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

2015-07-02刘璐璐

成才 2015年1期
关键词:组员成员班级

■刘璐璐

浅谈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

■刘璐璐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校开始了小班化小组教学管理模式的尝试。作为班主任我摸索着进行班级分小组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从班主任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转化。下面就此谈谈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期和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

一、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实施的原则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方法是西方的“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和前苏联的合作学习的结合,是把教学模式与班级管理模式相融合的一种探索。其中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同质分层或异质分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建立组与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同层、同质的竞争模式,使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受激励的状态,不断完善小组和自我,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实施三步曲

(一)考虑学生差异,慎重分组——小组管理模式成功运行的前提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各有所长,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内向或者外向,表现欲或强或弱,成绩也各有优势或者劣势。因此,班主任首先必须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书面调查、个别谈话、考试成绩分析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慎重进行分组。一般来说我们主要采用异质分组模式,即考虑性格、特长、能力等因素进行搭配分组,尽可能在评价体系内保证组间的均衡性,以便互督互促,取长补短。一般每个小组为6到7人,各设一名小组长,然后按小组就座,方便开展合作活动。

(二)确定评价体系,落实职责——小组管理模式成功运行的依据

分出小组后,如果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内部分工,那是徒有空架子。因此,一旦分出各小组名单,班主任就必须及时召集小组长共同商议确定班级条例,并落实好以小组为单位的日常管理职责,保证班级小组管理机制的正常运作。我们根据班级实际,本学期初步拟了订五条各管理组共同职责的小组量化评分标准:负责课间操领队(10分);负责晨会上3分钟演讲(10分);登记好班级一日内出勤,负责一日纪律监督(10分);负责一日卫生打扫工作(10分);顺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由各科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10分)。以上5条是各小组在管理日内必须履行的主要任务,具体由小组长牵头,组内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小组成员的表现会加入到小组积分,所有成员的积分总和将与小组积分相加成为最后得分。经过反复探索实践,我们确定如下五条班级成员量化评分标准:作业完成单科评优一科加一分,反之未完成或完成情况差扣一分;清洁当天评价满分加一分,反之则扣一分;老师当堂表扬或者举手回答问题一次加一分(此条标准是针对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而制定的);各类校级奖励加两分;寝室就寝纪律好加一分,反之则扣一分;互帮互助进步搭档加三分(此标准旨在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最佳进步奖加三分(此标准旨在鼓励小组内后进生的自我完善)。

(三)及时进行班级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小组管理模式成功运行的保障

小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激励机制是多样化的,它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看见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方向。本学期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激励评价方式。

1.小组间竞争性评价。以量化评分为依据进行最优秀小组、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评选,并进行一定奖励。结合班级情况,我将小组表现结果与小组在班级内部的座位情况进行联系,按积分顺序,小组有选择座位的权利,同时指导评分较低的小组进行组内反思、组员自检等等。

2.小组成员竞争性评价。即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量化积分评比,依此为据确定最佳组员、最佳组长以及督促进步者(即积分靠后且表现不理想的组员)。

3.组内反思自评以及组员互评,确定小组下阶段目标。通过小组会议形式,结合小组积分以及个人积分,由各组在小组内部进行反思与探讨,从而发现总结自己的不足,以确定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三、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之成效

1.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因而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力改善自我、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这样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了合作意识,提升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了良性合作的氛围,使得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有效地提升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

3.塑造了成功心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时时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变得自信。从心理学角度讲,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自信心的树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功德无量的事。这应该是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

4.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并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这就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四、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组长过于强势或过于沉默导致组员不服从

因为组长的管理经验及责任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有的组长自身不能起示范作用,甚至以权谋私,独断专行,使组内不团结,没有凝聚力,组员不服从组长命令,成为落后小组;组长对于组内事物关心度不够或不能很好地带动组员进行活动,导致组员散漫无目标,成为落后小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有两点。

1.组长的选择要慎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自身品行是否能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的性格以及处事方式是否适合小组的岗位。

2.班主任的监管与指导要到位。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各个小组以及各个学生的动态,要放手、放权、放心,但不放任、不懈怠。班主任应常常到班里去走一走,常常去查一查,常常找各类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要关心组长及组员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

(二)组与组之间恶性竞争以及组长为了全组利益弄虚作假

因为班级学习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每月表现将作为组员加分和期末表彰的依据,使得有些竞争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如组与组之间不互相帮助,个别组长不按规定为自己和组员加分,甚至有人利用自己在班内担任值日副班主任、班委成员或者科代表等职务之便“谋私”,这样,良好的小组管理机制就变味了,不健康了。笔者以为,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

1.班干部专职监督和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督促。班级纪律委员以及团支书等班干部可以作为班级公正的眼睛起监督作用,同时小组之间也可实行相互监督,多管齐下,保证记分的公正性。

2.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关于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班规中增加诚实守信的条款,要求组长随时把操行记载摆在桌面上,接受班委和全班同学的监督。

(三)由加分滋生的功利心

学生因对外部奖赏的依赖性,容易滋生功利心,对于自己该做而又没有操行加分的事情没有兴趣,以至消极被动,远离了激励的宗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对小组事务失去了兴趣。

这种现象,需要老师想办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与管理活动本身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快乐。同时关注后进学生,及时调整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享受成功,让进步成为学生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果实。

如果说教师应该是班级或者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管理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控制的话,班级管理工作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了。服务就要做到服务对象满意,班主任的服务对象是一群群单纯而又有思想的青少年学生,因而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在关注学生群体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班级小组管理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相反地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学生和班级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武汉市金银湖中学)

责任编辑廖林

猜你喜欢

组员成员班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