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型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5-07-02聂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对策

聂勇

摘 要:加快创新型文化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和人才支撑,是新时期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在新的歷史条件下从推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先行;科学合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财政支持;内部突破,实现手段方法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方面开展高校创新型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创新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8-147-03

当前,创新型文化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各省也提出了创新的目标,并且明确提出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整体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创新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高校既是创新型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载体,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当努力加快创新型文化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和人才支撑,这是新时期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

1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有先决和先导的作用。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中,我们必须研究其创新的基本理念,尊重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才能够创造出先进的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1 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需理念先行 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诸如教育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创新理念等等,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保证先进的理念先行。众所周知,教育理念一般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浓缩出来的带有指向性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以精神和理念来激励师生,教育和规范学生。所以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状况,引入或借鉴先进的文化和人才培养理念,以实现发展目标为导向,科学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为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建设上,文化理念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许多堪称世界精华的文明结晶,一直对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创新理念作为引导和衡量创新校园文化和创新人才的镜子,它有赖于创新理念的反思性建构。

1.2 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要实现内外化的辩证统一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而外化是内化的归属和目的;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同时也受制于认识。在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提炼和总结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下而形成的,这些成果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是需要经过一个内外化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才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将理念导入到创新和培养的过程中,使得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能够为广大的师生所接受,并且可以自觉的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项内化外化统一的过程和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1.3 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紧随时代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在趋于一体化,但是这并不表示未来世界会有一种普世皆准或者唯一优秀的文化。这种一体化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化差异是文化创造的巨大推动力,各种文化在为别的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新的因素的同时,也为改善和提升自身的生态奠定了生机。校园文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是每一所高校发展过程中都必不可少的方面,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把改革创新理解为抓物质文明,而校园文化建设则可以理解为精神文明,两个都要抓,两个方面都要硬才行。改革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支撑,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为改革创新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校园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既要紧随全球化浪潮涌进,又要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高竞争力。

2 科学合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2.1 高校对自身做好科学合理的定位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相继启动和实施了一些列的高等教育发展新举措,为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诸如,已经在高校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2011计划”等国家级教育创新工程,这些工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除了这些领头兵之外,我国还有很多地方性的高校,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但是很多地方性高校在定位时也出现了很多误区:盲目求高、贪大求全、趋同严重、追名逐利等等。因此,对于地方性高校,在办学方向和目标、办学类型和层次方面必须科学定位,同时还有办学特色,要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式。总之,科学定位是高校求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自身特色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这是对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的特色文化在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借鉴。在发展高校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原有传统文化的凝结和新文化的建设来加强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众所周知的校训、学术氛围、文化风气、教风学风等等,都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的体现。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风貌,也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在所培养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平上。这种氛围有利于建立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创新体制,它不仅在高校的知识传授、传播、加工、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会在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科技的发展。

在不断经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展高校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以安徽省为例,安徽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它注重培育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以农林学科作为优势发展学科,以生命学科为特色,兼顾其它学科门类协调发展,重点突出茶学、农学、林学等学科,使其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

3 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财政支持

3.1 政府、学校层面的财政倾向 为保证高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和培养创新人才,省级财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和投入,统筹教育经费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加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或兴办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与省外高校、境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吸收优质的高教资源。化解高校的债务,制定符合省内具体情况的高校债务化解具体实施办法。开源节流,加强高校财务的自身建设,建立节约型校园机制,切实加强全局规划和组织领导,结合国家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政策导向,积极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需要当中,将学校的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同推进。省级政府根据省内具体情况,设立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培养或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育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各级政府设立的人才开发资金、重大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资金以及有关部门的人才项目都要向创新人才倾斜,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和考评指标,从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对创新人才资金的实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切实发挥好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的作用。

3.2 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只有吸引企业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将企业发展项目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实现互动双赢。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这也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占领人才和科技制高点显得十分迫切,企业的这种迫切性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一致。因此,企业也愿意并实质性的加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行列中来,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实施的每一个过程,企业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有更好的比较优势。比如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出资开展学科竞赛、出资在校内建设研发中心,形成企业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内部突破,实现手段方法创新

4.1 教学内容创新 要推进教育创新,不仅需要在观念、体制以及教学方法上创新,还要在教育内容上有新的突破,也就是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必要条件。对以往的旧知识要进行删除,增加科学前沿的新知识;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鼓励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的开发,增加应用性的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把握实践性学习环节,大胆创新,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保证教育内容创新的有效性,还需要注意学生和教师2个主体的地位以及教材改革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推行职务聘任制,优化教师知识能力结构,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在科研和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习对象,以采用不同的教材,比如当前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教材;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富有创造性的教材,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最终都必须与实际及社会实践相联系。

4.2 教学形式方法创新 合适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结合一些适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结合与创新,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采用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方法需要借助与一定的手段来实施,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除了在课堂上的创新教育之外,实践教学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好坏会影响到实践教学最后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好坏。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融入到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除纯实践课以外,专业课和部分通识课也要安排一些技能训練。改革一些原有的实验以及校内外实践环节,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加强现代化实验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重视课外教育创新,补充课内教育,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科技文化节、科技竞赛以及技能大赛等,设置多种类型的比赛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基础,开拓视野和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技能、科技竞赛,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5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1 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校园文化创新的载体。在进行高校创新型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撑。校园硬件主要是指物质形态的教学、科研、文化体育和生活方面的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它们蕴含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在平时的高校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保持自己独创的风格,追求自然人文的相互渗透,激励师生的创新精神。

浓厚的人文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是校园软环境极为重要的方面。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创新的沃土,在多元性、独特性、开放性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可以营造出清新、活泼、健康向上的创新氛围。宽容、包容的文化态度,对在实践学习中出现偏差或错误的学生,保持理解和尊重,给予积极的引导,对于创新者给予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形成良性的激励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活动中体现创新,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以创新为时尚,以创新为荣,形成和谐创新的人文氛围。在教学管理中,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学校,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严格与宽松的统一,构建一个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不仅要扩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性,同时还需要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创新,发挥教师治校,教授治校,推动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新激情。

5.2 营造开放多元的交流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营造好开放多元的交流环境,需要利用好当前的资源。开拓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建设,使教育教学能够向智能化、信息化、高技术方向发展,拓展信息来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参与网络课程建设,扩大信息容量,建立更加广阔和多元的信息交流环境。开展适时的网络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辅助网络课程,建立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学习中,提升他们在大数据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挥现有电子图书馆作用,完善图书信息检索系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除了信息网络交流外,还要在传统的学术交流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术氛围是大学建设的关键标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沃土。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给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好的才华施展的舞台,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术资源,邀请专家、教授等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为学生提供获得前沿知识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也可以拓展校际交流,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等,重视各种人文、科技、艺术的融合,促进交流。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教育创新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与专家、学者交流接触,让信息相互共享,是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学科前沿信息最好途径之一。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拓展外部交流,是高校文化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传杰.回眸与展望:创新文化的来龙去脉[J].科学时报,2009,01.

[2]許玉乾.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课题[J].探索,2006,03.

[3]刘湘溶.大学应积极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引领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7,07.

[4]顾秉林.建设创新文化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

[5]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5,02.

[6]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03.

[7]班中考.黄洁.论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传统[J].江苏高教,2002,03.

[8]潘懋元.新世纪北京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