质和植物在降污中的作用机理,并带学生考察了位于浙江省台州境内的水流清澈见底的自然河道始丰溪,现场考察使学生明白了溪底的鹅卵石和细砂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生长于溪流中的水生植物如水杨柳、枫杨、狗牙根、落羽杉、蒲苇、五节芒对污水中氮、磷的吸附作用,以及溪流中的多次跌水充氧降污。最后将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人工湿地”的降污机理,针对自己家乡不同的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设计多种多样的降污方式。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五水共治、治污为先”的意义,毕业后自觉地投入到“五水共治”的活动中去。
4 结语
在当前浙江省“五水共治”攻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作为依托省水利厅的高职院校,更是要把宣传“五水共治”、实现“五水共治”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设施农业专业的土壤与肥料学课程,只有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壤与肥料学”是我校设施农业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不单单是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该学科原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土壤与环境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进入社会后更好地为实现“五水共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小代,水共治项目对流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低碳世界,2014(9):82,83.
[2]陈海生,吕乐燕,高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设施园艺”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31,132.
[3]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张杨珠. 《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4):22-24.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