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话的阅读教学思考

2015-07-02雷顺华

成才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阅读教学

■雷顺华

基于对话的阅读教学思考

■雷顺华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作了这样的界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这句话极精练地突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交流和合作。阅读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文本材料和教学情境,促使师生双方在一个平等、民主、渗透了人文气息和艺术情趣的氛围中和谐发展,相互传递信息促进情智共生、理趣相融。它体现了思维的发展、思想的启迪、心灵的交融、能力的提升、情智的交汇,实现了人的发展。鉴于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可在基于对话方面多一些努力和探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课文分析为教学内容,以课文知识点的落实为主要目标,授课的模式单一,肢解文本,剥蚕抽丝,把生硬的教学预设作为阅读实施的“铁律”,硬性生成教师本人或教学资料事先界定的核心解读,践行标准答案式的结论演绎,学生则被曲解为“容器”,沦为教师“独角戏”中的被动受众,教师被异化为语言的“霸主”、一统课堂天下的“君王”;教材则充当范本,承载着纯粹的知识,丧失了文学性,强化了科学性。于是,教学过程就在一种“师输出、生输入,师居高、生处下”的失衡状态下硬性“流通”,错落交汇。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课前的预设为成果的僵化操作,程序式生产,严重背离了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这种重书本、忽视人、师自重而漠视学生的教学模式,物化了灵性的课堂,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精神、立场、态度和追求;教师的课堂让学生集体失语,抹煞了个性,强化了模板色彩的共性。为了激发教学活力,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阅读氛围,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1.转变阅读教学的执教思想

阅读教学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课前的预设为目的;它以过程的生成为流程。教学要把学生看作是灵动、发展、有血有肉的人;要视文本为情意绵绵、理趣兼备的人文结晶。要把教学时间变为师生共度、思情并茂的快乐时光。

2.转变阅读教学的教师位置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由高高在上的、君临课堂的权威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交流者;改变支配、控制、霸权的形象,做学生益友佳朋式的对话者;改变个人的独断专行,变个人言如泉涌为师生融汇,双向交流。在语气上亲近学生,在方法上启发学生,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在波折前信任学生,在评价上肯定学生。总之,教师要通过努力,创设积极主动、轻松欢快的情境,让学生在平等、愉悦中学会阅读,收获理趣。

3.转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角色

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到前台担当主角,鼓励学生表演、想象、探究、质疑,坚持启发与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收获、体验,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身临其境的情感迁移,在追求学生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学生的才华,展现学生的心路历程。这种教学合一、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势必会让师生双方感受涌动的生命力量。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无障碍的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创导的,它使师生双方取长补短,情智相生,不带任何支配色彩,实现信息的传递,让课堂呈现为“议论纷纷,情意绵绵,其乐融融”的阅读之妙,体现师生的主体对话。

二、铺平人与文本的交流通道,再现人与文的和谐对话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文本一贯地被铁定为完成诸多教学目标、凝结相关知识的语言链条。阅读教学的成果为“读懂”,确切地说是教师通过无休无止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材料被肢解、扭曲、异化,丧失了其作为精神产品、情智家园的诸多要素,被单纯地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语言组织方法的示例而存在。在特别的渲染之下,语言的玄奥降低了文本的雅趣;长篇累牍的解析模糊了文章整体的情韵。鉴于此,在平等、开放的气氛中,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和谐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让文本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以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思维而存在。在文本的情境之下,师生无障碍的交流对话,让共有的语言信息焕发灵性的神采,投影在各自澄静的心灵中。这样,文本在有限的文字中创设无穷的语文意味和纯净的意境空间,最终生成源于共性而又溢满了个性的情韵解读。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以教师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为前提,以信任鼓励学生表述个人的认识、疑问、感受为主要内容。把文本变成师生双方对话的一个由头和依托,重教师的引导和文本的启发,更重学生反馈和设疑,激奇生感,怡情致趣。让学生在文本的舞台上生动活泼地主动探究;教师打破万马齐喑的晦暗,生成百家争鸣的热烈。汇各家之言,成百家之思,导众家之情韵。让学生在阅读全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全程体验,全体互动;师生的思想情韵与文本的情意交融,师生的生活积淀和作者的人生轨迹暗合。

2.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指引式授受

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质疑权交给学生,把方法授于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探索发现,教师则在三方对话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适时适地组织学生展开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主动地交流。笔者在教学《安妮日记》一文时,就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假如安妮九泉有知,作为生活在和平、自由、安宁中的一代,你想对她说什么?”一石击起千层浪,霎时间群情激沸,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学进入忘我的意境,达到思维的高潮……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本、作者的对话是阅读教学被点燃、被激发的关键。它可以让似乎是固定的文本燃起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人的灵智律动,又似乎是师生在短暂的课堂时空里提升了文本,复苏了文心,使其以灵动的姿态、丰富的意蕴,绵绵不绝的情意鲜活地存在,历久弥新,大放异彩。

三、推进人与阅读进程的融合,凸显人与课堂的和谐共生

阅读的进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特定时空,更是师生、文本对话的平台,还是人融于文本,渐入佳境,心灵契合的特殊进程。在这样的进程中,阅读的过程远非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学会阅读、获取阅读技能的过程,更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生命内涵的特定体验,源于真正的理解,而不是教师浅层的授受、硬性的设定。他们把阅读的感悟有机地纳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中,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内化为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成为他在成长过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人与课堂俱进,人与文本共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文本的对话中自得自悟、自娱自乐,主动地建构了文本的意象和情感的意念。它具有以下的作用:

1.突出教学过程的体验特质

重视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计,以学生的情感认知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创造和迁移;想象与剪辑,构建和谐的、同步交融的节奏。尽量发掘文本中贴近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加强阅读的体验感知。

2.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思生成

阅读从来都不是单纯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有赖于读者在亲历生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剪辑文意、组合认知、娱悦心灵的过程。正如史绍典老师所言:“阅读的素材是有情之物,阅读的人是有情之人,那么阅读的过程自然是情意绵绵、文思泉涌的过程。”这种情思的生成,将极大地突出阅读全程的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文本的审美层次和渗透生命历程的教育功能。那么,主体的生命活力会在文本中以自我的实现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主体的心灵活动也会在文本的濡染中得到深刻的净化。

阅读教学终将回归人文的、人性的领空。如果上述三个方面真正和谐推进,一定会对语文教学三个维度作出完美的诠释,阅读也会在情蕴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童话世界里漫步。阅读教学终将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独立的思想家园,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长岭中学)

责任编辑王爱民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阅读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